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采用饱和水溶法制备包合物,进行正交试验,以包合产率和包合率为筛选指标,优选包合工艺。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对包合效果进行评价,并考察包合物在强光、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最佳包合条件为1 mL油樟叶挥发油与8 g β-环糊精进行包合,包合时间3 h,包合物温度40℃,β-环糊精和水的体积比1:15。经红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定,形成了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湿稳定性。试验得出的最佳包合工艺操作简便,包合物稳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均相法制备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 β-CD)-脱氧土大黄苷(Desoxyrhaponticin, DES)包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测定包合物的包合率、主客体包结比、超分子体系的结合常数及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合理,成功制备包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包合物的包合率为38%;利用荧光光谱法测得主客体包结比为2:1, β-CD包合DES的热力学函数ΔH0<0, ΔS0<0,说明该包合物形成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与范德华力,ΔG0<0且ΔG0与反应温度成正比,说明此反应随温度升高而自发性增强;利用偏振荧光法定量证明了β-CD与DES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成了非共价复合物,该研究有关结果可为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是吴茱萸中提取的一种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研究表明吴茱萸次碱有抗高血压、抗癌、抗炎、抗血栓形成等多种药理学作用,目前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将其开发成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抗高血压、抗炎药物,但是研究发现吴茱萸次碱属于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油的高脂溶性药物,Rut的高度难溶性是其口服吸收应用的主要障碍,极大的降低了吴茱萸次碱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本实验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Rut包合物,以提高吴茱萸次碱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该实验采用搅拌法-冷冻干燥法制备Rut-HP-β-CD包合物,以包合率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法,以主客分子摩尔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搅拌速度为影响因素,优化 Rut-HP-β-CD 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通过考察表观溶解度、薄层色谱、显微鉴别和熔点测定、溶出度考察等方法验证包合物。结果显示当Rut与HP-β-CD摩尔比为1:1,温度60 ℃、包合时间 4 h、搅拌速度600 r·min-1的条件下制备Rut-HP-β-CD 包合物,包合率达 91.04%,工艺优化成功。因此以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 Rut-HP-β-CD 包合物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包合率高,重复性好,能显著提高Rut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为吴茱萸次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化荆防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方法 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评价指标,比较胶体磨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包合物制备工艺,确定包合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考察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1∶6~1∶10)、β-环糊精与水的比例(1∶2~1∶4)以及研磨包合时间(15~25分钟)对包合物制备工艺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法对包合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果 经对比,胶体磨法得到的包合物挥发油包合率(80.37%)和包合物得率(86.55%)均高于饱和水溶液法(75.19%、79.49%)和超声法(68.38%、72.05%),故选择胶体磨法制备荆防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挥发油∶β-环糊精为1∶8,β-环糊精∶水为1∶3,研磨包合时间为21分钟,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挥发油包合率平均为85.98%,包合物得率平均为92.51%。结论 优选的荆防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均较高,包合工艺科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菊花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工艺进行研究,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用β-环糊精经饱和水溶液法和研磨法对菊花挥发油进行包合,测定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率。测定不同贮藏时间及贮藏方法下菊花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中挥发油的含油量。结果:菊花挥发油用β-环糊精经饱和水溶液法和研磨法包合,包合物得率、包合物中菊花挥发油的包合率等无明显差异;而饱和水溶液法较研磨法简便。菊花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较菊花挥发油大大提高。结论:β-环糊精包合技术适用于提高菊花挥发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芹菜籽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及评价。[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包合芹菜籽挥发油,以丁苯酞的包合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计算综合评分OD值。对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和芹菜籽挥发油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比例进行单因素考察,并设计三因素五水平的星点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多元线性、二项式及三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法筛选出的最佳包合工艺进行验证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合物中丁苯酞的含量,采用紫外扫描法(UV)、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芹菜籽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芹菜籽挥发油包合物的最优制备工艺为:芹菜籽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比例2:25、包合温度为44.5℃、包合时间167 min。此包合工艺制备的挥发油包合物包合率为78.95%,包合物中丁苯酞质量分数为2.982 mg/g。表征结果显示芹菜籽挥发油被羟丙基-β-环糊精成功包合。[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芹菜籽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工艺优化,此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李颖  曾茂贵  郑笈  王典瑜  游鹏程 《中草药》2014,45(13):1855-1862
