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炜 《山东医药》2006,46(4):64-64
2002年5月-2005年5月,我们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纳入300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Hp感染情况采用13C或尿素呼气试验或血清Hp抗体检查,204例患儿接受胃镜检查.[结果]①Hp阳性率为34.67%(103/300),男女患者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7~10岁及11~14岁年龄组Hp阳性率依次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胃镜检查显示39.21%患儿(80/204)有胃黏膜病变,Hp阳性者胃黏膜病变比例高于Hp阴性者(P<0.05);③Hp阴性者胃黏膜病变以轻-中度为主,而Hp阳性者胃黏膜病变以中-重度为主,两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Hp阳性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Hp感染与胃黏膜病变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率较高,而且常伴Hp感染,为探讨Hp在FD中的作用,我们将伴Hp感染的FD作根除治疗,并与胃肠道动力促进剂西沙必利作对照,结果表明根除Hp治疗在FD中症状缓解率差,副作用多,现将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胃排空延缓、近端胃容受性障碍及内脏高敏感性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能是FD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此文就Hp感染与FD发病的关系,Hp根除在FD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曾经被命名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指具有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虽然研究认为FD的发生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精神心理因素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有关,但目前一系列针对FD的对症治疗手段反映了FD发病机制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 ,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根治Hp感染能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率。最近又有报道 ,大部分成人Hp感染患者其Hp感染主要在儿童期获得[1,2 ] 。所以探讨儿童人群Hp的感染 ,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 ,已成为儿科消化医师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病史、胃镜检查、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Hp检测以进一步了解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Hp感染及Hp感染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随机抽取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9月有反复腹痛、呕吐、呕血、纳差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西宁地区2 730例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5月—2021年12月,通过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仁济医院、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等14家医疗中心对西宁市新、老城区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共纳入2 730例西宁地区健康体检者,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价受试者Hp感染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Hp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2 730例受试者Hp感染率为54.5%(1 488/2 730)。不同年龄段健康体检人群的Hp感染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民族健康体检人群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P=0.003),藏族人群Hp感染率显著高于汉族(P<0.05)。与居住于老城区的健康体检人群相比,居住于新城区者Hp感染率更高(P<0.05)。与无相应习惯的健康体检人群相比,吸烟、喜食手抓羊肉者Hp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36岁、回族、藏族、吸烟、居住于新城区是西宁地区健康人群Hp感染的独...  相似文献   

8.
母乳喂养与婴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致病菌之一。国外婴儿期Hp感染的报道逐年增多,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们以2005年1月至12月出生的中山市城镇婴儿为对象,研究中山地区母乳喂养与婴儿Hp感染的相关性及Hp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p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同时分析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瑞金医院体检人群中选取接受胃肠镜检查者,随机选出120例结直肠息肉检出患者作为病例组,另150例结直肠无明显异常者列为对照,所有入选人群均经13c呼气试验检查判断有无Hp感染。结果结直肠息肉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息肉组(85%比74%,x2=4.28,P=0.037),当考虑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关系时,发现在直肠、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息肉患者中,Hp阳性检出率较Hp阴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且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相比,多发性息肉所占比例较单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H声感染可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其具体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泓 《山东医药》2007,47(32):135-135
儿童是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高危时期,为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Hp感染的关系,我们对366例RAP儿童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了解本病患儿的Hp感染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我们剖析胃癌高发区Hp感染状况及其与胃疾病及胃癌的相关性,旨在为Hp感染及胃癌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胃癌高发区16村镇胃癌高危人群3033人,经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及X线初筛出1779例,接受了胃粘膜活检精查.其切片作HE及亚甲兰(MB)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及Hp感染情况,同时利用PCR检测Hp.结果Hp总检出率为60.8%.其中男高于女;30岁~59岁组最高(62.4%);山区(64.4%)高于沿海区(56.7%);胃窦(36.2%)高于胃角(32.6%)及胃体(31.2%);以上P<0.01.胃癌Hp检出率为43.8%;各型胃疾病Hp检出率由高至低,前四位依次为胃粘膜糜烂(90.6%)、胃溃疡(87.0%)、中重度浅表性胃炎(79.8%)及萎缩性胃炎(75.3%),上述各组Hp检出率与轻度浅表性胃炎Hp检出率(6.8%)相比,P<0.01.与未检出Hp的组织学基本正常胃粘膜0%相比,异型增生(80.0%)及肠上皮化生(77.7%)的Hp检出率皆明显升高,P<0.01.结论庄河居民Hp感染与胃粘膜糜烂、胃溃疡、中重度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呈明显正相关.庄河不仅胃癌高发且Hp感染亦是高流行.文内尚对有关结果只行了初步探讨,呼吁在我国胃癌高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急、慢性感染对小鼠胃黏膜环氧合酶(COX)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BALB/C小鼠共4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10只)予0.4ml生理盐水灌喂,急性感染组(10只)予0.4 ml Hp菌液灌喂,共5 d,该两组小鼠在最后一次灌喂后2周处死;另20只小鼠予0.4ml Hp菌液灌喂,共5d,在最后一次灌喂2个月后将小鼠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克拉霉素按每天13.5 mg/kg分2次灌喂,连续7d(本组有1只小鼠死亡);慢性感染组予生理盐水,1个月后分别处死两组动物.