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了解胃癌中Bub1和p53表达情况,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中Bub1和p53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Bub1的阳性表达低于正常黏膜中Bub1的阳性表达(P<0.05)。Bub1的阳性表达与胃癌分化、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正常黏膜中p53表达均为阴性,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基因Bub1和p53表达异常是胃癌产生的机制之一,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是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乳腺癌中Bub1和p53表达概况,探寻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Bub1和p53的表达.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Bub1阳性表达率为84%,乳腺癌组织中Bub1的阳性表达率为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b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有关,P<0.05.正常乳腺组织中p53表达均为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因Bub1和p53表达异常是乳腺癌产生的机制之一,与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Bub1可能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探讨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及相应的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ub1蛋白和Bub1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较,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5),且Bub1 mRNA及Bub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Bub1表达水平高低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KAI1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正常胃黏膜、65例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74例胃癌组织中KAI1蛋白、Caveolin-1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KAI1和Caveolin-1阳性率呈递减趋势,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24.022,P〈0.05;χ2=44.315,P〈0.05)。经χ2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KAI1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无脉管侵犯组内表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年龄及性别组内表达率的差异性无显著性(P〉0.05)。Caveolin-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有无脉管转移、年龄及性别(P〉0.05)无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KAI1蛋白与Caveolin-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827,P〈0.05)。结论 KAI1、Caveolin-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下调甚至缺失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53、p21WAF1、PCNA、Cycli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及Warthin-Starry银染色、PCR、尿素酶法检测胃癌及有关病变中p53、p21WAF1、PCNA、CyclinA蛋白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及胃癌(GC)中,p53阳性表达率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3%、6.7%、25.0%、70.6%。p21WAF1阳性表达率随病变发展而降低,p21WA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96.7%、86.7%、75.0%、42.6%。PCNA和cyclinA阳性表达率随病变发展而升高,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60.0%、70.0%、87.5%、85.3%;Cycli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7%、20.0%、47.5%、58.8%。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组p53、p21WAF1、PCNA、cyclinA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组,GC组有显著差异(P〈0.05)。就1种基因的表达而言,HP阳性组各类病变之和与阴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中p21WAF1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1,γ=-0.598),PCNA与cyclin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γ=0.956)。结论 p53突变及p21WAF1失活和PC-NA、cyclinA蛋白的高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和c-erbB-2表达与胃癌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39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包括黏膜内癌23例、浸润至黏膜下层31例、浸润至肌层47例、浸润至浆膜或浆膜外38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进展期胃癌中p53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值分别为0.010、0.000)。c-erbB-2表达与p53表达存在相关性(P=0.023〈0.05)。c-erbB-2阳性表达是胃癌发展的1个危险因素,p53表达阳性和阴性的OR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癌基因p53突变有利于癌基因c-erbB-2的表达;c-erbB-2阳性表达是胃癌发展的1个危险因素,与胃癌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bcl-2、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Survivin与bcl-2、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bcl-2、p53蛋白在正常胃粘膜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蛋白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无表达,而在58例胃癌中41例(70.7%)表达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而与浸润程度不相关;胃癌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与阴性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0%(34/42)和43.8%(7/1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表达的阳性和阴性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1%(18/31)和22.2%(6/27),两者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组织中的bcl-2蛋白及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蛋白异常表达可引起细胞凋亡抑制,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其过度表达提示胃粘膜细胞增生极度活跃;Sur-vivin蛋白表达与胃癌中bcl-2蛋白及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mitotic arrest deficient protein2,MAD2)是一种有丝分裂检查点成分,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结直肠癌中MAD2和抑癌基因表达概况,探寻在结直肠癌、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t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AD2表达,并对结直肠癌组织中MAD2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中p53、p27、p21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AD2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66.7%vs39.6%vs22.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D2表达与肿瘤分化和无瘤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未见MAD2基因突变。MAD2阳性表达与p53、p27、p21和p16阳性表达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MAD2和抑癌基因表达异常与结直肠癌产的发生发展有关,MAD2可能是结直肠癌预后的一种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p感染及Cyclin D1和p16基因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用特殊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及不同胃黏膜病变石蜡包埋标本.结果 (1)在正常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胃癌中Hp感染率和Cyclin D1的表达率逐渐增高,p16表达率逐渐降低.其中正常胃黏膜组Hp感染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与胃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yclin D1的表达率与不典型增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正常黏膜组p16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2)在55例胃癌标本中Hp阳性组Cyclin D1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组(P<0.01),Hp阳性组p16阳性表达率低于Hp阴性组(P<0.05),Cyclin D1阳性组p16阳性表达率低于Cyclin D1阴性组(P<0.05).结论 胃癌的发生受Hp、Cyclin D1和p16等多因素及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Cyclin D1和p27kip1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yclin D1和p27^kip1蛋白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和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A)组织中CyclinD1和p27^kip1的表达变化。结果:Cyclin D1的过表达随病变发展表达率逐渐增高,CAG组与CS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DYS、GCA组与CS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27^kip1在上述黏膜中的表达呈递减趋势,CSG中最高,GCA组最低,CAG组和CS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DYs、GcA组与CS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和p27^kip1的表达呈负相关,γ=-0.53,P=0.000。结论: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CyclinD1阳性表达呈递增趋势,p27^kip1表达呈递减趋势;Cyclin D1和p27^kip1表达变化发生在胃黏膜癌变早期,两者在胃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互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肺癌、结肠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230例肺癌、160例结肠癌、125例胃癌、10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石蜡标本及其对应的血液样本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ERCC1 mRNA在4种肿瘤的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肿瘤的癌组织中ER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相对应外周血中的表达(P<0.05),且肿瘤组织与外周血ERCC1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肺癌:r=0.430,P<0.001;结肠癌:r=0.553,P<0.001;胃癌:r=0.583,P<0.001;乳腺癌:r=0.501,P<0.001)。肺癌、结肠癌及乳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胃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而男性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高于女性(P<0.05)。结论 通过检测肺癌、结肠癌、胃癌及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p53的表达及其与NSCLC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61例NSCLC手术切除的癌组织标本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PTTG、p53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PTTG、p53的表达率分别为68.85%和73.77%,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的15.00%和10.00%(P均<0.01);在NSCLC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其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SCLC不同分化程度之间,其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SCLC是否伴淋巴结转移之间,其表达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G与p53的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PTTG、p53在NSCLC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有可能作为评估预后、指导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肠癌中MAD2和p16的表达,探寻在大肠癌、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MAD2表达,并对大肠癌组织中MAD2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MAD2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66.7%vs. 39.6%vs. 22.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D2表达与肿瘤分化和无瘤生存时间有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未见MAD2基因突变。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p16阳性表达率为16.7%,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因MAD2和p16表达异常是大肠癌产生的机制之一,与大肠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MAD2可能是大肠癌预后的一种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MAD2蛋白在人正常组织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人正常组织及102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AD2蛋白的表达。结果:MAD2蛋白在23例正常组织中主要定位在胞核和胞浆中,在正常胃组织主要定位在胞浆,在胃癌组织中主要定位在胞核和胞浆。MAD2在胃癌中和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59%(72/102)和38.24%(39/10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D2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1)。结论:MAD2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监测点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亚细胞定位在胃癌形成中发生变化,MAD2表达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检测有助于胃癌恶性程度评价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