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显示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磁共振臂丛神经扫描的5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臂丛神经平扫(方法A)、增强扫描(方法B)及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方法C)扫描。比较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图像背景抑制、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臂丛神经锁骨上、下段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1±0.42、3.76±0.47、3.75±0.43,方法B和C明显优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法A与C比较P=0.024,方法A与B比较P=0.043),但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B的背景抑制效果最佳,三种成像方法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方法A与B比较P=0.000,方法A与C比较P=0.024,方法B与C比较P=0.010)。方法A与C之间的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上段的显示率分别为66.0%、88.0%、84.0%,方法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下段的显示率分别为52.0%、80.0%、74.0%,方法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结论: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与常规增强扫描在臂丛神经的显示上无明显差异,且均优于常规臂丛神经平扫。优化MRI重T2 3D-SPACE-STIR序列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对不适合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 3D -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在臂丛节后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志愿者和10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T2WI-STIR、平扫和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扫描.评价3种方法 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情况、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及图像伪影,观察臂丛神经及其病变在3D -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中的MR表现.结果 T2WI-STIR、平扫和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扫描臂丛神经锁骨上段显示率分别为80%、80%、85%,臂丛锁骨下段显示率分别为55%、60%、85%.3种序列CNR分别为34.05±11.48、34.10±11.30、44.59±11.26,3D -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对臂丛节后神经的CNR及其锁骨下段的显示率高于其他2种方法,增强扫描能明显改善背景抑制效果,减少伪影,病变显示更清晰.结论 3D-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能更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及其病变,有助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应用Revolution CT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pre Asir-V)行腰椎扫描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BMI 25~29间的60例拟行腰椎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0%ASIR-V重建算法组),B组(40%ASIR-V重建算法组),C组(60%ASIR-V重建算法组)。3组KV设置为120,噪声指数NI设置为10,结合自动mA调节技术,SmartmA默认为100~700,记录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对比L4-5水平各组图像感兴趣区(L4-5平面椎间盘、硬膜囊、右侧腰大肌及L4椎体松质骨)的客观评价指标:信噪比(SNR) 、椎间盘与硬膜囊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分,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有效辐射剂量ED[(4.47±0.62)mSv]较A组ED[(6.66±0.84)mSv]平均降低约33% ,C组有效辐射剂量ED[(3.51±0.70)mSv]较A组平均降低约47%,B组各感兴趣区SNR、CNR与A组SNR、CNR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各感兴趣区SNR、CNR与A组SNR、CNR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除椎小关节,A、B、C组图像主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者间一致性很好。结论: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低剂量扫描参数结合适当的迭代重建算法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使用对比剂钆贝葡胺(Gd-BOPTA)单倍剂量与半倍剂量对臂丛神经(brachial plexus, BP)增强MRI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MRI的BP损伤患者39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B组19例。A组使用Gd-BOPTA的单倍剂量0.1 mmol/kg, B组使用Gd-BOPTA的半倍剂量0.05 mmol/kg,两组注射速率为1.5 ml/s,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20 ml,应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全部注射完毕后行3D SPACE STIR序列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对BP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左右两侧BP颈6(C6)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平均信号值(SI)和均方差(SD),根据公式计算左右两侧BP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注射对比剂前平扫BP的SNR为20.723±9.808,CNR为6.626±4.498;B组增强后BP的SNR为35.106±12.264,CNR为15.844±6.634; B组增强后与平扫BP的SNR与CN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增强后BP的SNR为40.665±25.270,CNR为20.2...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绝对时相单心动周期扫描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心律不齐(6个心动周期内心率变化大于20次/分)及窦性律齐患者各100例,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心律不齐组采用绝对时相扫描,窦性律齐组采用相对时相扫描。比较两组的主动脉根部CT值、有效辐射剂量(E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扫描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72、0.763、0.347、0.551)。