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省根腐线虫种类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lian缪 《植物检疫》1991,5(4):253-254
根腐线虫又称为根痕线虫(Root—lesion nematodes)其学名为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ssp.。属于不定居移栖型半内寄生线虫。分布广,在不少农作物的根部为害,它们侵入根部皮层薄壁组织,使侵入处周围的植物细胞变褐,形成点状或细长的暗色根痕,严重的使根系腐烂,引起植物的根腐病,故称之为根腐线虫或根痕线虫。作者多年从广州郊区、佛山、  相似文献   

2.
根腐线虫病的症状,危害,鉴定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线虫(Pratylenchus)又叫短体线虫。分布广泛,世界各地都有这个属线虫的危害。近20年中,我国陆续报道有20多个种,并证实危害的作物有:小麦、玉米、小米、高粱、大豆、油菜、花生、棉花、苎麻、马铃薯、番茄、草莓、桃等。一、症状和危害根腐线虫以4龄幼虫和成虫,趋向活寄主的根系,破坏根的皮层部分;伤残根腐线虫却危害桃的幼根;有的种在某些寄主上,也可危害维管束组织。根腐线虫侵染根部,在侵染点附近,形成小的枯斑,许多根腐线虫结集时,病斑联合形成一个较大复合病斑,长而窄,呈黑色。但病斑变色不能作…  相似文献   

3.
植物根腐线虫病的研究——Ⅲ.麻根腐线虫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以来,先后调查了湖南沅江、江西宜春、九江、永丰及奉新、安徽芜湖及萱城、浙江临海和广西桂林等市(县)的苎麻根腐线虫病,鉴定了苎麻根样32份及其土样32份。除江西奉新县外,在其它各市(县)都查到同一短体线虫,带虫根样和土样分别占供检根样和土样的63%和66%。根据这种线虫的测量值和其雌虫唇环2个、后阴子宫囊较长(22-52μm)并可分化以及雌虫尾端常平(斜)截或有时出现一凹痕等形态特征,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Zimmermann,1898)&Filipjev Sc-huurmans Stekhoven,1941。它与过去国内报道该病的优势病原即穿割短体线虫Pratylencbus pene-trans (Cobb,1917) 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ven,1941不同。  相似文献   

4.
小麦根腐镰刀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1-1994年对山东省11县市的小麦根腐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鉴定出6种镰刀菌,有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Smith Sacc)、禾谷镰刀苏(F 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刀苏(F oxysporum Schl)、串珠镰刀苏(F moniliforme Sheld)茄病镰刀苏(F solani(Mart) Sacc)及木贼镰刀菌(F eq  相似文献   

5.
短体属线虫(Pratylenchus Flipjev,1936)又称根腐线虫,是一类重要的迁移性植物内寄生线虫,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危害性大,在我国多个省份皆有发生危害.本文采用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从河南省商丘市、荥阳市和洛阳市的3个玉米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根腐线虫,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鉴定,基于rDNA的ITS和28S...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河南省温县铁棍山药病原线虫种类,在温县铁棍山药种植区采集有明显症状的块茎进行线虫分离,观察线虫的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并扩增rDNA的28S D2-D3序列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山药块茎中分离出的根腐线虫形态学特征及测量指标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基本一致,其28S D2-D3序列与P.coffeae相似性达99.87%~100%。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温县地区铁棍山药根腐线虫为咖啡短体线虫,为山药线虫病的鉴别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梧州市发现草莓根腐线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1 1月中旬开始 ,在梧州市苍梧县龙圩镇大恩草莓种植示范样板点种植的草莓苗上发现一种新的病害。植株被害后 ,症状表现为 :发病初期叶缘变红褐色 ,以后整个叶片呈紫褐色 ,严重时植株凋萎枯死。病株根坚硬 ,变褐 ,成株根上有椭圆形病斑 ,黄褐色到黑褐色 ,因而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呈黑褐色根腐 ,植株地上部矮化 ,叶片小而短 ,缺乏活力 ,果实小而无光泽 ,产量低。  经田间采样并对病根用浅盘法进行室内2 5℃ 2 4h线虫分离 ,在病根 (包括根附土壤 )分离到大量寄生线虫及腐生线虫 ,以寄生线虫为主 ,每根病株根部平均有虫 1 1 4头。经鉴定 ,…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武穴市佛手山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佛手山药线虫病害严重, 为此在病源地采集山药土样进行了病害发生调查及病原鉴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形态特征测计值比较, 以及基于rDNA 28S D2/D3区序列构建短体线虫属线虫群体系统进化树并进行SCAR验证, 对引起佛手山药线虫病的病原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危害佛手山药的病原线虫的群体特征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相似?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病原群体与中国香港群体(HQ688677.1)聚类在一个分支上, 置信度达99%?因此, 将该群体线虫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此外田间调查表明:线虫主要集中分布于10~20 cm深度的土层中, 线虫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且连作1年地较连作2年地的线虫数量少, 施用阿维菌素的地块较未施用的线虫数量少?上述结果表明, 在佛手山药生产中实行轮作和科学选择药剂防治, 避免连作, 可降低该线虫发生量?  相似文献   

9.
苹果短粗根病的发生及病原线虫种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苹果上的新病害——短粗根病:根系团状,侧根丛生,黑褐色,短、粗,尖端钝或稍膨大,无根毛,无吸收功能与活力。地上部生长衰退,枝条生长缓慢,产量低,重者枯死。该病发生在北京市南口农场,经诊断为巴基斯坦毛刺线虫(Trichodorus pakiatanensis Siddiqi,1962)所致。病原线虫主要形态特征是雄虫具3个颈乳突、三个腹乳突和一对尾乳突,交合刺有环纹;雌虫有一对体侧孔。  相似文献   

