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临床证实的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的胸部、腹部及头颅CT表现.结果: 胸部CT表现为双肺野网状阴影及弥漫性粟粒状微结节影;腹部CT表现为肝脾肿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腹膜后肿块;头颅CT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隐球菌性脑炎),结节灶(隐球菌性肉芽肿)及脑膜增厚、弥漫性脑膜增强及进行性脑积水(隐球菌性脑膜炎).结论: 隐球菌病CT表现复杂,形式多样,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 2 6例经脑脊液墨汁染色证实隐球菌脑膜脑炎头颅CT及MRI的影像学改变。结果 :早期CT及MRI表现为正常、弥漫性脑水肿、轻度脑积水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表现为脑萎缩、脑积水、胶状假囊、脑内多灶低密度区及异常信号区、隐球菌瘤 ,脑膜增厚、强化 ,以基底池、环池、侧裂池及四叠池为著 ;脑内强化血管影增多。结论 :CT及MRI检查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变部位、病理形态及变化、发展的阶段可提供定位的诊断依据 ,有助于临床分型、病期的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3.
李云芳  李宏军   《放射学实践》2011,(9):1003-1006
目的:探讨F-18FDG PET/CT在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DTB)复杂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IDS合并全身播散性结核患者的PET/CT影像学表现。结果:F-18FDG PET/CT在头颅、胸部、腹部、盆腔及骨骼系统发现多处高、低放射性摄取病灶。结论:F-18FDG PET/CT可以对AIDS并发播散性结核快速进行全身评估。  相似文献   

4.
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肺隐球菌病32例,分别误诊为肺癌、炎症或结核。患者年龄4~64岁;X线检查30例,CT检查19例。结果:肺隐球菌病X线、CT表现有5种:①孤立块影或结节影;②多发结节或肿块影;③单发或多发斑片影;④斑片影与结节影混合病灶;⑤弥漫性粟粒影;这5种表现以第1种最多见,好发于肺外围。32例病例手术病理证实20例,穿刺活检证实5例,脑脊液涂片证实4例,痰培养证实3例。结论:肺隐球菌病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及痰、脑脊液找到隐球菌证实,当肺部阴影诊断不明时在鉴别诊断上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5.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和MRI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证实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8~53岁,主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21例患者中6例同时行头颅CT和MRI检查,6例仅行MRI检查,9例仅行CT检查.结果:21例患者20例影像学检查为阳性,主要表现有软脑膜异常强化13例,脑内斑片样损害灶4例,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或密度灶5例,脑积水5例.结论:CT及MRI表现能够反映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理学特征,软脑膜强化及伴发的深部脑组织病变是隐脑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6.
CT在胰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结核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胰腺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胰腺结核表现为3型:(1)局灶型:9例,多位于胰头,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伴有周边或蜂房状强化;(2)多结节型:4例,胰腺内多发低密度病变,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胰头病变明显,呈蜂房状强化;(3)弥漫型:1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胰腺结核常伴有胰外结核。胰周淋巴结肿大9例,7例增强,呈花环状或环形强化;肝脏受累3例,脾脏受累4例,表现为肝、脾实质内低密度无强化病灶;胆管梗阻、结核性腹膜炎各3例。结论:胰腺结核CT表现多样,包括胰腺局灶性低密度肿块、多发低密度结节或弥漫性胰腺肿大,但最常见的表现是胰腺内局灶性蜂房状强化的肿块。低密度的胰周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肿大伴周边环形强化以及其他播散结核灶是支持胰腺结核诊断的重要辅助征象。  相似文献   

7.
