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北京天文台600/900mm施密特望远镜驱动系统的改进设计,即用2只步进电机,取代了原望远镜由4只变速箱、7只电机驱动的复杂的赤经,赤续驱动系统,最终实现了计算机控制。  相似文献   

2.
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地基天文光学望远镜的重要部分。在世界各地的天文台中 ,许多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正在建造 ,不少的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令人激动的天文观测成果 ,自适应光学正在接近成熟并正向天文实际应用的阶段转化。本文根据近几年来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在天文中的应用 ,对其所取得的天文成果给予介绍 ,并讨论了自适应光学系统所能开展的天文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应用自适应光学望远镜所取得的天文观测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地基天文学学肓远镜的重要部分。在世界各地的天文台中,许多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正在建造,不少的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令人激动的天文观测成果,自适应光学正在接近成熟并正向天文实际应用的阶段转化。本文根据近几年来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在天文中的应用,对其所取得的天文成果给予介绍,并讨论了自适应光学系统所能开展的天文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天文高分辨像复原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谱比法较准确地测量视宁度参数r0后,计算得到大气系统的平均短曝光传递函数,从而把大气湍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综合成像系统中分离了出来。利用望远镜摄取大量目标源的短曝光像(斑点图)作为原始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含有望远镜衍射极限分辨率信息的斑点图,实现天文光学望远镜系统点扩展函数(PSF)中低频信息的重建,得到半峰全宽(FWHM)和80%的能量集中度(EE)。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北京天文台 60 0 / 90 0mm施密特望远镜驱动系统的改进设计 ,即用 2只步进电机 ,取代了原望远镜由 4只变速箱、 7只电机驱动的复杂的赤经 ,赤纬驱动系统 ,最终实现了计算机控制。  相似文献   

6.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云南天文台1.2米地平式望远镜竖轴摩擦传动的平稳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动态检测模拟了跟踪月球和Lageos卫星所需的实际速度和加速度范围。静态和动态的检测结果均表明摩擦传动系统的平稳性能够满足±1″的跟踪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型光电望远镜,多电机摩擦轮驱动方案较单力矩电机直接驱动方案在电机的研制和低速平稳跟踪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多电机的同步控制上。在云南天文台1.2m望远镜的方位改造中,通过采用合理的多电机驱动方案和设计同步补偿装置,克服多电机在运行时的相互影响,将稳态运行的转速差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并为校正参数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证系统在以最大速度3°/s运行时对目标的高精度跟踪。  相似文献   

8.
易轩 《天文爱好者》2008,(10):30-31
世间最奇妙的东西,莫过于光。今天,我们能想起来的所有科学家,柏拉图、开普勒、达芬奇、爱因斯坦等等都曾研究过光。牛顿一生中花费时间最长的研究就是光学,他的《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花费了20年的时光,而与光线的嬉戏和对话,却贯穿着他的一生。在人类所有神奇的发明中。能驯服光线的望远镜无疑是最令人惊叹的之一。简简单单的两块玻璃,就能把2000米之外的东西拉近到只有2米远的地方。直到现在,我们也还很难找出一个象望远镜这样,能在自己家里完全重复其发明过程的重大创新。望远镜的最基本原材料就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玻璃镜子。贵妇人对着它施朱抹粉、魔术师用它来“大变活人”、巫师借助它驱邪镇妖,对科学家们而言,它却是探视宇宙的最佳帮手,他们所做的改变仅仅是把两片透镜叠起来或者把平面镜做成弯曲的形状。  相似文献   

9.
对该望远镜竖轴摩擦传动的刚度提出了一个检测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在我们需要的使用范围内,该摩擦传动装置无空程,不打滑,刚度是足够的。  相似文献   