目的 优化鱼腥草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搅拌法制备包合物,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物中甲基正壬酮质量分数的综合评分OD值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3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考察包合时间、包合温度、β-CD与鱼腥草挥发油投料比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拟合,效应面法筛选出最佳包合工艺,进行预测分析和验证试验,并以红外光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对包合物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鱼腥草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最优包合工艺:包合时间4.8 h、包合温度62 ℃、β-CD与鱼腥草挥发油的质量比为7.79:1,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物中甲基正壬酮质量分数预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分别为1.70%、1.49%、2.22%。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鱼腥草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优化,以此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石菖蒲挥发油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石菖蒲挥发油与 β-环糊精 (β-CD)包合作用的制备工艺及其包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用均匀设计法对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包合作用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考察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其包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是 :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投料比为 1∶4.5 ,制备时需水量为β-CD的 35倍 ,包合温度 30℃ ,搅拌时间 2.5h。其包合物及挥发油的无水乙酸乙酯溶液的紫外光谱在 (255±1)nm和 (304±1)nm处有稳定的最大吸收峰。结论 :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包合后稳定性增强 ,有利于挥发油粉末化参与制剂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石菖蒲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为该部位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物中α-细辛醚质量分数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包合时间、包合温度、主客体配比对石菖蒲挥发油HP-β-CD包合工艺的影响,以红外光谱法(IR)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该包合物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石菖蒲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为包合时间3.85 h,包合温度30.06℃,HP-β-CD与石菖蒲挥发油投料比8.69∶1。挥发油包合率79.74%,包合物得率87.47%,包合物中α-细辛醚质量分数2.266 mg·g~(-1)。石菖蒲挥发油包合前后GC-MS图谱的整体相似度高。结论:IR和GC-MS分析包合物结果证明包合物制备成功,石菖蒲挥发油在包合前后成分变化不大。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石菖蒲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工艺优化。  相似文献   

10.
四味土木香散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四味土木香散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以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为影响因素,包合率、收率、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实验优化包合工艺。TLC、差示扫描量热(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考察包合物在强光[(4 500±500)lx]、高湿(RH 90%,25℃)、高温(60℃)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最佳条件为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4∶1,包合温度50℃,搅拌时间2 h,包合率、收率、包封率分别为74.12%、83.12%、78.16%。挥发油包入β-环糊精空腔中,表明包合物制备成功。包合物在上述条件下的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包合四味土木香散挥发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环糊精包合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 环糊精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实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 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放大验证。并用TLC、显微镜鉴别的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为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包合工艺获得最佳工艺参数及产业化放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成余勤  石森林  来平凡 《中草药》2021,52(10):2951-2957