10.
为搞清杭州小麦上一新发生病害的病原,从病区获得6份小麦病株样本的症状,经初步的植物细菌学特性分析,鉴定为细菌病害。6个分离细菌经32项生理生化反应、茵落形态、致病性、Biolog、脂肪酸分析及与6个标准菌株比较,证实了这种小麦叶鞘褐腐病是由Pseudomonasfuscovaginae.,Miyajima,Tanii&Akita引起,与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为同一病原。  相似文献   

11.
生姜癞皮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姜癞皮病在山东7月开始发病,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病株植株矮小、茎细、分枝少,叶色变淡,根茎表皮疣裂,根系腐烂,产量品质降低。病原物为南方根结线虫。砂质土壤、连作重茬、过量施钾肥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小麦冠腐病发生现状及病原菌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2015年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65县124点小麦冠腐病的田间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灌浆期引起枯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冠腐病发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13年田间很少见由小麦冠腐病引起的枯白穗,2015年田间普遍发生枯白穗,严重发生地块局部枯白穗率达到20%~50%。病原菌分离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冠腐病菌的分离频率较高,东北部麦区分离频率较低;经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河北省小麦冠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2—2014年从山东省10个地市采集小麦病株,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了185株分离物,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5.8S r DNA-ITS序列或TEF-1α基因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中共得到135株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占分离病原菌总数的72.97%,属优势种群;50株镰孢属Fusarium菌株,其中14株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19株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17株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4种病原菌对鲁麦21号具有致病性,麦根腐平脐蠕孢的致病力较强,病情指数显著高于镰孢菌属真菌。研究表明,山东小麦根腐病主要是由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镰孢属真菌侵染引起的,麦根腐平脐蠕孢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青稞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于2016年6—9月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苗期及成株期青稞上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集19份根腐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分布广泛,发病率较高,为10%~20%;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19份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93株病原菌菌株,其中73株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9株为木贼镰孢F. equiseti,11株为锐顶镰孢F. acuminatum;木贼镰孢的绝对病情指数最强,为79.43,燕麦镰孢次之,为50.90,锐顶镰孢最弱,为23.70,各病原种间及种内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分离率及各病原菌致病性综合确定燕麦镰孢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三唑酮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采用番红O-KOH染色并结合培养性状观察,对2016年分离自河南省18个县(区、市)的132株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并比较了同一地块不同年份采集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132株菌株全部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病菌对三唑酮的EC_(50)在0.69~8.32μg/mL之间,EC_(50)平均值为2.6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EC_(50)的平均值2.21μg/mL作为2016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同一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在1.21~10.27倍之间;而不同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EC_(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1.34~4.68μg/mL之间,相差3.50倍。采自同一地块的菌株,2016年的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相较于2015年有所降低,2016年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基线是2015年的1.77倍。研究表明,尽管三唑酮依然可以用于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控,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小麦纹枯病菌对药剂敏感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云南省紫茎泽兰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于2019年2月在云南省澜沧县林下三七种植区采集根部带有明显根结的紫茎泽兰根系进行根结线虫分离,通过观察所分离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利用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分析、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段(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雌成虫会阴花纹呈圆形至卵圆形,背弓中等高或低平,侧区一侧或两侧延伸形成翼状,尾区有刻点,2龄幼虫、雌成虫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指标与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相似;该病原线虫rDNA的ITS序列和mtDNA的COI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登录的北方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相似度较高,分别达99.35%和98.05%以上;该病原线虫rDNA的ITS序列、mtDNA的COI序列分别以99%、100%的支持率与北方根结线虫聚为同一分支;利用SCAR特异性引物,该病原线虫均能扩增出大小约1 500 bp的基因特异性条带。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云南省紫茎泽兰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于2011-2017年对山西省主要市(县)小麦上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运城、晋城、临汾、长治、晋中、太原等市小麦产区百余个乡镇采集和分离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1 131份,其中336份检出有孢囊线虫,检出率为29.7%;运城市和临汾市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孢囊检出率高,分别达到42.3%和32.5%,晋中市、长治市、太原市以及晋城市等地区也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地区、栽培制度和土壤质地等的不同,土壤中线虫的群体密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白雌虫密度最高的群体分布在运城市的一些地区(每100mL土壤中白雌虫数平均达到101个)。通过形态学鉴定明确山西省小麦上孢囊线虫群体种类较为单一,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未发现我国小麦上另一重要的孢囊线虫种类——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小麦孢囊线虫在山西不同地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山西省针对性地开展小麦上孢囊线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河南省主要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明确孢囊线虫对不同作物的危害情况,于2017—2020年对河南省18个市50个县(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物的孢囊线虫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进化树分析技术鉴定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并根据土壤中孢囊基数和单孢囊卵数明确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病严重度。结果显示,共采集土壤样品308份,其中224份样品检测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72.7%。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分布范围覆盖40个县(区),其中15个县(区)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23个县(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侵染,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和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混合侵染发生区;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在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许昌市长葛市董村镇和禹州市范坡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旱稻孢囊线虫H. elachista在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来龙乡和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孢囊线虫发病严重度数据表明,小麦田平均孢囊含量高达17.3个/100 mL;玉米田平均孢囊量为11.0个/100 mL;水稻田平均孢囊量为4.4个/100 mL。表明河南省孢囊线虫高发地块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东和豫中平原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