肺隐球菌病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不同免疫状态对本病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其中儿童3例,平均年龄33.2岁(5—50岁),其中免疫功能低下者5例。CT扫描采用10mm层厚连续观察,其中2例做1.5mm层厚的HRCT。结果:成人正常免疫功能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而CT表现较为明显,CT上以多发结节33.3%(5/15)、团块影33.3%(5/15)和片状渗出影27.1%(4/15)多见;成人免疫损害者和儿童则多为片状渗出影,分别为80%(4/5)和66.6%(2/3)。结论: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病变多见于两下肺,正常免疫成人多见多发结节灶、团块和片状渗出影,而成人免疫损害者和儿童则以渗出影更多见,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免疫正常人群肺原发性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26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结果 26例中19例有临床表现,以咳嗽最多,共14例。CT最常见征象为结节,共21例,其中8例单发,9例簇状多发,4例散在多发;13例结节形态不规则,19例边界不清楚;21例结节阳性病例中14例有结节周围晕征。病灶多发生于双肺下叶(15例),并多分布于外带(18例)。磨玻璃样影多见于老年人群,占66.7%。结论免疫正常人群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胸部CT典型的表现为双肺下叶外带簇状多发结节灶并结节周围晕征。而在老年人群中发现磨玻璃样影,无论伴或不伴结节,均需高度考虑隐球菌病可能。  相似文献   

9.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CT扫描进行了回顾性温习,4例CT扫描正常,其余病例均有阳性CT扫描发现,包括脑积水、脑内低密度灶、假性囊肿、隐球菌瘤、颅内钙化、弥漫性脑水肿和弥漫性脑膜强化,对CT表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免疫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1例无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肺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免疫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肺内CT表现为左肺舌叶胸膜下直径约1 mm的孤立结节1例;肺内大小不均匀多发结节20例,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12例,肺内弥漫分布8例;结节直径<10.0 mm 18例,其中3.0 mm以下14例,>10 mm2例;结节为类圆形且边界光滑15例.淋巴结肿大17例,CT增强后3例轻度强化、2例环形强化.14例合并肝、脾、肾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肺外病变.随访1例患儿死亡,20例痊愈.结论 免疫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以肺内多发小结节伴多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的CT特征,并易合并肺外器官播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肺念珠菌病CT表现的差异,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隐球菌病、35例侵袭性肺曲霉病、22例肺念珠菌病的CT表现,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隐球菌病以单纯性结节或肿块影(79.1%)为主要CT表现,而IPA及肺念珠菌病均以混合性病变(57.1%及63.6%)为主要表现,两者实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以多发聚集型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04),IPA及肺念珠菌病结节以多发散在型出现的概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中支气管充气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11),IPA结节中空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08);IPA的实变以胸膜为基底分布的概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0.001);肺隐球菌病的实变于支气管周围分布且出现支气管充气征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肺念珠菌病的部分CT征象存在显著差异,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16例腹膜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进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腹膜转移性肿瘤表现为(1)腹水,(2)壁层腹膜增厚,(3)肠系膜及大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及肿块状改变,(4)腹腔内囊性占位改变,(5)小肠管壁增厚及小肠移位。结论:CT可为腹膜转移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合并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讨目的探艾滋病(AIDS)合并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AIDS合并腹部病变影像学表现(包括超声、CT和MR扫描)。全部病例均做了超声和胸腹部CT扫描(其中4例做了腹部CT增强扫描),1例做了胸腹部MR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腹部结核4例,包括腹腔淋巴结结核3例和胰腺结核1例,皆伴有其他部位结核。腹腔淋巴结结核典型CT表现为增大的腹膜后淋巴结中央低密度改变,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胰腺结核的CT表现为胰头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周围轻度强化。播散性卡波西肉瘤1例,胸腹部CT及MR扫描表现为沿增粗的支气管血管束和肝内门静脉周围分布的肿瘤病灶。盆腔恶性肿瘤1例,CT显示盆腔内占位病灶,壁不规则增厚,中央大面积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结论AIDS合并腹部病变可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的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对诊断非常有帮助。组织活检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4.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常见(1)曲霉菌病:灶性实质性损害(脓肿);(2)念珠菌病:灶性实质性损害(脓肿),偶有弥散性浸润(脑膜脑炎);(3)隐球菌病:弥散性浸润(脑膜炎),偶伴有小的皮质结节(肉芽肿);(4)巨细胞病毒感染:弥漫性浸润(脑膜炎、脊髓炎、脑炎);(5)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多数中央性实质性肿块,偶为弥散性浸润;(6)弓形体病:局灶性实质性损害,一般为多发和双侧性。不常见(1)球孢子菌病:灶性实质性损害(脓肿);(2)大肠杆菌感染:弥散性浸润(脑膜脑炎》;(3)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双侧颞叶改  相似文献   

16.
