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探讨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儿童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大脑半球分为无脑梗死半球32侧和脑梗死半球22侧,将患者性别、年龄、造影特点(包括54侧半球
的Suzuki分期、大脑后动脉分期,眼动脉、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
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性别和年龄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性别χ2=2.095,
P =0.148;年龄χ2=4.286,P =0.453)。根据半球计算:皮质脑梗死17侧(17/22),额叶梗死14侧
(14/22),皮质下脑梗死9侧(9/22)。无梗死侧半球和梗死侧半球Suzuki分期以及大脑后动脉分期
的差异具有显著性(Suzuki分期Z=-3.054,P =0.002;大脑后动脉分期Z=-4.557,P <0.001)。眼动脉、
颞浅动脉、脑膜动脉、枕动脉、上颌动脉和后循环向前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的发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结论 本研究显示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皮质脑梗死较皮质下脑梗死常见。在皮质脑梗死中,额叶脑
梗死最常见。脑梗死的发生与Suzuki分期和大脑后动脉受累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侧支循环分布模式.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8年8月至2011年1月经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119例成年卒中型MMD住院患者.以卒中半球同侧的颅内和(或)颅外的侧支循环为研究对象,且将其分为3个等级:1级侧支循环(大脑前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中动脉)、2级侧支循环[扩张和(或)延长的脉络膜前动脉、开放的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后动脉→胼周后动脉→大脑前动脉]、3级侧支循环(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通路).分析这些侧支循环的分布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结果 在参与评估的与卒中半球同侧的117个血管单位中,侧支循环共有200个(分为3个等级).1级、2级和3级侧支循环所占比例依次为11.5%( 23/200)、52.0%( 104/200)和36.5% (73/200).随着Suzuki 级别的升高,1级侧支循环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主要集中在MMD的早期(Suzuki Ⅰ~Ⅱ级),占91.3%(21/23;Z=-7.270,P<0.01).3级侧支循环所占比例随着Suzuki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全部出现在MMD中期(SuzukiⅢ~Ⅳ级)和晚期(Suzuki Ⅴ~Ⅵ级),分别占37.0%( 27/73)和63.0%(46/73;Z=-7.270,P<0.01).与1级和3级侧支循环总体分布比较,随着Suzuki Ⅰ~Ⅵ级变化,2级侧支循环分布比例依次为6.7% (7/104)、7.7% (8/104)、15.4%(16/104)、40.4% (42/104)、14.4% (15/104)和15.4%(16/104),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Z=-1.074,P=0.282),但主要分布在MMD的中期.结论 MMD侧支循环模式是多样的,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变化;尤其在MMD的中期,2级侧支循环在整个侧支循环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此数据提示这些侧支通路可能在MMD整个病程中发挥重要的侧支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型和出血型成年烟雾病患者MMP与VEGF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烟雾病患者,其中出血型34例,缺血型46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健康的6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MMP-9及VEGF水平; 比较出血型和缺血型烟雾病患者Suzuki分级中血清VEGF和MMP-9水平; 根据病情进程,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非好转组,比较2组患者发病后第3 d及第15 d的血清VEGF和MMP-9水平。结果 出血型和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血清VEGF和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者之间的VEGF和MMP-9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随着Suzuki分级的增加,2组患者的VEGF和MMP-9水平也相应增加,且有明显差异(P<0.05); 好转组患者入院后第3 d和第15 d的血清VEGF和MMP-9水平均低于非好转组(P<0.05)。结论 血清MMP与VEGF水平在缺血型和出血型成年烟雾病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 moyamoya disease,MMD)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清水平及其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月间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首发卒中的52例住院或门诊复诊的成年型MMD患者.同时选取16名性别和年龄与MMD患者相配匹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比较MMD患者VEGF和MMP-9血清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间的差异;根据Suzuki 6级分级标准,将MMD患者分为不同亚组,分别分析不同亚组VEGF和MMP-9血清水平与Suzuki分级的相关性;另外,对MMD患者VEGF和MMP-9血清水平的相关性亦作了分析.结果 缺血型和出血型MMD患者VEGF血清水平分别为(289.4±69.2)pg/ml和(324.3±95.6) 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63.5±7.6) pg/ml;F=69.43;P <0.01];缺血型和出血型MMD患者MMP-9血清水平分别为(499.4±76.2)ng/ml和(531.2±100.2)ng/ml,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57.1±30.7)ng/ml;F =66.023;P <0.01].随着Suzuki分级的升高,VEGF和MMP-9血清水平呈现升高趋势,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9(P <0.01)和0.838(P <0.01).另外,VEGF和MMP-9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r=0.590,P<0.01).结论 成年型MMD患者VEGF和MMP-9血清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提示参与了血管新生;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VEGF和MMP-9血清水平呈现升高趋势,提示VEGF和MMP-9血清水平能反映患者的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病因及DSA对后循环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4-11间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分析其在病因判断中的意义。