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中学平面几何課中,有关三角形的理論知識,不論是在研究其它有关的学科,还是在实际应用当中,都是經常用到的。在教学中,即以一般的課本中所选的教材来看,对学生的論証能力、計算能力和作图能力的训练,也是完全包括着的。特別是在论証方面,几乎包括了平面几何中常用的各种証法。因此,三角形这一章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学生对它学习得好坏,对整个学习貭量是有直接影响的。下面仅就三角形这一章的教学,談談我們的一些体会。通过这一章的教学实践,我们首先感到的是,无論从学生自己的反映上看,还是从教学效果的检查,以及学生在学习以后各章时的应用情况来看,一般地說,他們对这一章的知識掌握得还是比較好的,尤其是对同一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用得相当熟练。同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因而也能更高地发揮了学习的  相似文献   

2.
在平几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如“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等均为有效的方法。然而着眼于“运动”这一观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法。对于几何中的几个难点;概念问题、定值问题、轨迹问题、极值问题,应用运动视点进行教学,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易金煌 《数学之友》2022,(22):49-51
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学习和知识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题型之一,通过教授应用题,不仅能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有效检验,同时还能使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优化完善应用题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推动学生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若干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课堂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喜欢学习 ,具有能自主地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这已经成为各位数学教学同仁的共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 ,兴致颇高地探究数学问题呢 ?本人觉得以课堂为阵地 ,通过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 ,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 .它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方法 ,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之一.下面略谈一下我在几何教学中怎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一.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逻辑思维的主要关键,首先是彻底搞清概念.但是学生对于概念往往死记硬背.为了克服这一点,在介绍新概念时,不要抽象地进行讲解,必须通过直观、用比  相似文献   

6.
崔宜兰 《大学数学》2004,20(5):103-105
这是一堂普通的概念课教学 ,但是在这节课暴露的问题中 ,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教师该如何应用高效教学策略 .如何在课堂有限时间内 ,做到既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 ,启发学生 ?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 ,还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重要 ?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利用数学观念对其进行分析并解决.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他们个体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其所体现的是学生的思考方式,而这也是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之后关键人才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那么教师要怎样设计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  相似文献   

9.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谈到数学课的目的时,最为强调的两点之一是:教会年轻人思考.有人说:思考是一种寻觅,是荒漠中的探险,繁华中的寻幽.有目的的思考能使思维活动以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能激发创造热情,不断冲击头脑中旧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  相似文献   

10.
从数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算法的概念古已有之,但作为高中教材的内容之一却是现在才出现.由于它知识的独特性,使得学生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时,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一契机,不断地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的发散、锤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以下是在对《算法初步》(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下同)进行小结时的一段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1.
教案一则     
课题: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之三——解决与自然数有关的几何问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来解决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的方法,能较好地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有关的几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探寻规律、归纳结论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几何证明中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教学重、难点:从n=k时命题成立到n=k 1时命题也成立的证明叙述。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教学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口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随之投影显示这一步骤。强调:(1)证明中二步缺一不可;(2)从n=  相似文献   

12.
1教学背景1.1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最近的随堂听课中,教师讲解"解三角形"这一章正弦定理推导时,部分学生从平面几何知识人手分析思考,部分学生用建坐标系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方法都非常好,但教学中没有发现一个学生想到应用向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向量是上学期刚刚学过的,为什么无人想到用向量来推导呢?反思向量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对向量运算的教学停留在肤浅层面,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第三册,以一节书的篇幅介绍了数学归纳法,这是因为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它在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懂得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掌握它的证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能力和进一步学习都有很大的好处。鉴于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宽和教学时间有限,在学生初次接触数学归纳法时,不宜将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各种“变着”(如反向归纳法、翘翘板归纳法等)和盘托出,讲得过深过难。而只能使学生懂得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它的一般证题方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好三环。即讲清数学归纳法的形成过程(即数学归纳法是怎样总结出来的),熟练三类基本题(即恒等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整除问题)的证法,以及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的引伸和经常应用。  相似文献   

14.
注重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二期课改的重点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不容乐观,一般存在以下现象:1.学生能自觉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除纯运算外)几乎空白.2.在教学和考试中,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偏低,如开放题、实际情景题、猜想探索题等,学生往往只有教师讲解的同一类型的题目才能解答,稍微变换条件或改变题型则不能通过自己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3.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率较高的应用性问题,通常用多做题、多见题的方法去应付…  相似文献   

15.
“过两点能而且只能作一条直线”、“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都可以唯一地(除了因子的顺序)分解为素因子的积”。此类唯一性命题,在数学中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说唯一性问题是教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在中学里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证明唯一性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一些在中学数学范围中证明唯一性问题的方法,供老师教学时参考。介绍的内容肯定不全面。现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好的开始即成功了一半”,这说明做一件事情开头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也是这样,如果开好了头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较好地创设开头呢?据本人多年实践,提供几种导入方法,以飨读者.1谚语、名言警句导入———在文化氛围中感受新知在讲到集合这个概念时,因为集合是高中数学中第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引入这个概念,可用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引入主题,因为除了感情因素外,人们把同一地域的人看成一个集合,用这句俗语引入再恰当不过;又如讲到一一对应时,…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研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重要议题。这里,想就这方面的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能力”这个词汇是教学中常用词汇之一,值至今尚未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而给研究带来困  相似文献   

18.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在概念教学中也时常会出现了“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化“讲授”为“探究”,多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生成,让学生“学懂学会”,从而可以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珠算教学采取的方法和获得的效果有直接联系,该用哪种方法,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就会获得好的效果。 愿学珠算 成绩就好 教过学的人都知道,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爱学是个重要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的爱好是客观物质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教师应想办法促使学生热爱珠算,引导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那么教师要怎样设计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