心律不齐组心率波动[(55.22±23.27)次/分]大于窦性律齐组[(2.34±1.69)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SNR、CNR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8、0.350、0.203、0.813)。心律不齐组的有效辐射剂量[(3.21±1.20)mSv]高于窦性律齐组[(2.59±1.1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宽体探测器CT绝对时相单心动周期扫描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具有可行性,但有效辐射剂量稍高于窦性律齐患者的相对时相扫描。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像素闪烁(PS)算法在ASiR-V重建算法的基础上对提高低剂量CTU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行低剂量Revolution CT CTU检查的患者28例(A组)。A组:年龄45~94岁,平均年龄(63±12)岁, BMI(19.15~25.82)kg/m2,平均BMI(23.35±1.57)kg/m2;回顾性搜集与其BMI相匹配的常规剂量Revolution CT CTU检查的患者25例。B组: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4±12)岁,BMI(19.94~26.12)kg/m2,平均BMI(23.40±1.56)kg/m2。将A组图像上传至GE AW4.6工作站,应用PS软件(AlgoMedica,Inc,Sunnyvale,CA)按A7模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PS处理后图像(C组)。测量膀胱及肾盂内对比剂、竖脊肌CT值及竖脊肌的SD值。根据公式计算膀胱及肾盂内对比剂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名观察者测得的数据一致性良好。A组与C组间膀胱和肾盂内对比剂以及竖脊肌的CT值分别为729.40±307.76、997.84±663.10、62.74±5.36和729.34±307.73、997.13±661.06、62.61±5.43,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A组与C组膀胱及肾盂CNR值和SNR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A组和B组,C组膀胱及肾盂CNR值和SNR值升高约2倍。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7±0.88、3.35±0.55,相比于B组,A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约62%。结论:在低剂量扫描的情况下,应用PS算法在ARiR-V重建算法的基础上可以在保证组织CT值无差异的情况下显著增加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和噪声比,进而提高低剂量CTU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肝脏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菲立磁的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对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22例经CT或MRI检查确定或怀疑有肝病变者进一步行菲立磁增强MRI检查,分别测量增强前后肝脏、病变及背景噪声的T2WI信号强度(SI),计算增强前后肝脏及病变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增强后肝脏的SI、SNR明显降低(P<0.01);恶性病变的SI、SNR变化不明显(P>0.05)。囊肿、血管瘤增强后T2WI SI下降不明显。增强后病变-肝脏CNR比增强前明显增高(P<0.01)。增强后0.5小时与3小时相比肝脏SNR以及CNR无差异(P>0.05)。增强后病变的检出数量增加,而且其边界、大小显示更清楚。结论 菲立磁增强磁共振扫描可显著降低肝脏T2WI SI,而对恶性肿瘤T2WI信号的影响不明显,显著提高了恶性肿瘤-肝脏的CNR。因此,它对恶性肿瘤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呼气末屏气胸部CT扫描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2017年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行胸部CT扫描的体检者33例。2016年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深吸气末屏气扫描,设为A组;2017年采用深呼气末屏气扫描,设为B组。比较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整体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及扫描长度。结果:33例体检者均成功完成2次胸部CT检查。A组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为(4.73±0.45)分,图像SNR为(-79.02±49.73),CNR为(-84.34±53.13);B组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为(4.67±0.54)分,图像SNR为(-91.08±47.39),CNR为(-97.27±50.67);A、B组的图像主、客观评价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和B组的肺尖上段、肺底下段额外扫描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肺段扫描长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均较A组降低13.08%(P均<0.001)。结论:相对于深吸气末屏气胸部CT检查,深呼气末屏气胸部CT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可成为体检胸部CT的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压缩感知技术(CS)的不同加速因子(AF)对肝脏3D-mDixon序列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招募1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3.0T MR仪行肝脏3D-mDixon序列扫描,设计6组扫描方案: SENSE2及AF为2~6的CS技术(CS2~CS6组),扫描时间分别为20.5、18.7、12.9、10.0、8.5和7.1s,6组的其它扫描参数保持一致。由两位观察者分别在第一肝门水平的肝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及右侧竖脊肌处放置勾画ROI,分别测量各ROI的信号强度及其标准差,并计算相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位观察者分别对6组的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对6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的测量结果及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均达到了良好(ICC>0.75)。6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ENSE2组及CS2~CS4组:4组的SNR分别为44.1±3.6、47.9±6.8、47.6±6.2和48.0±6.7,CNR分别为16.0±1.8、16.9±4.0、17.0±4.4和17.4±4.4,4组间SNR和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5和CS6组图像的SNR分别为40.5±3.9和40.7±4.6,CNR分别为12.3±3.2和13.4±2.4,均显著低于CS2~CS4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NSE2组和CS2~CS4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S5和CS6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3D-mDixon序列肝脏扫描,随着加速因子的增加,扫描时间缩短,但肝脏的SNR及图像质量下降,加速因子为4时能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扫描时间降低约50%,可作为肝脏检查的最佳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0.
