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太平洋CP25岩心沉积物中钙十字沸石、蒙脱石/伊利石比值(M/I)、稀土元素含量、铈异常(δCe)、铕异常(δEu)及Sr、Nd同位素特征作为海底火山活动的证据,揭示了中太平洋海盆晚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和沉积的历史。其结果是,早中新世约20~17MaB.P.间,火山活动逐渐强烈,在17MaB.P.最强烈,使得沉积物具有高M/I和∈Nd、低δCe和87Sr/86Sr。17~1MaB.P.发生沉积间断。1MaB.P.至现代,火山活动较早中新世减弱  相似文献   

2.
元素含量分析表明东海北部近岸泥质区以低Sr、相对低Ca和最低的Sr/Ba为特征;中陆架砂质区低Ca、相对低Sr和相对低的Sr/Ba;中陆架泥质区高Ca、Sr、低Ba和高的Sr/Ba;外陆架砂质区具有最高的Ca、Sr和Sr/Ba。Ca、Sr、PIC三者关系密切,Ba与Ca、Sr、PIC的相关性均差。Ca、Sr具明显的亲自生性,主要赋存于海洋生源碳酸盐;Ba具明显的亲它生性,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矿物。Ca、Sr、Ba的地球化学特征受研究区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强烈制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Ca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中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北部现代陆架Ca、Sr的“汇”  相似文献   

3.
中太平洋北部沉积物 ̄(87)Sr/ ̄(86)Sr比值具有亚洲大陆特征B.Peucker-Ehrenbrink等由于Sr和Nd同位素组成不易被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改造,所以沉积物Sr、Nd同位素组成记录了源区信息,我们测量了来自太平洋各个区域的152个...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用沉积物捕捉器(ST)研究南沙群岛珊瑚礁湖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垂直通量、垂直转移形态、再循环过程及垂直通量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作为生物化学沉积标志的Ca、Mg具有最高的垂直通量,达1.4和0.1g/(m2·d)以上,作为生物富集标志的Br、Ⅰ也有较高的垂直转移量;垂直转移形态的研究表明Na、K、Ca、Mg、Sr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向海底转移,其中Ca、Mg、Sr占99%以上,Fe、I、Ba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向海底输送,在垂直沉降颗粒物到达海底后,有相当部分的主要元素可再循环进入水体中,Br、I、K、Al的绝大部分进入再循环,Mg、Na、Cl有一半左右进入再循环,Ca、Sr、Ba、Fe大部分被埋葬;Na等9种元素的垂直转移量随SST呈指数降低响应,对SST的敏感性Fe>Br>Sr>Ca>Na>Cl>Mg>I>Al,这再一次验证了CaCO3随温度升高,其溶解度降低、化学沉积量增加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表明在珊瑚礁海水的垂直沉降颗粒物中主要元素是作为珊瑚的重要成分与CaCO3一同被沉积下来的,CaCO3起到稀释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53°S和66°S之间的太平洋南极海脊(PAR)进行了两个航次的取样,为太平洋南部海底4000km长的地幔构造提供了条件。Castillo等最近报道了53~57°S同位素数据,我们这里报告了56~66°S的资料。与东部微板块北部的多数东太平洋海隆(EPR)相比,PAR53~66°S的样品在Nd-Sr和Sr-Pb同位素图表中一般分别含有低Sr和高Pb。在智利海脊北部和澳大利亚—南极不整合地层(AAD)东部的印度海脊东南部(SEIR)以及30~35°S之间的EPR玄武岩中都可发现这种趋势。为了描绘太…  相似文献   

6.
探讨Ba2+离子搀杂对(Ca0.5Sr0.5)5(PO4)3Cl:Eu2+和(Ca0.4Sr0.6)5(PO4)3Cl:Eu2+量子发光效率的影响。当用Ba2+离子代替Ca2+或Sr2+离子进入晶体时,Eu2+离子的发光特性发生改变:发射峰的峰值降低,热猝灭的温度升高。并采用位型坐标理论给予解释。根据晶体的结构特征,对占据两个不等当晶体学位置的Eu2+离子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化石鱼牙齿的Sr同位素对深海粘土高精度测年B.L.Ingram为开展Sr同位素高精度地层学在深海粘土中的应用.本项研究中所用的远洋粘土样品于1992年取自ODP145航次(北太平洋断面)在ODP885和886钻孔中,远洋粘土沉积物每1.5m取10...  相似文献   

