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在介绍了光纤传感器优越特性基础上,对光纤测温传感器与电类测温传感器特点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多种光纤测温传感器特点也进行了比较,得出半导体吸收式光纤测温传感器是最合适电机测温的结论。再结合电机测温需求和光纤测温传感器特点设计了准分布式光纤传感电机测温系统,并介绍了相关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举例说明了此测温系统能满足大电机测温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电阻温度探测器测温的优缺点,介绍了光纤测温的原理和特点。通过在机组汇流环安装光纤测温装置进行试验,对光纤测温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光纤测温采集准确、稳定性好、满足三峡水电厂在线监测系统要求。通过试验发现了真机安装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得出了光纤测温满足三峡左岸电站机组测温要求,可以进行真机安装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中总结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研究现状,对基于拉曼散射测温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解析了基于光纤测温的电缆监测系统的结构,最后重点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在电力电缆中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并以实例证明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是目前电力电缆在线监测实现故障诊断及定位技术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阐述分布式光纤测温的基本原理,分析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结构,结合光纤测温技术在二滩水电站18根500kV高压电缆状态监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并针对系统常见故障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基于拉曼散射测温系统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在电力电缆运维中的应用,并以实例论证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是电力电缆在线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智能变压器中应用光纤测温技术作为变压器绕组及油温直接测量方式的必要性,以上海市电力公司220 kV泸定变智能化改造工作为实例,介绍了光纤测温在智能变压器中应用的技术要求、测温点布置及光纤测温的应用功能。结合其它监测技术,提出了光纤测温技术在智能化变压器应用中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电力电缆发生火灾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比较了预防电缆发生火灾的测温电缆、网络测温和光纤测温技术,提出光纤测温是电缆测温在线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分析目前常用开关柜测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光纤光栅开关柜测温方法。介绍光纤光栅测温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分析光纤光栅测温系统的特点,为开关柜测温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光纤测温技术的原理对比分析和国内外应用调研,研究了光纤测温技术目前的应用效果和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探讨光纤测温在变压器内部检测中未来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变压器运行寿命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绕组的热点温度。结合变压器光纤测温技术的原理,对几种变压器绕组温度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和优缺点分析,同时对光纤测温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目前光纤测温技术已相对成熟,提出了光纤测温技术在核电主变压器上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技术优势,对传统的测温光纤结构进行了改进,并成功地应用于景洪电站大坝混凝土温度和渗流定位监测,属于国内首创。在目前国内没有相应规范参考的前提下,首创性地提出了对这一特殊结构形式测温光缆的温度检验方法,并介绍了该光缆的铺设工艺和实测成果。改进后的测温光缆在碾压混凝土中的埋设成活率为100%,光纤温度分辨率为0.5℃,空间分辨率为0.5m。实测成果表明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能快捷、准确地监测大坝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场的变化,为有效地评价大坝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BOTDR的传感光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测量(BOTDR)原理的分布式传感光纤在工程应用中的温度效应,对十种单模传感光纤在不同应力状态和布设方式下的温度系数进行了标定,并对光纤的护套、温度循环、应力状态、布设方式和附着介质等因素对光纤传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纤外层护套材料的热膨胀率和热稳定性是影响传感光纤温度效应及其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普通光纤频移-温度曲线大多为折线形,且在低温下(约40℃~-10℃)的温度系数大于高温时的温度系数;光纤的温度敏感性与护套上的受力状态密切相关;附着于基质上的传感光纤的温度系数是纤芯-护套-基质三者变形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光纤传感元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组成会影响温度作用下光纤的实际变形,从而影响其具体传感特性.理论分析并推导了温度作用下涂覆光纤和套塑光纤实际变形的表达方程式,定义了对应具体光纤结构的等效热膨胀系数.建立了涂覆光纤和套塑光纤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具体研究了各层材料间沿轴向和径向的应力和变形分布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涂覆光纤光栅以及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温度响应公式的具体表达形式,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其它各类本征型光纤传感器的温度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解决光纤位移传感器温度影响的软件补偿方法.该方法基于RBF神经网络理论,将位移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进行神经网络处理,基本消除了温度对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影响.为存在温度影响的光纤类传感器的实用化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实验表明,神经网络处理后光纤位移传感器的温度敏感度系数下降了两个数量级,测量准确度和系统稳定性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三芯光纤复合海底电缆中光纤以内填充层热阻的准确计算是建立光纤与导体温度关系的关键和难点。本文在建立三芯海缆热路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虚拟热源和镜像法,利用光纤温度计算出填充层外径处温度,进而计算出铠装层外径处温度;根据傅氏传热学原理计算出光纤处等温面至铠装层外径处等温面的热阻;利用形状因子法计算出填充层内径至铠装层外径的总热阻,再减去光纤处等温面至铠装层外径处等温面的热阻,得到光纤以内填充层的热阻;根据热路模型建立了光纤与导体的温度关系方程,并用有限元求解结果验证了方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三芯海缆的光纤与导体温度呈线性关系,导体温度每上升1.15℃,光纤温度上升1℃;相同导体温度下,环境温度每上升7.7℃,光纤温度上升1℃。根据光纤温度和环境温度可计算出导体温度,作为三芯海缆导体温度监测和载流量计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是由绝缘导体和光单元组成的复合电缆,可以实现低压电力和光通信双重传输。依据OPLC的运行原理,分析其运行过程中的电热关系,对OPLC内光纤温度与光纤传输损耗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说明了光纤温度变化对其传输损耗的表征作用。针对OPLC工作时电热效应导致光纤温度升高问题,从调整OPLC结构的角度提出优化模型,依次改变光单元位置 、耐热层材料、耐热层厚度,采用具有微管结构的光单元。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别计算了OPLC在额定工作状态下原始结构与优化后结构的温度分布。采用优化结构后光纤温度由86.8 ℃降低至77.25 ℃,表明本文提出的OPLC优化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电热效应对光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因温度和应力带来的光缆劣化而造成的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的故障发生,提出了基于相干光时域反射的光缆监测方案,分析了温度和应变分布测量的原理。针对电力系统光通信网的特点及电力系统现有的光缆监测手段,提出基于相干光时域反射(COTDR,Coherent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原理的光纤传感器进行光缆断点、温度和应力监测的系统方案。探讨了其在电力系统光纤传输网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光纤布里渊传感器在电力系统光缆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温度和应力给电力系统光缆带来的故障隐患,给出了利用光纤布里渊散射进行温度和应变分布同时测量的原理,并对光纤布里渊传感器的几种主要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的特点及现有光缆监测手段,提出了利用光纤布里渊分布式传感器进行光缆断点、温度和应力同时监测的传感方案,探讨了其在电力系统光纤传输网在线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光纤测温系统在高压电缆测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少非 《江苏电机工程》2009,28(4):51-52,56
为探讨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应用于高压电缆温度监测的前景,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举例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在南京地区电缆隧道环境监控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可取得有效避免电缆火灾事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汪进锋  徐晓刚  李鑫  侯丹  郑敏 《电测与仪表》2016,53(21):110-114
针对目前预装式变电站变压器室内部绕组热点温度在线监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光纤传感应用方案,通过在变压器内布置光纤温度传感器,可以对变压器的热点温度进行监测,同时结合变压器负载情况对变压器的寿命损失进行评估。额定负载和过负载试验数据表明,该光纤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及时捕捉到变压器的热点温度,并给出过负载工况下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