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以橙花叔醇、原乙酸三甲酯为原料、丁酸为催化剂、在130-150℃条件下,经酯交换、重排反应、得到法呢基乙酸甲酯顺反异构体,后在氢氧化钾的条件下水解、蒸干得法呢基乙酸钾盐顺反异构体、再以乙酸乙酯为溶剂结晶分离、酸化、得到4,8-E-法呢基乙酸,与香叶醇缩合得到4,8-E-法呢基乙酸香叶酯。该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总收率为27.6%。  相似文献   

2.
以钒化合物作催化剂与硼酸酯为介质组成催化体系,由芳樟醇异构制取香叶醇和橙花醇,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介质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芳樟醇的转化率达70.8%,选择性98.2%。  相似文献   

3.
根据吉法酯的结构特征及合成工艺,制备了可能存在的3个有关物质,分别为(3E,6E)-3,7,11-三甲基-1,3,6,10-十二碳-四烯、(4E,8E)-法呢基乙酸橙花醇酯和(4Z,8E)-法呢基乙酸橙花醇酯,并经MS、1HNMR和13CNMR确证其结构,以作为吉法酯质量研究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对玳玳花进行提取制得精油,应用GC—FTIR和GC—MS对精油进行分析,经研究共分离确认组分28种,玳玳花精油主要成份是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芋烯、β-蒎烯、罗勒烯、α-松油醇、香叶醇、乙酸香叶酯、橙花醇、乙酸橙花酯、橙花叔醇、金合欢醇等。并用手性色谱柱对芳樟醇进行手性分离,芳樟醇中(-)-芳樟醇(左旋)占90%以上,同时对玳玳进行植物学鉴定,玳玳的学名为Citrus aurantium L.’Daidai’。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种类的羧酸和萜烯醇为原料,采用DCC/DMAP偶合法合成7种萜烯醇酯,产率为79.2%~93.5%。此合成方法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节能环保易操作。此外,通过高分辨质谱、~(13)C NMR、~1H NMR确认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分别在300℃、600℃和800℃的温度下对肉豆蔻酸橙花酯进行热裂解,应用气质联用仪分析并确定了裂解产物:香茅烯、樟脑萜、月桂烯、β-蒎烯、β-罗勒烯、橙花醇、芳樟醇、香叶醇、肉豆蔻酸乙酯和醛等30多种,裂解产物中多为致香物质,可充分增强卷烟香气,改善吸味。  相似文献   

6.
以钒化合物作催化剂与硼酸酯为介质组成催化体系,由芳樟醇异构制取香叶醇和橙花醇,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介质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芳樟醇的转化率达 70. 8%,选择性 98. 2%。  相似文献   

7.
在从β蒎烯合成若樟醇、香叶酸和橙花醇时,中间体萜烯基氯化物与无水醋酸钠酯化,所得芳樟基酯或香叶基酯的产量取决于酯化反应的选择性,本工艺采用新的定向选择催化剂C107及其相应的工艺条件,使生成乙酸芳樟酯的选择性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中蒸馏法提取鱼香草精油,测定不同生长期含油量的变化规律,并用GC法和GC/MS法进行精油化学成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鱼香草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为橙花醇、橙花醛和香叶醛,经评香确认为天然植物精油的一新品种。精油已试用作杀菌灭霉剂、防治感冒药物和调配食用香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使用酶法制备天然丁酸香叶酯.该法所得产品转化率达92%以上,产品纯度达95%以上.且香气纯正、柔和、醇厚.令人愉快,是理想的天然产品.工艺间单、无三废污染.  相似文献   

10.
木姜花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瑶君  秦军 《贵州化工》2003,28(3):18-20
由黔产唇形科植物木姜花Elsholtzia cypriani(Panmp.)C.Y.Wu et S.Chow.的花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性分析和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的测定,鉴定出30个化学成分,占总成分的86.6%。主要成分为橙花醛(Neral)26.00%、香叶醛(Geranial)29.59%、芳樟醇(Limloo1)3.36%、橙花醇(Nero1)3.59%、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5.04%等。  相似文献   

11.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己二酸二丁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甲苯磺酸存在下,由乙二酸和正丁酸合成了乙二酸二丁酯,当己二酸、正丁酸和对甲苯磺酸的质量比为1:4:0.2,回流分水30min,该酯收率可达96.6%。  相似文献   

12.
香叶基丙酮合成反应馏出物组成及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GC和GC—MS,研究了香叶基丙酮合成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反应馏出物中除含正常的乙醇以外,还有未来得及反应而被夹带出来的原料乙酰乙酸乙酯和芳樟醇,其次还含有少量分解产物乙酸乙酯和乙酸、脱水产物月桂烯、异构产物香叶醇和橙花醇等成分,同时含有较多的来源于原料的杂质成分。实验室和工业规模条件下,对于本合成反应的控制存在明显的不同,小试验较易于控制两种反应原料的馏出,而在中试生产时则更易于控制产物香叶基丙酮被夹带。  相似文献   

