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胎盘的病变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及新生儿畸型、死亡。1984年Altshuler首先报道绒毛膜血管病是胎儿、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变。本工作主要观察此病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收集宣武医院产科1984年9月至1984年12月分娩的新生儿胎盘1000例,收集我院病理组1984年9月至1988年9月围产期尸检中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的胎盘50例,每例胎盘按Altshuler的方法取材,胎盘中心取一块,两侧边缘各取一块(不要在梗死区和缺血区取材),取材的厚度为胎盘厚度;取  相似文献   

2.
廖欣  邹娟  孙亮  杨帆   《四川医学》2018,39(3):312-315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Chorangiomatosis,CM)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妊娠期及围生儿合并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胎盘CM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围生儿情况进行1年随访。结果 9例胎盘CM中,2例为弥漫性CM,7例为局限性CM;9例CM均伴有妊娠期合并症,包括先兆子痫、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9例新生儿产后1年均存活,包括双胎2例,早产儿5例,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2例及肥厚性心肌病1例。结论胎盘CM是一类较为罕见的胎盘绒毛血管疾病,目前主要依赖产后胎盘病理诊断,尤其需要与胎盘绒毛膜血管瘤(Chorangioma,CA)和胎盘绒毛膜血管病(Chorangiosis,CH)进行鉴别;胎盘CM与多种妊娠期及新生儿并发症相关,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患者32岁,因妊娠28周,少量阴道流血伴下腹坠胀Zd于1997年2月10日入院。查体:腹部显著大于正常妊娠月份,腹壁皮肤发亮。触诊:皮肤张力大,有液体震颤感,胎位不清,胎心音遥远。于次日早产一男婴,系第3胎,体重24009,因羊水过多(3400ml),宫内窘迫而窒息、死亡。于胎盘胎儿面近脐带处见一灰红色肿瘤,有蒂与胎盘相连。病理巨检:肿瘤位于胎盘胎儿面靠近脐带处,体积6cmXscrnxscm,呈不规则形,有蒂与胎盘相连。切面紫红色,似肝脏,质地较胎盘组织硬,可见纤维组织分隔,包膜尚完整。光镜检查:瘤实质由分化好的毛细血管或海绵状结…  相似文献   

4.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较罕见。我院B超诊断1例 ,经病理证实 ,报告如下。某患者 :27岁 ,孕1产0 ,孕32周 ,既往健康。B超检查 :胎头双顶间径8 2cm ,股骨长径4 1cm ,胎心、胎动正常 ,脊柱排列整齐 ,未见缺损 ,胎儿内脏未见异常。胎盘位于宫前壁Ⅱ级 ,胎盘内胎儿面可见5 5cm×4 0cm ,边清低回声区。最大羊水液性暗区5 5cm。诊断 :①孕32周头位。②胎盘绒毛膜血管瘤。③股骨软骨发育不良。因患者要求继续妊娠 ,临产时又到我院就诊 ,彩超检查 :胎头双顶间径(BPD)9 7cm ,股骨长径(FL)5 8cm ,FL/BP…  相似文献   

5.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为胎盘比较少见的原发性非滋养细胞肿瘤,国内报道较少,我科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各收到1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标本,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2000例胎盘活检及60例尸检胎盘做了病理形态观察,共发现绒毛膜血管病100例.对此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示绒毛膜血管病的病因主要是:①宫内感染、胎盘绒毛间质和绒毛间隙中大量炎细胞浸润,伴有绒毛血管的明显增多。②胎盘急、慢性缺血,在胎盘梗死及钙化病灶周围的绒毛血管增生明显.③剖腹产术中,某些药物影响胎盘血液循环,胎盘出现绒毛膜血管病病变.  相似文献   

