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内部动机和目标定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自我决定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调查了1609名9-21岁青少年的运动能力知觉、体育课满意程度、动机自主性和目标定向。研究结果发现,在能力知觉、体育课满意程度、动机自主性和学习定向上存在性别、锻炼次数和时间、年龄的显著差异,但在成绩定向上差异不显著。同时发现,能力知觉、体育课满意程度、动机自主性和学习定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体育课满意程度与成绩定向,动机自主性和成绩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应该减少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内部动机,促进学习定向。  相似文献   

2.
魏瑶  李迎 《湖北体育科技》2022,(12):1035-1038+1097
目的 自主性动机是激发与维持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动力系统,为了探讨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 本研究对323名中学生随机样本进行心理和行为问卷测量。统计分析自主、能力、归属等基本心理需要感知,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均值及相关系数矩阵,并运用AMOS软件对变量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修正模型路径并获得最终潜变量模型。结果 能力需要感知(β=0.524, p<0.01)、自主需要感知(β=0.376, p<0.01)直接影响参与行为,能力需要感(β=0.313*0.672,p<0.01)、自主需要感(β=0.202*0.672, p<0.01)和归属需要感(β=0.496*0.672, p<0.01)通过自主性动机中介路径,促进身体活动参与行为。结论 自主需要感知通过能力需要感知、自主性动机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使用韩国疾病管理中心的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KNHANES,2019-2021年)数据分析父母身体活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10.1%的青少年达到身体活动标准,29.3%的青少年达到超重肥胖水平。其中父母身体活动与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相关性,而青少年身体活动与BMI具有相关性。通过使用Logistic回归,当父母身体活动都达标时,青少年身体活动提高22.429倍(95%CI:1.768~284.474)。只有父亲达标(OR=1.764,95%CI:0.949~3.329)、只有母亲达标(OR=2.229,95%CI:0.922~5.389)与青少年身体活动没有显著相关性。当父母身体活动达标时,会提高青少年BMI达标率,但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认为:父母与青少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会对青少年子女的身体活动和BMI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着重介绍了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和运动动机研究.主要涉及身体活动和运动动机理论,竞技运动的参与动机与退出动机,身体活动与闲暇运动动机,竞技运动和闲暇运动动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身体活动水平与动机等方面,并分析了已有研究在跨文化、社会性动机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据实际调查,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水平不断的降低,进而出现肥胖的现象,甚至有心血管疾病以及相关的不良现象。由于情况比较普遍,而且具有严重的性质,促使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这种现象。以往青少年体质低下的原因归咎于学校体育教学,进而忽视了家庭体育作用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家庭体育、锻炼动机与青少年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儿童青少年自主性身体活动国外研究的区域分布、测量和统计方法、参与影响因素、干预情况等进行系统梳理。结果显示:英国是儿童青少年自主性身体活动研究最多的国家/地区;调查法(问卷、访谈、自我报告)和测试法为常用研究方法;研究主要聚焦在肥胖关系、久坐行为、场地设备和影响因素(运动环境感知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4个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议: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报告基础上关注自主性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倡导融合自主性身体活动研究手段,注重客观测试方法的使用;探究家庭、学校、社区多元主体干预实践。  相似文献   

7.
体育活动与青少年道德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462名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次数、时间,能力知觉,动机水平,目标定向与体育道德的关系。发现体育道德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同伴在中小学生的体育道德中影响最大,自我定向与体育道德有明显的负相关,内部动机与体育道德有明显的负相关。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目标定向理论的观点,考察体育课中的两种动机气氛对初中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和成就的影响。以24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结果发现,动机气氛因素在初中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和能力知觉几个动机变量上均存在主效应,但性别因素主效应和两因素产的交互作用在这几种动机变量上均没有达到显著性。采用学习气氛的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促进其任务定向,减少其自我定向,并提高其能力知觉。而采取成绩气氛的教学方式则使学生的动机水平下降,并且增加其自我定向,降低其能力知觉。提出在体育课中应创设一种学习气氛,以便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实现健康体育的教学宗旨。  相似文献   

9.
目标定向是描述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采用何种动机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将个体的目标定向分为两种,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目标定向的不同主要依赖于个体对能力来源的认识不同,任务定向的个体主要认为运动能力是后天的,而自我定向的个体主要认为运动能力是先天的.不同目标定向的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认识上有很大不同.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目的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红 《体育学刊》2003,10(1):130-132
在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试分析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94名大学生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运动员的目标定向与心理技能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任务定向与目标设置技能、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自我定向与承受压力的技能有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还发现,高任务定向的运动员在目标设置、自信心以及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低任务定向的运动员;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在承受压力、目标设置、集中注意、摆脱担心、以及自信心等5个指标上自自得分明显高于低自我定向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体育学习中成就目标定向与多维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究初中生体育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多维学习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运动中的任务和目标定向量表>和<体育情境动机量表>对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240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任务定向与高自我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显著相关,而自我定向与低自我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显著相关;(2)初中生体育学习中存在3类复合目标定向类型:高任务/高自我型、中任务,中自我型和高任务,低自我型;(3)3类复合目标定向型学生在多维体育学习动机方面有显著差异;高任务结合适宜自我目标定向与高自我决定体育学习动机水平显著相关.结论:初中生体育学习高任务目标定向单独或结合适宜自我目标定向与高自我决定学习动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92-194
基于目标定向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研究的概述,提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目标定向理论来促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肥胖已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与其成年后的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度相关。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体育活动(特别是较高强度的体育活动)量、体质(特别是有氧能力和肌肉力量)强弱均与其未来肥胖负相关。因此,儿童青少年时期增加体育活动,特别是较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是预防未来肥胖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我国中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支持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验证基本心理需要和身体自尊的中介效应潜变量路径模型,对基本心理需要理论(Deci&Ryan,1985)进行了检验.1 200名6至9年级的中学生参与了自主支持感、基本心理需要、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的量表测验,结构方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指数支持了假设模型.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非常显著,基本心理需要在自主支持感与身体自尊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身体自尊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生活满意感关系间也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中学体育课老师有必要营造一种自主支持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三种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理论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中学生体育课堂中的适切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运动自信心(sport confidence)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运动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运动自信心来源的研究并不多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目标取向、运动动机气氛感与运动自信心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Vealey的运动自信心来源模型,对229名体育系大学生进行研究。内容:①男女运动员在目标取向、动机气氛以及自信心来源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②运动员的目标取向、运动动机气氛感,以及运动自信心来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应该了解运动员的目标取向,创设积极的动机气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取得良好的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