结果 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7例(75.28%)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7例(40.30%);后循环脑梗死40例(59.70%),2组间血管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分别为粥样硬化38例,狭窄47例,闭塞13例,先天异常8例。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但2组间血管狭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DS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发育阶段研究首发症状及临床特征,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内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3月连续住院的78例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首发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出血型和缺血型)中的特点。将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清晰的缺血型烟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比较两组的Suzuki分期差异。结果 78例患儿中男36例(46.2%),女42例(53.8%)。起病年龄18个月~17岁,平均(8.55±3.80)岁,5~10岁患儿47例(60.3%)。幼儿期首发症状仅见肢体无力和抽搐,发作性头痛从学龄前期开始出现,学龄期开始出现视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记忆力下降等。脑缺血型烟雾病72例(92.3%)。缺血型首发症状多见TIA 31例(43.1%)、肢体瘫痪15例(20.8%)、发作性头痛22例(30.6%)、肢体麻木11例(15.3%)、抽搐8例(11.1%)、言语障碍6例(8.3%)等。出血型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意识障碍(50%)、伴肢体无力(50%)、伴言语障碍(16.7%)。CI部位多在额颞顶叶,脑血管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出血部位多在脑室系统(50%),其次为基底节(33.4%),丘脑和额颞叶各占16.7%。TIA组(27例)和CI组(27例)脑血管造影Suzuki分期无显著性差异(χ2=1.034,P=0.596)。结论 5~10岁为儿童烟雾病的发病高峰期,临床以缺血型为主,出血型少见。不同年龄发育阶段临床首发症状有所差异。以TIA和CI为表现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DSA的Suzuki分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在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IP)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非缺血预处理组(NIP,45只)、缺血预处理组(IP,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取脑检查。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Ang-1蛋白表达。结果 (1)组间比较:IP组1、3、7d亚组梗死体积较NIP组明显减小(P<0.01),其神经行为缺损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IP组1、3、7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IP组7d亚组Ang-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2)组内比较:IP组3d亚组梗死体积减小最为明显;3、7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产生,VEGF和Ang-1在缺血预处理产生脑缺血耐受的相应时间窗内表达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评价脑血管狭窄与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ABCD2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通过CTA评估脑血管狭窄,并分为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的关系,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TIA后7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 vs 5.6%,P=0.04).(3)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中、高危的比率增高(46.4% vs 19.4%),且其比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2)合并中重度血管狭窄的TIA患者较脑血管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3)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烟雾病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502个大脑半球的临床资料并分为建模组(n=350)和验证组(n=152),对建模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分别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果 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50岁(OR=10.525)、近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OR=3.271)、近期脑梗死直径≥1 cm(OR=4.206)是术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代偿(OR=0.260)是保护性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列线图,建模组和验证组的H-L检验提示模型校准度良好(χ2=31.962/32.674,P=0.964/0.956),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提示列线图模型区分度良好(AUC=0.888/0.845)。结论 年龄≥50岁、近期TIA史、近期脑梗死直径≥1cm是烟雾病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后循环良好代偿是保护性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烟雾病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发育阶段研究首发症状及临床 特征,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内动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 对2002年1月~2009年3月连续住院的78例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分析患儿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首发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出血型和缺血型)中的 特点。将脑血管造影(di gi tal subtracti on angi ography,DSA)图像清晰的缺血型烟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比较两组的Suzuki分期差异。 结果 78例患儿中男36例(46.2%),女42例(53.8%)。起病年龄18个月~17岁,平均(8.55±3.80)岁, 5~10岁患儿47例(60.3%)。幼儿期首发症状仅见肢体无力和抽搐,发作性头痛从学龄前期开始出 现,学龄期开始出现视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记忆力下降等。脑缺血型烟雾病72例(92.3%)。缺血 型首发症状多见TIA 31例(43.1%)、肢体瘫痪15例(20.8%)、发作性头痛22例(30.6%)、肢体麻木11 例(15.3%)、抽搐8例(11.1%)、言语障碍6例(8.3%)等。