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重氮偶合、取代和酯化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一种新型含手性碳的偶氮苯化合物——4-(羧酸-2-甲基丁酯酯基)-(4'-辛氧基)偶氮苯(MBCO-Azo).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MBCO-Azo在甲醇溶液中的光异构化反应.结果表明:在360 nm紫外光照射下,MBCO-Azo发生由反式到顺式异构化反应,随后在440 nm可见光照射下发生由顺式到反式异构化反应.在光异构化中MBCO-Azo最大吸收波长变化较宽,可达到24 nm.由于手性单元的引入,MBCO-Azo由反式到顺式的光异构化速率略大于4-(羧基)-(4'-辛氧基)偶氮苯(CO-Azo),而顺式到反式的回复速率则略小.  相似文献   

2.
含偶氮苯基团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以对甲氧基苯胺和对硝基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偶合、取代反应以及酯化反应,合成2种含偶氮苯基团甲基丙烯酸酯单体——4-[4-(4-甲氧基苯基偶氮)苯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和4-[4-(4-硝基苯基偶氮)苯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所合成的单体及反应中间体进行结构表征,并探讨合成反应条件.通过UV-Vis吸收光谱研究其紫外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引入柔性的丁基,含偶氮苯基团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紫外吸收峰均没有发生明显位移.  相似文献   

3.
以4-羧基-4'-羟基偶氮苯(CH-Azo)为偶氮苯化合物母体,经溴代烷取代、水解反应,再与S(-)-2-甲基-1-丁醇发生酯化反应,制备得到含溴代烷氧基反应性基团的手性偶氮苯化合物——4-(羧酸-2-甲基丁酯基)-4'-(1-溴丁氧基)偶氮苯(CMB-Azo).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交替照射观察CMB-Azo和4-(羧酸-1-溴丁酯基)-4'-(1-溴丁氧基)偶氮苯(CBB-Azo)在甲醇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变化.结果表明:在355 nm紫外光和455 nm可见光交替照射下,CMB-Azo和CBB-Azo均发生由反式到顺式和由顺式到反式的光异构化反应.由于手性碳原子的引入,顺式的CMB-Azo仅60%恢复到原来的反式结构.  相似文献   

4.
用有限场/AM1方法计算了一系列带有偶氮苯侧链的聚烯类衍生物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γ,研究了γ与分子前线轨道、侧链碳链链长、推拉电子基团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主链和支链的碳链链长皆对该类分子三阶非线性性质有影响,而且前者的作用比后者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用有限场/AM1方法计算了一系列带有偶氮苯侧链的聚烯类衍生物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γ,研究了γ与分子前线轨道、侧链碳链链长、推拉电子基团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主链和支链的碳链链长皆对该类分子三阶非线性性质有影响,而且前者的作用比后者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以苯胺、苯酚、氯乙酸等为原料,通过重氮偶合和威廉姆森成醚反应合成了4-羧甲氧基偶氮苯,目标产物由熔点和红外光谱表征,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可逆的光异构化捕获、转换、储存和以热的形式释放太阳能的偶氮苯光致异构储能材料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近年来,偶氮苯在光储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介绍偶氮苯光致异构储能材料的储能机理及主要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偶氮苯光致异构储能材料半衰期、能量密度和可见光储能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偶氮苯用于储能的优劣势,展望了偶氮苯光致异构储能材料在固态膜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聚丙烯酸苯酯为主链,2,4-二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为主要原料,成功制备了4种含偶氮基团的聚丙烯酸苯酯,分别为对硝基苯胺接枝聚丙烯酸苯酯、2,4-二硝基苯胺接枝聚丙烯酸苯酯、对硝基偶氮苯胺接枝聚丙烯酸苯酯、2,4-二硝基苯胺接枝聚丙烯酸苯酯.用紫外(UV-vis)、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测定光电性能.结果表明2,4-二硝基偶氮苯胺接枝聚丙烯酸酯的电光系数和光电导率最大,分别为14.53 pm/V和53.32×10-16(S/m).  相似文献   

