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侧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予以针刺健侧手少阳三焦经的巨刺法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95.56%。结论:巨刺疗法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上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松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通松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价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间比较,改良Ashworth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松针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的痉挛状态,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衡阴阳刺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采用平衡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5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肌力、肢体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平衡阴阳刺法能使患侧肢体的肌力和活动能力在短时间均有较大的改善。结论:平衡阴阳刺法能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4.
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在肩髃、曲池、合谷穴施恢刺和关刺治疗,疗程40 d;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SFMA)运动功能评测表观察治疗前后上肢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5),SFMA分值明显提高(P<0.001),且肢体痉挛程度的降低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恢刺和关刺法能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和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两组均以治疗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传统体针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痉挛量表疗效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2个疗程时2组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但同期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可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刺肌腹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丹  李志道  任莉莎  李兰媛 《河南中医》2016,(10):1833-1835
李志道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解剖部位选穴,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异常的肌肉使用"针刺肌腹法"治疗,对上肢屈肌应用静留针法,伸肌采取遗留针感法,手指功能恢复采取透刺肌腹法,结合巨刺法,调节患肢"阳缓阴急"的病理状态,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临床效果满意,为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30例,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取鱼际、尺泽、通里、大陵、曲泽、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等穴,实施经筋刺法。针刺结束后,选取34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分级法来评定;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值、积分值进行评定。结论: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地减轻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接受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联合干预的价值。方法选取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月—2017年5月,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实施康复训练与针灸联合治疗,对比2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 00%(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 00%(37/50)],P 0. 05; 2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实验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接受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干预,可提高其治疗的效果,促进其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2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112)和对照组(n=108)。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痉挛治疗仪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巨刺法+痉挛治疗仪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及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的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抑制患者痉挛程度,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巨刺导引复合针法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常规针法的比较,观察巨刺导引复合针法促进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治疗组采用巨刺导引复合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导引复合针法在治疗中风后瘫痪方面可有效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进程,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两组FMA评分FCA。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井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井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以治疗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井穴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分别采用拮抗肌组穴透刺及常规针刺的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提供优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拮抗肌组穴透刺观察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且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长(P0.05),痉挛程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2)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比较,观察组上肢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分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肌组穴透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经理筋推拿法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针刺治疗(昆仑、悬钟、纠内翻、足三里、阳陵泉、血海、伏兔、髀关、气海、关元);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舒经理筋推拿法。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下肢Fugl-Meyer评分、SF-36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经理筋推拿法结合针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康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康法联合芒针透刺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及GAB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及GAB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对各项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愈显率为75.68%(28/37)、总有效率为97.30%(36/37),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45.95%(17/37)及总有效率86.49%(3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能有效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效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上肢部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上肢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恢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分类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20.
中风后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严重阻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目前使用的中西医疗法临床疗效都不令人满意。本文根据中医古籍中历代医家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探讨"邪气恶血住留"是中风病痉挛性瘫痪的关键病因病机,刺络拔罐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