13.
丁酸苯酯Fries重排制备o-羟基苯丁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丁酸苯酯为原料,探讨了丁酸苯酯Fries重排选择性制备o-羟基苯丁酮的工艺条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3个因素对o-羟基苯丁酮收率影响的显著性,通过单因素实验进一步考察了上述因素对丁酸苯酯重排制备o-羟基苯丁酮收率的影响。反应物中o/p-羟基苯丁酮的质量分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n(催化剂)∶n(丁酸苯酯)=1∶(1—1.2),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2 h,丁酸苯酯转化完全,o-羟基苯丁酮收率为36%。在Zobarx SB-C18色谱柱(4.6 mm I.D.×150 mm,5μm)上,以V(甲醇)∶V(水)=75∶25混合溶剂为流动相,o/p-羟基苯丁酮达到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14.
没食子酸萜醇酯的合成与结构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没食子酸萜醇酯的舍成路线:先将没食子酸进行乙酰化保护得到3,4,-三乙酰没食子酸,3,4,-三乙酰没食子酸分别与金合欢醇、香叶醇、芳樟醇、橙花叔醇、薄荷醇和氢化松香醇等6种萜醇类化合物进行室温超声波辅助的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脱水酯化,得到3,4,-三乙酰没食子酸萜醇酯;3,4,-三乙酰没食子酸萜醇酯再经水合肼脱乙酰化,得到对应的没食子酸萜醇酯.没食子酸金合欢酯、没食子酸香叶酯、没食子酸芳樟酯、没食子酸橙花叔醇酯、没食子酸薄荷酯和没食子酸氢化松香酯的总得率分别为86.17%、8.26%、76.32%、87.0%、79.22%和82.4%.该方法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转化率较高.并对上述6种没食子酸萜醇酯的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5.
以麦芽酚和丙酰氯为原料,合成了丙酸麦芽酚酯,并考查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丙酸麦芽酚酯收率的影响,确定了反应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60-70℃,反应时间3h。以麦芽酚、乙基麦芽酚和丁酰氯为原料,分别合成了丁酸麦芽酚酯和丁酸乙基麦芽酚酯。以FTIR、GC—MS确定了产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由林业部下达,中国林科院林化所承担的“从β-蒎烯合成香叶醇和橙花醇的研究”在部科技司主持下,经过有关方面10多位专家、教授的认真评议,于1988年5月26日在南京通过了鉴定。β-蒎烯是合成香料的主要原料之一,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橙花醛和香叶醛的相对含量的不同(即不同的香叶醛与橙花醛的摩尔比)对于由柠檬醛合成假性紫罗兰酮反应的影响,初步找到了些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GC和GC MS,研究了香叶基丙酮合成反应过程中馏出物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反应馏出物中除含正常的乙醇以外,还有未来得及反应而被夹带出来的原料乙酰乙酸乙酯和芳樟醇,其次还含有少量分解产物乙酸乙酯和乙酸、脱水产物月桂烯、异构产物香叶醇和橙花醇等成分,同时含有较多的来源于原料的杂质成分。实验室和工业规模条件下,对于本合成反应的控制存在明显的不同,小试验较易于控制两种反应原料的馏出,而在中试生产时则更易于控制产物香叶基丙酮被夹带。  相似文献   

19.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橙花酯和乙酸香叶酯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尹显洪 《精细化工》2001,18(11):641-644
研究了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橙花酯和乙酸香叶酯 ,寻找能替代浓硫酸的新型高效催化剂 ,并对不同催化剂、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不同带水剂及带水剂用量等因素对体系的影响作了较详细的探讨。结果发现 ,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Fe2 O3 SO4 2 ->ZrO2 SO4 2 ->磷钨酸 >磷钼酸 >对甲苯磺酸 >浓硫酸 ;带水剂能明显提高酯化收率 ,在苯、甲苯、二甲苯 3种带水剂中 ,以甲苯最好 ;优化的反应条件为 :乙酸 7.8g (0 .130 0mol) ,橙花醇香叶醇 15 4g(0 10 0 0mol) ,催化剂Fe2 O3 SO4 2 -0 5g (0 0 0 19mol) ,带水剂甲苯 2 0mL ,反应温度为回流温度 ,反应时间 4h ,酯化收率可达 95 44 %  相似文献   

20.
李庆奎  郑连义 《河北化工》2006,29(2):24-24,58
讨论了以芳樟醇Linalool和硫代香叶醇为原料合成硫代香叶酯。并对合成硫代香叶酯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使硫代香叶酯的收率达到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