目的优化β-环糊精包合加减当归芍药散(modified Danggui Shaoyao San,MDSS)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熵权法确定包合物得率及挥发油包合率的权重系数,以综合评分为指标,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作为包合工艺的关键参数,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包合工艺,通过薄层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挥发油包合的较优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1∶10)在包合温度为40℃的条件下,包合2 h。经验证,包合物得率为64.56%,挥发油包合率为80.44%。挥发油包入β-环糊精空腔中,包合物制备成功。结论该工艺可用于MDSS挥发油的包合,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鱼腥草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包合前后鱼腥草素物理性能变化?方法:采用研磨法制备鱼腥草素β-环糊精包合物,含量测定方法是将鱼腥草素与铜(Ⅱ)于氨性介质中形成鳌合物,于(300±1)nm波长处测定螯合物氯仿提取液吸光度,测定了包合物及鱼腥草素的溶解度、溶出速度,比较了二者X-射线衍射图谱、紫外吸收光谱变化及其在水中溶解稳定性?结果:鱼腥草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主客分子比为1∶1,包合后,鱼腥草素的溶解度增大了11.4倍,鱼腥草素及包合物的溶出速度参数T50%分别为1.7,1.0min,Td分别为3.0,1.4min,二者紫外吸收光谱完全一致,包合后鱼腥草素的晶体衍射峰消失。结论:鱼腥草素与β-环糊精形成了新的物相,包合后,鱼腥草素溶解度、溶出速度及稳定性增强,并可掩盖其不良气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白术、木香混合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对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及超声法进行了比较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研磨法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通过薄层色谱(TLC)、差示热分析(DSC)、气质联用(GC/MS)、X射线粉末衍射(XRD)、显微成像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优选出的包合方法为研磨法,最佳包合工艺是: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投料比为10 g:1 mL,加3倍量水,研磨3 h.混合挥发油包合前后,成分未见明显改变,包合物、β-环糊精及挥发油与β-环糊精物理混合物的图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优选出的包合工艺合理,包合率高;和β-环糊精、物理混合物相比包合物有明显特征,表明包合物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斑蝥素β-环糊精包合物,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和减少黏膜刺激性的目的。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采用显微镜、TLC和DSC对包合物进行验证。测定包合前后斑蝥素的水中溶解度。考察包合前后斑蝥素对大鼠胃黏膜的刺激性。结果制备了斑蝥素β-环糊精包合物。斑蝥素的溶解度较包合前提高了11.8倍。包合物未见黏膜刺激。结论斑蝥素制成包合物可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和减少药物黏膜刺激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焕焕  王云  张振海  何丹丹  鞠建明 《中草药》2020,51(22):5723-5729
目的 考察共聚维酮-Soluplus(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油的适用性,并与传统β-环糊精包合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包合物的包封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采用体外释放试验和加速稳定性试验考察包合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采用药动学和镇痛药效试验考察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结果 空白微球的包封率为(98.38±0.30)%,β-CD的包封率为(86.51±0.52)%;TEM下观察包合物呈现均匀的类球状结构,分散均匀;SEM下观察,包合物为表面有内凹的球形;DSC图中肉桂油的吸热峰和XRD图中衍射峰均消失,肉桂油以非聚集的形式分散包合于包合物中;体外溶出实验肉桂油、微球包合物和β-环糊精包合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为97.05%、93.36%、80.26%;60℃加速稳定性显示,微球包合物挥发油损失率明显低于肉桂油和β-环糊精包合物;药动学显示,肉桂油、微球包合物及β-环糊精包合物AUC0基本一致;药效学显示,3组肉桂油镇痛率分别为53.0%、47.5%、21.1%。结论 肉桂油经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后增强了其稳定性,体外释药、生物利用度和镇痛药效与肉桂油基本保持一致,优于β-环糊精包合物,且聚维酮-Soluplus微球包合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为挥发油的包合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交优选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混合挥发油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最佳挥发油包合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挥发油(g∶ml)为10∶1,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40 min,β-环糊精:水为1∶5.结论 该工艺挥发油包合率及包合物收率较高,包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白金妇安颗粒中挥发油β-环状精包合物制备工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优选白金妇安颗粒中挥发油β-环状精包合物制备工艺。方法: 以不同时间挥发油的提取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白金妇安颗粒中的当归、川芎、郁金、牡丹皮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倍他环糊精(β-CD)包封挥发油的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白金妇安颗粒中的的挥发油包合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药材当归、川芎、郁金、牡丹皮粉碎成粗粉,加5倍量的水,浸泡2 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5 h。取挥发油5倍量的β-环糊精,加入1倍β-CD量20%乙醇,研磨成糊状,加入挥发油,继续研磨2 h,得糊状物,低温干燥。结论: 确定的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9.
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考察其有关性质。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结果:经UV,IR,DSC及相溶解度图法鉴定,表明双氯芬酸钠与β-环糊精确已形成包合物,含量测定证明包合物主、客分子比为1:1。结论: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可明显提高双氯芬酸钠的溶解度、溶出速度,并减小其对胃粘膜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行气那尼花颗粒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行气那尼花颗粒挥发油β-CD包合物.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试验考察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包合工艺的影响.应用XRD,DSC,IR,UV及TLC对制备的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CD比例1∶11,包合温度60℃,包合时间1h,挥发油包合率达96.84%.表征试验证实,挥发油β-CD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行气那尼花挥发油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推广于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