9.
聚甲基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能力和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从取代苯胺出发,经重氮和偶联,合成了7个3-甲氧基-4-氨基取代偶氮苯。目标分子经IR,1H NMR和MS表征,结构与预期一致。经紫外光谱测试表明该类化合物在400 nm左右有最大吸收,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其顺反异构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1.
含砜基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酮、砜基官能团的二酐、二胺单体,通过二步法得到不同结构的聚酰亚胺。应用FT-IR、TGA、DSC、X-ray等测试方法对所得聚酰亚胺树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砜基会降低单体的反应性,引起热性能的降低,但是可以通过与反应性好的单体缩聚进行改善。若有柔性基团与砜基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改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2.
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含羟基的反应性微凝胶。运用BP神经网络对交联单体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十一烯酸用量与交联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乳化剂对微凝胶稳定性的影响及操作方法对微凝胶交联度、羟基分布的影响。同时发现制备的微凝胶粉末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再分散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一锅多组分”方法合成了一种含全氟丙基的四取代嘧啶(DMA-PM),并用溶液挥发法培养出两种晶体材料(A和B),该晶体材料作为一种迷你荧光体,分别具有明显的蓝色CIE(0.19,0.12)和黄色CIE(0.49,0.51)荧光,它们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435 nm和563 nm.晶体学研究表明,这种有趣的发射现象是源于它们晶体结构中,依赖于弱相互作用的发射和构象平面化.  相似文献   

14.
以二苯甲酮紫外线吸收剂UV-9为原料,硫酸和硝酸组成的混酸为硝化试剂,并以二氧化硫脲为还原剂,通过硝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合成了一种分子内含有伯胺基的二苯甲酮紫外线吸收剂DP-1。研究表明,硝化反应采用以浓硫酸为介质的均相硝化法,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与浓硝酸的摩尔比为1∶1.2,在反应温度体系为0~10℃下进行4h,能取得良好收率;还原反应采用硝化产物、二氧化硫脲和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5∶11,在反应温度为80℃下进行2h,效果良好。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氢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液相色谱等手段,对硝化产物和还原产物DP-1进行了结构表征,表明其结构与设计相符。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性能半导体聚合物给体聚[(2,6-(4,8-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alt-(5,5-(1’,3’-二-2-噻吩基)-5’,7’-双(2-乙基己基)苯并[1’,2’-c:4’,5’-c’]二噻吩-4,8-二酮)](PBDB-T),通过Stile偶联聚合反应,首次合成了一种含非共轭单元的新型聚合物给体材料聚[(2,6-(4,8-双(5-(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5,5-(1’,3’-二-2-噻吩基)-5’,7’-双(2-乙基己基)苯并[1’,2’-c:4’,5’-c’]二噻吩-4,8-二酮)-1,3-双(2-噻吩基)丙烷](PDBS-5),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紫外-可见光谱表明:相比于PBDB-T,非共轭单元的引入降低了PDBS-5吸收光谱中堆积峰的吸收强度,表明分子间π-π堆积减弱;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非共轭单元的引入降低了聚合物的能级。基于PDBS-5:IT-4F共混膜制备出能量转换效率达到7.42%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结果表明含非共轭单元的聚合物PDBS-5是有潜力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  相似文献   

16.
报道通过2–呋喃甲硫醇/十二羰基三铁/三乙胺体系所形成的中间物[(μ-2-SCH2C4H3O)(μ-CO)Fe2(CO)6]Et3NH同CS2作用生成络阴离子[(μ-2-SCH2C4H3O)(μ-S C—S—)Fe2(CO)6]后,同卤代物原位反应,合成了3个新颖的含μ–二硫代甲酸酯配体的铁硫簇合物(μ-2-SCH2C4H3O)(μ-RS—C S)Fe2(CO)6(R=CH3、CH2Ph、CH2COOC2H5).这3个新颖配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含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的 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乙二醇(PEG)和左旋丙交酯(L-LA)合成了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LA-PEG-PLA),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核磁共振(1H NMR)测试分析了所得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并以此嵌段共聚物为软段,用溶液法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扩链剂(BDO)以不同的比例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差动量热扫描分析(DSC)表征聚氨酯结构。对此聚氨酯在37 ℃的PBS缓冲溶液(pH=7.4)中进行模拟体内环境的降解测试,通过失重率来评价聚氨酯的降解速率,结果表明降解速度与软硬段比例,共聚物中PEG/PLA的比例有关。并且实验表明此材料不会引起红细胞发生溶血。因此这种新型可降解聚氨酯材料可以根据各组分以及组分比例来调整聚合物的降解速率,此材料将在组织工程支架以及药物缓释载体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