7.
8.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chorioangioma,CA)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良性非滋养层细胞肿瘤,发生率为1%,通常通过常规超声检查或病理检查发现,肿瘤大小不一.Fan和Skupski[1]将直径大于4~5?cm的 CA定义为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大多数CA很小,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巨大的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罕见,其与母儿并发症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经病理确诊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25例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根据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直径将患儿分为巨大血管瘤组(直径≥5 cm)和普通血管瘤组(直径<5 cm),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结局。结果:19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合并有围产期并发症,胎儿期发生羊水过多7例(28%),胎儿生长受限7例(28%),胎儿宫内窘迫5例(20%),胎儿水肿2例(8%),胎儿贫血3例(12%),胎儿心胸比增大3例(12%),早产9例(36%),新生儿期合并有新生儿贫血6例、凝血功能异常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新生儿心律失常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1例、尿道下裂1例。2例患儿因胎儿期羊水过多、胎儿心胸比增大、重度贫血及生后重度窒息而死亡。其余新生儿目前随访均存活良好,无生长发育迟缓者。巨大血管瘤组羊水增多比例高于普通血管瘤组(P <0.05)。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可导致胎儿及新生儿多种并发症,并且肿瘤大小对胎儿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加强...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3岁,孕5月,持续性腰痛二十余天,伴右下腹疼痛3天。查体:宫底3F/U,胎心140次,胎位不清,有不规则宫缩,子宫右上角可触及一男拳大突起,触痛(+)。B超显示子宫内实质性非均质性团块,中孕,胎儿存活,门诊以“胎盘肿瘤”收治。患者在连硬外麻下行“剖宫取胎及探查术”。术中见胎盘腔面附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灰红色半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有包膜,切面灰白淡黄,质软,伴有出血。镜下见肿瘤成份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血管主要为毛细血管,即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小腔,或含1~2个红细胞,亦见扩张成血窦状者。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及胎盘感染与宫内感染关系,进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外周血行HBV 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时胎盘组织行HBsAg及HBcAg的检测。结果(1)HBeAg阳性孕妇与HBeAg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1.2%(11/52)和0(0/40),差异有显著性(P〈0.01);HBV DNA阳性孕妇与HBV DNA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8.64%(11/59)和0(0/33),差异有显著性(P〈0.025)。(2)92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盘中共检测出43例HBsAg和(或)HBcAg阳性,阳性率由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胎盘屏障的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TC)、绒毛间质细胞(VS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而致的宫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比值比(0R)分别为4.53、7.15、9.33和24.33,0R值从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新生儿宫内感染与孕妇乙肝感染状态有关,HBV宫内感染以经胎盘感染为主,感染胎儿的途径可能是通过细胞转移方式实现的,胎盘屏障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HBeAg阳性、HBV DNA阳性及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是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孕妇胎盘及其子代HBV感染状况。方法选取220例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100例,在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U;对照组120例,未予用药。采用荧光定量PCR及ELISA法,分别检测2组孕妇和新生儿出生后主被动免疫预防前以及1岁时的静脉血HBV DNA水平及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胎盘组织各层细胞HBsAg及HBcAg的表达。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40例孕妇胎盘各层细胞HBV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2)研究组宫内感染率1%,对照组3.3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研究组婴儿HBV慢性感染率为0,对照组0.8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孕妇胎盘有一定感染率,但子代宫内感染率以及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后慢性感染率极低。(2)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并未明显降低子代HBV感染率。提示对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孕妇可以考虑不进行宫内阻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分布情况,加强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方法:由各科医生依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限要求,报送防保科进行网络直报。结果: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就诊的传染病感染者中所占比例为64.46%;且以青壮年年龄组为主,未发现有15岁以下儿童感染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者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无关。结论:乙肝病毒感染者存在范围较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茵技术操作和消毒技术规范,防治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与妊娠期胎儿窘迫的关系 ,根据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选择 2 6例妊娠期胎儿窘迫的孕妇( 组 ) ,用 Griess法测母体血清及脐动脉血浆中亚硝酸盐浓度 ,并与正常胎儿的孕妇 ( 组 )比较。两组均为足月妊娠。结果发现 : 组母体血及脐动脉血中 NO2 - 浓度分别为 (2 2 .75± 10 .48)、 (2 0 .39± 13.5 1)μmol/ L ,显著低于 组[(74.82± 45 .36 )、 (6 1.42± 2 6 .0 7) μmol/ L],同时两组的母体血及胎儿脐动脉血 NO2 -浓度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12、0 .840。说明妊娠期胎儿窘迫时 NO水平较正常显著下降 ,提示 NO下降可能与慢性胎儿窘迫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胎儿窘迫的病因及预防措施,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方法:选择1999.10.1-2000.10.31住院分娩1546例新生儿中发生胎儿窘迫的2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胎儿窘迫的主要原因是脐带因素;胎心监护显示晚期减速新生儿窒息率高。结论:产前B超提示脐缠绕时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当出现晚期减速尤其频发晚减,胎儿不能较短时间内娩出时,则须立即剖宫产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16.
胎儿窘迫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100例胎儿窘迫病例,评价听诊胎心率和观察羊水变化在胎儿窘迫诊断中的价值。并结合新生儿Apgar评分,探讨胎儿窘迫的病因及处理。结果表明:脐带异常和妊高征是发生胎儿窘迫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监护方法仍是临床诊断胎儿窘迫的重要方法,胎心监护仪在胎儿窘迫病例中的使用并未使新生儿窒息减少。为减少胎儿窘迫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发现病因并予以治疗。对胎儿窘迫病例应选择适当分娩方式,尽可能缩短产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了解胎盘病理变化与胎儿感染HBV的关系 ,探讨胎儿感染的机理。【方法】测量 16 0例足月妊娠孕妇胎盘大小、质量、脐长 ,并进行大体病理学检查。分组包括 30例胎儿感染组、胎儿血指标阴性者 80例为阴性对照组、正常孕妇 5 0例为正常组。对其中 6 1例HBV携带者孕妇胎盘进行详细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包括胎儿感染组 2 8例及对照组 33例 ) ,分级诊断分析 ,用PCR、ELISA法检测胎儿血HBVDNA和HBsAg。【结果】①胎儿感染组平均胎盘体积为 (6 38± 179)cm3,小于对照组的 (713± 2 38)cm3,对照组平均胎盘体积小于正常组的 (72 3± 2 13)cm3,P 均小于 0 0 1;胎盘厚度、质量、脐长等在 3组中则无显著性差异 ;②胎盘大体病理学检查 :包括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胎盘小灶梗死、胎盘边缘血肿、干绒毛动脉血栓形成、胎盘钙化及胎膜黄染等 ,3组均无显著性差异。③胎盘组织病理学显示 ,胎儿感染组纤维素样坏死为 2 9% ,绒毛血管增生 /充血为 5 0 % ,均高于对照组的 9%、15 % ,Hofbauer细胞阳性率为 46 % ,低于对照组的 79% ,P均小于 0 0 5。【结论】HBV感染 ,尤其是胎儿感染可能与胎盘体积缩小有关 ;HBV并不会引起胎盘特异性的大体病理学改变 ,胎儿感染与这些改变无关 ;胎盘组织中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及绒毛血管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携带孕妇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孕妇分为双阳性组(A组)和单阳性组(B组)[HBsAg(+)及HBeAg(+)称为“双阳性”(A组),HBsAg(+)及HBeAg(-)称为“单阳性”(B组)];新生儿分为HBIG组和非HBIG组(对照组);HBIG组孕妇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200IU(共3次,部分仅注射1~2次),非HBIG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两组新生儿0、6个月的静脉血作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①A组孕妇的外周血HBV-DNA阳性率(76.92%)显著高于B组孕妇(8.55%),P〈0.01;②A组孕妇所生HBIG组新生儿出生24h的HBsAg阳性率(10.64%)显著低于非HBIG组(33.33%),P〈0.05;③A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78.72%)明显高于非HBIG组(38.39%),P〈0.01;B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80.65%)高于非HBIG组(64.41%),P〈0.05。结论:双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率;无论是双阳性还是单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提高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  相似文献   