8.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及地质背景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长江与黄河表层沉积物常量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明显不同。长江相对富K、Fe、Al等常量元素及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且元素含量变化大;而黄河相对富Ca、Na、Sr、Ba、Th、Zr、Hf等少数元素,元素含量变化较小;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及复杂的源岩与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决定了长江沉积物的特征元素组成及元素含量变化大的特点;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化学成分与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决定了黄河沉积物的特征元素组成。Cu、Zn、Sc、Ti、Fe、V、Ni、Cr、Co、Be、Li等元素可较好地用来区分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以探索长江与黄河的入海物质在海域中的混合及扩散问题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东部泥区沉积速率和物源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测定岩芯中^210Pb放射性活度,南黄海东部泥区最高现代沉积速率为1.65cm/a,泥区边缘沉积速率为0.12cm/a。表层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CaCO3、Cu,Sr,Ti和Rb的含量表明黄河对该区没有影响,长江物源对该区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0.
晚第三纪海水 ̄(87)Sr/ ̄(86)Sr比值:更好的年代地层学参考曲线J.W.Farrell等据印度洋中ODP758孔455个浮游有孔虫样品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过去7Ma海水 ̄(87)Sr/ ̄(86)Sr比值变化的参考曲线,该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汉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记录揭示 ,过去55ka区域植被与气候史主要分为三期 :①大量温带树(包括针叶树)孢粉记录表明 ,约2400014CaB.P.盛行寒冷—温暖潮湿气候 ;②20000~1500014CaB.P.海平面下降 ,出现寒冷干燥环境 ,引起地表出露、风化和沉积作用中断 ,Dacrydi um和Sonneratia从此区域迁移 ;③大约1030014CaB.P.,草地短期扩展 ,Lau raceae—Fagaceae常绿森林减少 ,可能与新仙女木气温下降相吻合。综合数据表明 ,中全新世(7500…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南极海岭的新鲜玄武岩延伸到太平洋地球化学区域EllsaM.Ferguson等在最近对一部分太平洋—南极海岭(PAR)的地球物理调查期间,S.Cande、W.Haxby、C.Raymond和合作人员在大约64°S、171°W的破碎带Ⅶ两边海岭区...  相似文献   

13.
珊瑚等海底沉积物中留下了过去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利用高分辨率的取样方法和热电离质谱(TIMS)铀系对其进行测年,可以提取很短时间间隔内的环境参数,进一步证实了海洋珊瑚骨骼的Sr/Ca与海水温度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是恢复古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洞穴次生方解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及地貌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岩溶洞穴中残留的次生方解石晶体可以作为裂变径迹测年的材料。通过测定遍及青藏高原的20组洞穴次生方解石晶体的裂变径迹年代,结果表明,晚第三纪青藏高原的古岩溶过程和缓慢构造抬升过程相伴进行,其间大约10MaB.P.、12MaB.P.和19MaB.P.时溶穴次生化学沉积较为发育。由于地表切割程度的差异,晚第三纪岩溶过程在高原南部较为强烈,相对于第四纪期间的强烈抬升来说,高原晚第三纪的抬升速率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2000年来的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鄱阳湖中大汊湖DCH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孢粉、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恢复了鄱阳湖2000年来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鄱阳湖经过多次扩张,形成如今的格局。约在1500aB.P.前后水面由北向南扩张至大汊湖附近。大汊湖由古赣江河流洼地(1500aB.P.前)发展为赣江三角洲分流间洼地。该地区气候的变化经历了多次波动,900aB.P.以前偏干,气温略高于后期;900aB.P.以后偏湿,在450aB.P.前后温度偏低。鄱阳湖人类活动出现较早,人类活动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湖泊沉积物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6.
用锰含量的变化,将南永1井岩心划分为21个锰阶段,与洛川黄土、深海沉积物、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的气候旋回进行对比,在布容、松山极性期界疆线(730ka)以上,存在9次气候旋回,锰含量相对高的奇数阶段代表相对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偶数阶段代表相对干冷的气候。Mn/Ca和Cd/Ca比值的正异常段反映三期围区的火山活动影响。锰的变化反映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和本地区的局部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7.
多年用海底压力式验潮仪的研制(英国Proudman海洋研究所,POL,Bidson观测站R.SPencer,P.R.Foden,C.McGarry,J.M.Vassie)1引言POL技术研究方案的一部分是MYRTIE(重现多年潮位的设备MultiYe...  相似文献   

18.
首次用新研制的高精密磁力浮沉子密度计测定NaHCO3,KBr,KNO3和Ca(NO3)2在盐度为30.0和34.7温度为298、10K时的偏摩尔体积(即pmv)。重新测定了NaCl,KCl.Na2SO4和MgSO4在海水中的pmv,并用实验精密验证了海水中主要电解质的pmv的加和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中生物硅分析方法评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素美  张经 《海洋科学》2002,26(2):23-26
硅是水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群落的重要元素。硅藻、放射虫、硅质海绵和硅鞭毛虫生长和骨骼形成都离不开硅。DeMaster1981年研究指出海洋硅主要来源于河流(4.2±0.8×1014g/a,SiO2)和热液喷发 (1.9±1.0×1014g/a,SiO2)。另外冰川风化、低温海底玄武岩风化和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亦是其来源之一。而Conley等1993年报道富营养化往往引起水体中溶解硅的浓度逐渐降低。生物硅(Biogenicsilica)指化学方法测定的无定形硅的含量 ,亦称为生物蛋白石或简称蛋白石。生源无定形…  相似文献   

20.
由philodril、Arco(菲律宾)公司、PreussagEnergieGmbH、MMC勘探和生产(菲律宾)有限公司和BasicConsolidated公司组成的财团在苏禄海的Sandakan盆地中的Hippo-1井中发现天然气。预计可采储量为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