320层容积CT超低剂量扫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轴面容积扫描不同kV设置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1 mSv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从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连续选取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A组扫描时管电压为100 kV,B组为120 kV.A组经AIDR软件重建后成为A1组.比较A、B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及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比较A、A1和B、A1组间患者SI、SD、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0.67±0.18) mSv,B组为(3.08±1.04)mSv(t=- 14.30,P<0.05),平均减少了78%.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57)和(4.59±0.59)分(t=-1.17,P>0.05).A、B组SI、SD、SNR、CNR分别为(570.8±131.5)HU、25.1±6.9、24.5±9.1、19.8±6.1和(460.6±14.3)HU、15.1±3.6、31.7±7.7、29.3±6.8.两组SI、SD比较,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8.18,P<0.05);SNR、CNR 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19,P<0.05).A1组SI、SD、SNR、CNR、图像质量评分(557.9±24.5)HU、21.1±6.0、27.7±10.0、23.4±7.8、(4.60±0.56)分,与A组相比,SI、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9、-1.90,P>0.05);SD、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4.18、-6.22,P<0.05).结论 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瞻性轴面容积扫描中,采用100 kV管电压扫描,其辐射剂量可降到1mSv以下,并且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7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标准组与低剂量组各38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其他扫描参数不变,标准组在R-R周期的40%~80%使用管电流660 mA,其余时相使用280 mA;低剂量组在40%~80%R-R时相管电流输出值为550 mA,其余时相为110 mA。计算2组图像的平均SNR、CNR及每组ED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图像平均SNR分别为122.2±29.69和121.69±31.58,平均CNR分别为8.61±1.17,9.05±1.86,进行组间t检验,P值>0.05,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平均ED值分别为(25.01±2.54)mSv和(18.14±1.40)mSv,进行组间t检验,P值为1.40±10-18,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组ED值较标准组降低了约27.5%。结论:采用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别降低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管电流输出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了冠状动脉成像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压缩感知技术(CS)高倍数加速因子(AF)对3D NerveVIEW臂丛神经MRI图像质量及扫描时间的影响。方法 招募受检者24例[男10例,平均年龄(45.92±16.73)岁],其中17例健康受检者,7例臂丛损伤受检者。3.0 T MR行结合平行采样技术(SENSE)以及CS的臂丛神经3D NerveVIEW序列扫描,采用的AF分别为SENSE=2,CS=2、4、6、8、10、12。两观察者在原始图上划定感兴趣区(ROI)测量信号强度(SI)和标准差(SD),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四分法主观评分。组内相关系数(ICC)、Kappa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数据和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若一致性良好,选择高年资医师主观评分进行后续分析。使用Friedman检验不同AF之间SNR、CNR及主观评分的差异性。若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最小差异性检验(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两位观察者测量数据和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ICC 0787~0.995,Kappa 0.778~0.882)。不同AF之间SNR、CNR和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在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怀疑冠状动脉和/或头颈动脉疾病的连续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低剂量组(A组)30例和常规剂量组(B组)30例。两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大螺距模式行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A检查,A组采用70kV管电压、30mL对比剂的低剂量模式,B组采用100kV管电压、40mL对比剂的常规剂量模式。将A、B两组图像采用MPR、CPR、MIP和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的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以节段为单位测量冠状动脉、头颈动脉的CT值、图像噪声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中辐射剂量指标值(CTDIvol、DLP、ED)的差异。