出血型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意识障碍(50%)、 伴肢体无力(50%)、伴言语障碍(16.7%)。CI部位多在额颞顶叶,脑血管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系统。 出血部位多在脑室系统(50%),其次为基底节(33.4%),丘脑和额颞叶各占16.7%。TI A组(27例)和CI 组(27例)脑血管造影Suzuki分期无显著性差异(χ2=1.034,P =0.596)。 结论 5~10岁为儿童烟雾病的发病高峰期,临床以缺血型为主,出血型少见。不同年龄发育阶段临 床首发症状有所差异。以TIA和CI为表现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DSA的Suzuki分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及TI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对脑梗死、TIA和对照组中的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病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IA组病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主要损伤中等及大血管而不是小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炎症因子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58例脑梗死患者(CI组)以及50例健康人员(NC组),分析并统计3组受试对象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CI组MMP-9(83.14±9.27)μg/L、NF-κB(36.88±6.27)%、IL-33(71.63±4.83)ng/m L及hs-CRP(12.57±1.29)mg/L,TIA组分别为(29.17±4.54)μg/L、NF-κB(31.20±5.97)%、IL-33(104.59±8.27)ng/m L及hs-CRP(6.23±1.04)mg/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32、P=0.025和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MMP-9、IL-33及hs-CRP为CI的独立危险因素。TC、hs-CRP为TIA的独立危险因素。MMP-9+IL-33+hs-CRP预测CI发生的AUC为0.859(95%CI:0.751~0.911),显著高于MMP-9(AUC为0.711,95%CI:0.649~0.824)、IL-33(AUC为0.698,95%CI:0.659~0.855)和hs-CRP(AUC为0.705,95%CI:0.671~0.848)的诊断效能(Z=9.267、11.553和10.234,均P=0.000)。结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表达差异,MMP-9、IL-33及hsCRP联合检测对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450例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及149例对照组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颅内外血管。结果 发现脑梗死、TIA组和脑出血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0.82±11.86,20.61±13.73,24.78±12.75umol/L)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9.84±2.25umol/L,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HCY水平有显著差异,P=0.041,高同型半脱氨酸血症在脑出血组的比例(75.5%)明显高于脑梗死组(56.5%)和TIA组(48.6%),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TIA、脑出血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70(95%的可信区间为1.089,2.562)、1.654(95%的可信区间0.828,3.302)、2.454(95%的可信区间1.479,4.071)。未发现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间的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病例组中有糖尿病的患者HCY的水平16.14±7.82(umol/l)明显低于无糖尿病者22.55±12.66(umol/L),p<0.01。结论 血浆Hcy水平不但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而且对脑出血也有显著影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出血的关系更密切。血管狭窄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比例间无显著差异,无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脑卒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d purpose

Cerebral angiography (CA)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moyamoya disease (MMD) staging and diagnosis, but CA findings are not well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novel cerebral-perfusion-based staging for MMD that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2010 to 2015, regional cerebrovascular reserve (rCVR) was examined by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using NeuroGam® (Segamicorp, Houston, TX, USA) in 30 patients (17 women, 13 men; 60 hemispheres; mean 42.0 years old [range 5–60 years old]) with MMD, which was diagnosed by CA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Brain CT or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as used to evaluate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 novel staging system for MMD 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findings from CA, MRI, and SPECT with NeuroGam®.

Results

Our novel staging system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Twenty-two hemispheres out of 60 were categorized as stage I, 24 hemispheres were categorized as stage II, and 14 hemispheres were categorized as stage III. Hemispheres with higher scores exhibit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erebral-perfusion-based staging is predictive of MMD clinical symptoms.

Conclusion

Perfusion-based SPECT staging correlates well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may be a rel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Suzuki staging by 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