19.
From a population with high hapatitis B virus(HBV)infection,289liver biopsies were performed,including39cases of chronic asymptomatichepatitis(ASH),218 chronic asymptomatic carrier(AsC),10 transientcarriers and22cases after ending of carrier status.Among AsC,therewere 7.3% of chronic active hepatiti(CAH),22.0% of chronic persistenthepatitis(CPH),10.6% of chronic lobular hepatitis(CLH),48.2% of mi-nimal changes,and 11.9% of normal liver histology.The pathologicalchanges of AsH were more severe,that of transient carriers milder andsome after carrier status cases had still remained chronic hepatitis.Among257case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there were 26(10.1%)asymptomaticCAH,and 61(23.7%)asymptomatic CPH,their importan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HBV infections was emphasied.48.2% of AsC were the cases ofminimal changes,which might be a quite stable status of hypo-reactivity toprolonged HBV infection.From the above results,the 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 of HBV infection in high pravalence area might be:numerousasymptomatic infections and hypo-reactive type of infection status,but highfrequency of liver lesions,although most of them were mild.  相似文献   

20.
HBV 宫内感染预测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联合免疫前的HBV-M和HBV DNA预测HBV宫内感染的实用价值&;#65377; 【方法】 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间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的420例婴儿,其中新生儿HBsAg或HBV DNA阳性为33例,HBsAg和HBV DNA双阳性共6例,对其满6月龄时进行随访,复查HBV-M以确诊HBV宫内感染&;#65377;【结果】 HBV宫内感染率为0.95%(4/420),新生儿HBsAg或HBV DNA阳性诊断HBV宫内感染的阳性似然比为14.3,而HBsAg和HBV DNA双阳性时诊断宫内感染的阳性似然比为208.3&;#65377; 【结论】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联合免疫前的HBsAg和HBV DNA双阳性对HBV宫内感染具有较准确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HBV宫内感染的初步临床诊断&;#653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