结果:A、B两组之间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的主观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Z=-0.257,P=0.797;头颈动脉:Z=-0.961,P=0.337);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升主动脉SNR:t=-1.203,P=0.234;升主动脉CNR:t=-1.845,P=0.070;左冠状动脉主干SNR:t=-0.132,P=0.895;左冠状动脉主干CNR:t=-0.324,P=0.747;右冠状动脉SNR:t=-1.058,P=0.294;右冠状动脉CNR:t=-1.251,P=0.216;颈总动脉SNR:t=-0.796,P=0.429;颈总动脉CNR:t=-0.561,P=0.577;椎动脉V1段SNR:t=0.407,P=0.685;椎动脉V1段CNR:t=0.521,P=0.604;颈内动脉SNR:t=-0.616,P=0.540;颈内动脉CNR:t=-0.516,P=0.608;基底动脉SNR:t=-0.442,P=0.660;基底动脉CNR:t=-0.325,P=0.746;大脑中动脉M1段SNR:t=0.790,P=0.443;大脑中动脉M1段CNR:t=-0.938,P=0.325);A组辐射剂量低于B组(CTDIvol:t=-20.40,P=0.000;DLP:t=-20.19,P=0.000;ED:t=-19.49,P=0.000)。结论: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在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血管成像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质量,并能大幅减小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3DT1-FLASH单倍剂量、双倍剂量、双倍剂量联合磁化传递(MT)增强扫描三种方法对脑转移瘤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60例脑转移瘤患者行MRI增强扫描,每种方法各20例.分别测量图像组织的信噪比(SNR)、转移瘤的SNR、转移瘤的对比噪声比(CNR),并利用5分利克特表对混合信号脑转移瘤(病灶一般>5 mm,实质部分发生囊变、坏死,信号混杂)和单一信号转移瘤(病灶一般<5 mm,实质部分没有囊变、坏死,信号单一)的显示程度分别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中转移瘤的SNR值和CNR值最高,双倍剂量扫描中转移瘤的SNR和CNR值次之,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与单倍剂量扫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三组扫描方法对两种转移瘤的成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对单一信号的小转移瘤显示最好;双倍剂量扫描对混合信号的大转移瘤成像质量最好.结论 双倍剂量增强扫描和联合MT技术扫描对不同大小的脑转移瘤显示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三维薄层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扫描在胰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明确三维薄层磁共振小角度快速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0例经证实胰腺疾病病人进行磁共振检查,采用的扫描序列分别为2D FS-FLASH T1WI、HASTE T2WI和3DFLASH动态增强扫描等.测量肿块与正常胰腺组织信号值,计算胰腺/病灶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动态增强3D FLASH扫描良好显示胰腺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胰腺癌各期的CNR值分别为4.46±2.21,12.71±2.91,6.17±1.66,慢性胰腺炎分别为4.15±1.25,9.27±1.38,4.96±10.85,壶腹周围癌分别为5.49±1.35,11.52±2.24,5.55±1.33.30例胰腺癌、11例慢性胰腺炎、14例壶腹周围癌出现胰管扩张.70例胰腺疾病的敏感性为100%(70/70),诊断准确性为98.6%(69/70).结论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能良好显示胰腺病变的解剖细节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在胰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对臂丛神经显示的可行性及其对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名志愿者及30例外伤后有臂丛神经损伤表现的患者行颈段常规扫描序列、高分辨周围神经成像序列(3D-STIR序列)扫描成像,并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后处理.评价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对正常臂丛解剖细节及外伤后臂丛神经损伤征象的显示效果.结果 高分辨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可清楚明确的显示所有志愿者臂丛神经的相关解剖细节情况;3D-STIR序列增强扫描能明显改善背景抑制效果,可清楚显示外伤累及臂丛神经所致各种征象.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臂丛神经及其损伤后表现,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新型的无创性臂丛神经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MR DWI质量及正常腺体与癌组织的ADC值是否受到钆类对比剂增强扫描的影响.方法 对25例已经针吸穿刺或粗针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在静脉注射Gd-DTPA前、后行DWI扣描,将R01分别置于癌灶及正常腺体,应用配对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b值=0及1000 s/mm2时增强前后图像中癌灶和正常腺体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ADC值的变化.