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殷颖迪  任乃鑫 《建筑节能》2007,35(10):42-45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的今天,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人们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能源.当前太阳能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就是在建筑中的利用.现代城市建筑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技术热点.针对我国目前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事业的发展和建筑节能的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的整洁,清洁明城市的创建,“太阳能与建筑—体化”已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重要议题。“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己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重要议题。该通过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对21世纪绿色生态建筑的构想,阐述了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认识,指出仅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认为是把太阳热水器镶嵌在坡屋顶上,使其浑然一体,符合建筑美学要求还远远不够。还得考虑通过太阳能与建筑结合一体化的实施,解决建筑物全方位利用太阳能的能量复合系统及其优化配置问题,目的是实现“建筑节能”。本通过云南省在这方面的工作,介绍了热泵技术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申文明 《住宅产业》2008,(11):27-27
中国是太阳能应用大国 节能减排是21世纪一个突出的话题,太阳能利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装什么地方。我们向建筑要能源,就是要向建筑的屋顶要能源,从这点来说,建筑是我们太阳能最大的市场,太阳能是建筑的最佳搭挡。太阳能是增加建筑节能的辅助能源,给建筑节能做加法,太阳能不是万能的,是一个辅助能源,太阳能热水能有效补充10%的建筑能源。太阳能光热的利用目前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途径.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合理地应用到建筑中去,特别是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对缓解现今能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础篇 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各发达国家在经历了1937年世界性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之后,已清楚地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据估算,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同时它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当前我国能源的增长率.为了子孙后代可持续利用国家自然资源,必须提倡建筑节能.它不仅能缓解能源紧张、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能降低污染物排放,有效保护环境.因此,研发太阳能在建筑中综合利用的技术,探究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议太阳能建筑的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建筑节能的范畴,提出了"太阳能建筑"这一概念,并简要概括了太阳能建筑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模式.同时,太阳能建筑作为一项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方向,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建筑节能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也是建筑工程应用领域的技术难点。建筑业常用的可再生能源要数太阳能,笔者结合建设绿色建筑对建筑电气领域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建筑一体化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住宅产业》2014,(6):72-72
本刊讯日前,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中外绿色人居论坛组委会、国际铜业协会联合主办,IMSIA国际金属太阳能产业联盟承办的第二届“迈能杯”国际太阳能建筑创新应用大赛在北京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太阳能建筑—体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梁俊强表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能源战略、防治大气污染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迈能杯大赛有利于引领和推动太阳能建筑行业发展,也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深入贯彻《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积极开发和大力推广《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鼓励发展地下能源与太阳能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中应用,应瑞典OLZI能源咨询集团公司、荷兰荷丰公司、荷兰住房环境部的邀请,由建设部科技司、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组织了建设部赴瑞典荷兰建筑节能技术考察团,于2001年10月16—31日前往瑞典和荷兰对地下能源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进行考察。 本刊分上下两期刊登此文,希望对业界了解和借鉴国外建筑能源应用的经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筑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上海地区应用较为成熟.通过文献及实地调研,总结归纳了上海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的特征、优点及不足,同时提出利用人员培训、技术研发及维保策略等措施,解决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汪宁 《四川建材》2013,39(2):22-23
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筑节能和合理利用能源、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当前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高能耗发展与高能效发展的十字路口。针对能源问题现状,可再生能源(以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可以实现开源与节流并举。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宅》2010,(5):94-94
<正>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已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关键一环。如何保质保量地安装好太阳能设备,使其与建筑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美  相似文献   

13.
王晓夏  吴轩 《中华民居》2012,(2):123-124
现今的能源局势日渐紧张,太阳能以其环保、可持续发展特征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日渐成为了新的建筑理念和方式.但现今的建筑技术设计当中仍采用线性的传统思维,如何才能提高太阳能建筑的整体效果,将“共生整合”的概念糅合到太阳能建筑设计当中去,成为了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会对共生整合设计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论说和阐明,接着就功能这部分对共生整合的设计方案进行详说,最后是从结构的层次来剖析共生整合设计及举隅.  相似文献   

14.
能源短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近几年,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问题,急需推广低能耗绿色建筑以减少能源消耗.常规的节能技术的节能效果差,不能满足现有的节能需求,因此设计了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以解决目前的资源短缺问题.首先设计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围护结构,然后比较了外围部件节能适宜性,随后设计了能源利用装置,实现了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建筑中产生的能量损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新  白冰 《建筑节能》2011,39(10):40-42
太阳能、空气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工程实例,对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的特点、适用范围、运行工况以及系统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实现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促进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太阳能热水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登科 《门窗》2012,(9):195+197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即而来的就是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利用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我结合我国目前太阳能建筑的现实状况,分析其中的节能潜力,浅显介绍了太阳能建筑节能的相关内容和实现技术,探讨太阳能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目前正在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促进建筑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提出了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即通过建筑物,主要是屋顶和墙面与光伏发电结合起来,使建筑物自身利用太阳能资源生产电力。目前,一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项目已经启动。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年日照时数接近2000个小时,推广太阳能前景广阔。太阳能光伏幕墙将太阳能光伏电池与现有建筑材料有机地结合,形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建筑节能。深圳已经有多个成功地利用太阳能的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为太阳能应用的大规模推广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  相似文献   

18.
葛璇  张明顺 《建筑节能》2021,(1):68-74,120
为应对能源短缺问题,近零能耗建筑成为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太阳能作为地球能源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有效应用可以大幅度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研究了世界范围内6个基于太阳能综合应用的经典案例,从总体理念与具体实施两个层面出发,针对建筑供电、采光和室温调节三大用能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太阳能应用评估指标,选取了25个国内近零能耗建筑案例评...  相似文献   

19.
齐保才 《城市开发》2022,(7):120-121
建筑节能是当前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向,尤其是太阳能的合理、高效利用是今后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领域,是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和调节建筑能源使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伏生活热水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新疆华源·尚源贝阁项目为例,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伏生活热水技术作示范应用,并阐述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于10月1日起施行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提高到了法制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