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2.
梅尔维尔开创了法国电影独立制作的先河。他的拍摄方式与那些"优质电影"导演大相径庭,他坚持作者论方式和独立作业方式,使其影片中蕴含着一贯的个人风格,并开启了全新的电影观念和摄制手法,所以梅尔维尔被视为新浪潮电影运动间接的先驱者,有"新浪潮之父"的美誉。本文将从母题研究,电影符号,典型人物等方面来探讨梅尔维尔黑色电影的作者风格。  相似文献   

3.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青春主题电影的代表作,导演是岩井俊二,以讲青春故事而著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不是影片唯一的译名,这个乍听起来仿佛是在讲一个关于叫莉莉周的人,而其实莉莉周在影片中也不过是一个青春的LOGO,从未以实体出现。它的另一个译名叫作《青春残酷物语》。影片的灵感来自于岩井俊二的名为"圆都"的网站,在那里,导演将自己化身为一个普通的ID来观察世界,以此写了小说。  相似文献   

6.
《达芬奇密码》作为悬疑推理电影,小说以及电影改编中的密码符号和文本符号链的编码内容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是该影片取得巨大的成功,也与电影严谨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密不可分。本文以《达芬奇密码》在小说和电影上的具体成就为依托,进一步分析了《达芬奇密码》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语言特色,最后从语言风格和叙事角度上对该电影改编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广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当代恐怖小说大师"的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恐怖小说创作模式——社会恐怖小说,他的作品不再强调超自然的描写,而是将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恐怖故事向社会各个层面纵深发展,从而审视深刻的社会现实。斯蒂芬·金小说的电影改编继承了小说文本最显著的特性——社会现实性,改编特色在于影片常反映出现代生活的"焦虑性"、现实中人的"面具性"、人类精神的"希望性"。对于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金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文艺可否表现恋爱以及怎样表现恋爱是"十七年"文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对电影《红色娘子军》是否应该表现洪常青与吴琼花恋爱的争论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影片编导、中共电影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都持赞同态度,而部分演员、观众及中共上海市委则持反对意见。最终,影片删去了洪常青与吴琼花恋爱的情节,并因而建构了新的恋爱观:"革命"优先于"恋爱",国家优先于个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优先于日常生活。然而,在影片之外,"十七年"电影却同时建构并宣扬一种完全不同的恋爱观,宣扬对"明星"、对身体的"窥视观看"。  相似文献   

9.
米兰.昆德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即对复调艺术及音乐节奏的运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成功再现原作"音乐结构"中"轻"与"重"的回旋、"快"与"慢"的变奏。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在影像时代,小说的形式将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彼得·杰克逊:影片已经成了属于我自己个人的东西,你和别人一样读这本书,然后你开始设想这部电影,这就是一切的开始,对文字展开想象而已,然后把它变成一部电影。但是原著小说很薄,这毕竟是托尔金写给孩子看的小说,所以他的故事节奏非常快,根本没有停下来发展角色,把情节复杂化,他只是很快讲完一个简单的故事,很难改编成一部令人满意的电影,毫无吸引力可言,和儿童读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对原著进行扩充,把《指环王》中的角色深度应用到《霍比特人》当中,《指环王》可是有1200多页厚,一旦我们把《指环王》式的深度与精度融进《霍比特人》,内容自然就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2.
据《扬子晚报》消息,9月15日是《白鹿原》的公映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特殊意义,比如陈忠实。作为小说原著作者,他为电影《白鹿原》宣传出力不少。公映日前一天,记者采访了陈忠实,探访了有关影片的热点话题。记者问他:陈老师,久经波折后,电影《白鹿原》确认15日全国公映,现在这部电影已经被称作史上最难拍也是最难放的电影,所有主创人员都经受了许多煎熬,您有这样的感受吗?陈忠实回答说:我已经多少都有点麻木了。对于这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电影开始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进行叙事.引发了对电影叙事模式的更多关注。根据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意识流作品《达洛卫夫人》再创作而成的现代主义小说《时时刻刻》,其同名电影运用不同于传统线性叙事的独特的套层时空结构来进行叙事.巧妙地将小说中三个不同时代的三个故事与三位女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穿越影片的主轴,使整部影片浑然一体.为影片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深刻的依据.同时也为电影主题提供了多种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钦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26(4):100-101,110
日本人非常关心人的生死这一问题。日本作家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死无常和人生无常这一主题。志贺直哉是雄踞日本大正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不仅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并且被日本人称为"小说之神"。其小说大都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之代表作。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志贺直哉生死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庭院里的女人》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担任独立制片人的好莱坞电影,这是继《大地 》、《龙种》之后又一部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小说《群芳亭》中,赛珍珠关注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通过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心灵交流,探讨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庭院里的女人》在精神上与原著已经大异其趣.影片模仿好莱坞影片制作,潦草地表现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爱情;同时,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影片试图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某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的糟粕的不健康的窥探欲.凡此种种,对赛珍珠的小说是一种歪曲,并构成负面的影响,也不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电影《二十四城记》通过对五位真实人物和四位虚构人物的采访,以"记录+虚构"的叙述方式,讲述成发集团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一方面,导演采用记录片的拍摄方法,借鉴"电视写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和巴赞、克拉考尔的美学思想,以探索和记录的角度进行讲述;另一方面,导演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让诗歌代替他本人扮演价值评判者的角色,并利用四位演员成功地对观众进行"间离"。此外,在影片中导演用文学语言代替画面语言,通过人物语言、诗歌和音乐,带领观众用"读电影"代替"看电影",在激发观众想象的同时,成功地将整部影片进行段落划分并串联起来。  相似文献   

18.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门类的艺术,但它们存在深层次的相通性。鲁迅很喜欢电影这种视觉艺术,在他的小说中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电影式技巧,如他小说强烈的电影镜头感,小说叙事中大量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对特写、定格、闪回、跳接等等电影特技的借鉴与运用等等。这些都说明鲁迅小说与电影的密切关系,也充分说明了鲁迅"拿来主义"艺术精神的伟大。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严歌苓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呈并驾齐驱之势,对此她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体悟。本文试图将严歌苓的小说文本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小说与电影艺术的互动关系,从而总结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影片所获成功的经验和内在根源,揭示电影艺术对严歌苓小说的潜在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20.
<正> “忠实于原著”常常被用作衡量电影改编成败得失的一条基本原则。美国作家海明威对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几部电影极为不满,就是认为影片不合他的原意。中国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改编完成后,原小说作者十分满意地写信给导演:“我承认这是我的东西,我的入物,我的语言,我的构思。”“我的印象就是您按照小说分镜头,这一点使我感到亲切和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