取胃黏膜标本,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测定上述各组胃窦黏膜COX-1及COX-2的蛋白表达.结果四组小鼠胃黏膜小凹上皮均可见COX-1蛋白表达,各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感染组COX-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其中慢性感染组治疗前COX-2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感染组.慢性感染组治疗后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导致胃黏膜COX-2表达增加,对COX-1表达无明显作用,清除Hp后COX-2表达仍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改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 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 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不良(dyspepsia)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可伴有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是一组很常见的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指有消化不良症状,但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并在过去12个月中症状至少存在12周。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支出,因此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虽然急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在部分感染者中产生自限性消化不良症状,但慢性Hp感染在FD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仍未完全定论。下述几方面的资料可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较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技术检测33例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PCR-SSP检测HLA-DRB1*0405、HLA-DRB1*08、HLA-DRB1*12等位基因,并与36例汉族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新疆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78.8%)显著高于汉族慢性胃炎患者(58.3%)(P〈0.05);2)维吾尔族、汉族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HLA-DRB1*0405、HLA-DRB1*08、HLA-DRB1*12等位基因无相关性(P〉0.05)。结论1)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高于汉族慢性胃炎患者;2)维吾尔族、汉族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HLA-DRB1*0405、HLA-DRB1*08、HLA-DRB1*12等位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16.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fattyliver,AFL)患者幽门螺杆菌(HellCObaeterpylori,Hp)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腹部B超检测其有无脂肪肝,再结合饮酒史诊断AFL,并采用血Hp抗体检测Hp感染,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FL组403例,Hp感染率为22.6%;对照组1867例,Hp感染率为2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轻、中、重度AFL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23.0%、21.1%、20.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FL患者中,Hp阳性和阴性人群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Hp感染与AFL及肝功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新疆吐鲁番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检测情况。方法 用纤维胃镜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4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4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检出率为58.25%。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74.3%(52/70),胃溃疡72.0%(18/25)、胃癌70.0%(7/10),慢性萎缩性胃炎63.0%(29/46)、慢性浅表性胃炎50.2%(118/235)。不同上消化道疾病的Hp检出率以多样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58,P〈0.005)。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2.669,P〈0.001;X^2=4.300,P〈0.05)。不同性别、年龄、族别的H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05,P〉0.05;X^2=3.688,P〉0.05;X^2=1.145 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有密切相关,种族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关系.方法连续调查86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患者,并以40例球部基本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病变组Hp阳性患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400mg,每天2次),疗程7 d,停药后随访6个月后复查胃镜;病变组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20 mg,每天1次治疗,疗程4~6个月,停药后2周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检查结果,包括胃镜下隆起病变程度及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上述胃镜下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组织学仅部分发现轻度慢性炎症,未发现球部Hp感染.病变组患者Hp检出率为58.1%,胃上皮化生检出率为57.0%.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胃镜下隆起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检出率更高,程度更严重(P<0.05).76例患者复查胃镜,根除Hp或奥美拉唑治疗对Hp阳性或阴性患者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无明显作用,但根除Hp后6个月,53.6%(15/28)患者胃上皮化生消失,61.0%(25/41)患者绒毛萎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淋巴滤泡完全消失(26/26),杯状细胞减少完全恢复(25/25),同时炎症和活动性显著减轻(P值均<0.01).奥美拉唑疗效不显著.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病变患者半数以上有Hp感染.Hp感染与隆起病变伴随组织学炎症密切相关,而与其内镜下表现及严重程度无关.根除Hp可使炎症显著减轻,胃上皮化生范围缩小或消退.  相似文献   

19.
第五届中日韩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议纪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五届中日韩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会议于2006年2月17—19日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中方代表150余人,日韩代表120余人。中日韩三国学者就Hp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的研究、Hp和胃癌的关系、Hp与临床及Hp的诊断和治疗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一氧化氮(NO)、肥大细胞(MC)及其脱颗粒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各亚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按罗马Ⅱ标准选择FD患者35例,取胃窦黏膜若干,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HE染色、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NO含量;免疫组化法测MC数及其脱颗粒数。结果(1)FD各型间Hp感染率、NO、MC及其脱颗粒数无明显差异。(2)在FD患者,MC与NO呈负相关(r=-0.367,P=0.030<0.05)。结论(1)FD各分型与各指标没有明显关系。(2)FD患者中MC数与NO含量呈负相关,在FD发病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