结果 增强前、后癌灶的SNR(34.56±11.34和33.60±14.34)与正常腺体的SNR(9.88±3.16和10.42±4.18)以及图像CNR(24.16±9.05和22.26±1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癌灶SNR=0.70,P正常腺体SNR=0.11;PCNR=0.17);增强前后癌灶的ADC值分别为(0.96±0.13)×10-3和(0.95±0.14)×10-3mm2/s,正常腺体分别为(1.90±0.47)×10-3 和(1.91±0.61)×10-3mm2/s,两者在增强后ADC值与其增强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和0.97).结论 乳腺痛组织和正常腺体DWI的质量及ADC测量值不会受到Gd-DTPA的影响,故在乳腺MR扫描中,DWI可以在增强扫描后进行.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结合大螺距扫描对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评估其临床可行性。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行常规扫描:100kVp,螺距0.810,50mL碘佛醇(320mg I/mL)以5mL/s注射;B组患者行低剂量扫描:80kVp,螺距1.390,以6mL/s注射24mL对比剂,随后以相同流率注射18mL对比剂和盐水混合液(1:1混合)。比较两组间的动脉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总量。结果:两组图像充分满足临床诊断(4.86±0.34 vs 4.78±0.41,Z=-0.725,P=0.468),且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A组kappa=0.834 vs B组kappa=0.884)。两组各动脉平均CT值、SNR和CNR基本一致(P>0.05),B组与A组相比CTDIvol降低21.4%[(59.84±14.59)mGy vs (76.11±24.16)mGy,Z=-2.396,P=0.017],DLP降低45.8%[(275.54±22.73)mGy·cm vs (508.43±89.61)mGy·cm,Z=-6.063,P<0.001],ED降低45.8%[(0.85±0.07)mSv vs (1.58±0.28)mSv,Z=-6.063,P<0.001],对比剂减少34%(10.56g vs 16g)。结论: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和大螺距扫描可充分获得具有诊断价值的头颈CTA图像。  相似文献   

19.
杨晶  高艳  李坤成  李岩  张秋杭  杜祥颖   《放射学实践》2013,28(8):893-897
目的:探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VEO)3种重建技术对常规剂量腹部薄层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Discovery CT750HD对35例患者进行腹部常规剂量CT扫描。分别采用FBP、50%ASiR和VEO重建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0.625mm薄层重建,并应用后处理台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测量并比较肝脏、胰脏、脾脏、肾脏、髂内肌、子宫和前列腺等的噪声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重建图像的主观评价由3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采用盲法评价。结果:FBP、50%ASiR和VEO三组图像的肝脏噪声分别为30.76±5.79,21.89±4.21和12.01±1.79,50%ASiR和VEO组图像噪声分别较FBP组降低29%和61%(P均<0.01)。FBP、50%ASiR和VEO三组图像的肝脏组织的CNR分别为7.53±1.49,10.95±2.57和16.85±14.93,50%ASiR和VEO组图像CNR分别较FBP组提高46%和123%(P均<0.01)。FBP、50%ASiR和VEO三组图像的肝脏组织的SNR分别为2.56±0.79,3.70±1.23和4.85±1.91,50%ASiR和VEO组图像SNR分别较FBP组提高45%和89%(P均<0.01)。结论:与FBP重建算法比较,在相同剂量条件下,50%ASiR和VEO能显著降低腹部CT图像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其中VEO重建算法降噪及提高图像质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张静  王海屹  叶慧义 《武警医学》2013,24(8):699-702
目的探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对正常肝实质及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影响。方法 20例患者共检出肝脏肿瘤性病变灶21个,在静脉注射Gd-EOB-DTPA前、后20 min分别行肝脏容积加速快速成像(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b值=0及800 s/mm2),分别测量增强前后T1WI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肝脏及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正常肝实质及肿瘤组织的ADC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增强前、后SNR、CNR、ADC值的变化。结果静脉注射Gd-EOB-DTPA 20 min后T1WI图像的SNR(186.67±59.64)显著高于增强前(102.79±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1,P<0.01);增强后CNR(84.86±46.2)显著高于增强前(33.09±2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8,P<0.01);增强前、后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45±0.57)×10-3mm/s和(1.37±0.48)×10-3m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P=0.202);增强后正常肝实质的ADC值(1.27±0.23)×10-3mm/s较增强前(1.34±0.25)×10-3mm/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P=0.033)。结论静脉注射Gd-EOB-DTPA 20 min后肝脏T1WI的SNR和CNR均显著高于增强前,故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及检出;增强前、后肝脏肿瘤的ADC值未见显著差异,而正常肝实质的ADC值较增强前降低,静脉注射Gd-EOB-DTPA20 min后会影响正常肝实质的ADC值的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