分析肺癌性淋巴管播散的CT表现,讨论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问例肺癌性淋巴管播散的有关资料,原发灶12例是肺癌,正例原发灶不明。且11例有常规CT扫描,其中8例加作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另2例单作HRCT检查。结果:10例有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大部分呈边缘不规则状。9例显现多为均匀的小叶间隔增厚。胸膜病变有叶间胸膜增厚(8例)、胸膜结节(3例)、胸水(4例)。心包积液4例。9例有胸内淋巴结肿大,其中7例累及肺门淋巴结。结论:常规CT加HRCT能清晰显示肺癌性淋巴管播散的影像学表现而有利于正确诊断。考虑到的鉴别诊断有胸部结节病、间质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胸部X线与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36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其中临床证实16例,手术病理证实20例,均经胸部X线与CT检查,对全部患的胸部X线与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中,胸部X线显示肺段叶及全肺不张12例,两肺结核性病灶18例,其中有陈旧性结核灶,粟粒播散灶,浸润灶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病变支气管表现有完全性支气管阻塞10例,支气管肺内结节状突起5例;胸部CT扫描显示支气管管腔变窄伴管壁增厚25例,管腔表面凹凸不平5例。管腔内有结节状突起6例,纵隔淋巴结肿大及钙化15例。结论 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胸部X线与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大大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黑素细胞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黑素细胞病变是一组起源于软脑膜黑素细胞的、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生长的良、恶性肿瘤,包括:①弥漫性黑素细胞增生症;②黑素细胞瘤;③恶性黑素瘤;④脑膜黑素瘤病。可出现交界性或混合性肿瘤。弥漫性黑素细胞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为软脑膜的弥漫性增厚、强化。黑素细胞瘤内如含有较多的黑素,则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时肿瘤通常出现均匀强化表现。恶性黑素瘤也可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主要取决瘤体内黑素含量和是否伴有出血,增强时肿瘤通常也出现均匀强化表现。脑膜黑素瘤病可以表现为脑内外多发的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结节影,增强后可出现脑膜的弥漫性强化和(或)脑内的结节状强化。原发性黑素细胞病变的上述这些影像学表现都是非特异性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基础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0-2005年国内部分文献报道的经病理证实的DPB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三大主要临床症状,大部分合并有鼻窦炎或有鼻息肉病史,胸部x线显示两肺弥漫性小结节影及伴有肺过度膨胀并两下肺支气管扩张。胸部HRCT显示(1)双肺野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影.无融合趋势;(2)结节近侧端有“Y”字型或线状高密度影与其相连;(3)结节与胸壁有少许间隔;(4)小支气管扩张伴有管肇增晕;(5)病情进展时,结节间的气体贮留明显;(6)结节彩、线状影、高密发粘液栓影为可迪性,小支气管扩张为不可逆病变;(7)常易合并中叶或舌叶不张。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副鼻窦影像学表现.有助干本病的早期诊断.DPB的确诊所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 T (H RC T )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胸部HR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肺活检前均行胸部 HRCT扫描及腹部B超检查,腹部B超发现异常病例者行腹部C T检查6例。结果17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胸部H RC T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大小不等圆形薄壁囊状影(17/17,100%),2例部分融合成肺大泡(2/17,11.8%),4例合并气胸(4/17,23.5%),2例伴乳糜胸(2/17,11.8%)。腹部C T检查发现2例伴双侧肾错构瘤(2/17,11.8%),1例伴右侧肾错构瘤(1/17,5.9%),1例伴子宫错构瘤(1/17,5.9%),2例伴肝脏错构瘤(2/17,11.8%),3例伴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3/17,17.6%)。结论育龄期女性,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圆形薄壁囊状影,应考虑肺淋巴管肌瘤病可能。应常规行腹部CT检查,腹部CT检查发现肝肾错构瘤,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