10.
一.天文爱好者望远镜的磨制 1.方案的选定:对于初学磨制望远镜的人,第一架最好做成反射式,因为它造价低廉,磨制容易,仅加工一个面,而其球差值是同样口径、焦距、透镜的1/8。又无色差,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有了一定经验和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再动手做一架双分离折射望远镜或折反射望远镜,巩固和发展已掌握了的磨制技术,使它为你的天文观测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近年来广泛发展起来的天体物理实测技术中的一项重要进展——纤维光学分光技术方法在天体光谱观测中的应用及2.16m望远镜实用系统的特点和初步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光学天文望远镜用微位移驱动器机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回顾光学天文望远镜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中的微位移驱动器的应用,介绍了微位移驱动器的工作原理、机械结构以及性能要求.概述了微位移驱动器的基本组成机构,并结合目前应用于天文望远镜的具体实例,比较了其优缺点.最后针对未来极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中的应用要求,对微位移驱动器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控制思想的望远镜系统控制方案。使用这种控制方式可以大大简化望远镜电控系统的维护和改造工作,且扩展性强。我们通过在兴隆基地几台望远镜上的前期试验,在本中提出一个基于无线串口通讯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The Solar Optical Telescope (SOT) aboard the Solar-B satellite (Hinode) is designed to perform high-precision photometric and polarimetric observations of the Sun in visible light spectra (388 – 668 nm)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0.2 – 0.3 arcsec. The SOT consists of two optically separable components: the Optical Telescope Assembly (OTA), consisting of a 50-cm aperture Gregorian with a collimating lens unit and an active tip-tilt mirror, and an accompanying Focal Plane Package (FPP), housing two filtergraphs and a spectro-polarimeter. The optomechanical and opto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OTA is crucial to attain unprecedented high-quality solar observations. We describe in detail the instrument design and expected stable diffraction-limited on-orbit performance of the OTA, the largest state-of-the-art solar telescope yet flown in space.  相似文献   

15.
The Solar Optical Telescope (SOT) onboard Hinode aims to obtain vector magnetic fields on the Sun through precise spectropolarimetry of solar spectral lines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0.2 – 0.3 arcsec. A photometric accuracy of 10−3 is achieved and, after the polarization calibration, any artificial polarization from crosstalk among Stokes parameters is required to be suppressed below the level of the statistical noise over the SOT’s field of view. This goal was achieved by the highly optimized design of the SOT as a polarimeter, extensive analyses and te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nd an end-to-end calibration test of the entire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both the approach adopted to realize the high-precision polarimeter of the SOT and its final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上海天文台25 m射电望远镜首次单天线脉冲星观测。2010年4月23日,使用上海天文台位于佘山观测基地的25 m射电望远镜对脉冲星J0332+5434在L波段进行了观测,此次观测使用VLBI终端进行数据采集记录,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非相干消色散和周期折叠,成功获得目标源的平均轮廓。此次观测的成功,表明该天线具备开展单天线脉冲星观测的条件,并为上海天文台建设中的65 m天线的天文观测提供了参考,为将来自主研发脉冲星终端进行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7.
兴隆1m光学望远镜杂散光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隆1m光学望远镜采取了加装挡板等基于经验和定性分析的杂散光抑制措施。用Tracepro光学分析软件对圆顶内1m望远镜的杂散光传播路径做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对1m望远镜的杂散光抑制的改进措施,通过在Tracepro中计算的系统杂散光"归一化点源辐照度透过率(PSNIT)"函数对改进措施进行了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有效视场外30°范围的杂散源,改进措施可使得1m望远镜的PSNIT全部下降到10-10;模拟1m望远镜在满月条件下对偏月25°的天体观测(R波段、15等星、t=15~150s),1m望远镜观测信噪比可提高约147%。  相似文献   

18.
一个巨型望远镜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个有特色的巨型望远镜(FGT)方案.其主镜口径为30米,主焦比为1.2,由1095块圆环形子镜构成.采用地平式装置.光学系统包括Nasmyth系统、折轴(Coude)系统和一个大视场系统.提出一个由4个镜面组成的新的Nasmyth系统,在约10′的视场范围内像斑小于爱里斑,达到衍射极限.比传统的Nasmyth系统的衍射极限视场大得多.可在这样的大视场内同时作好几个小区域的衍射极限的观测.当由Nasmyth系统转换到折轴系统和大视场系统时,采用主动光学技术改变子镜的面形、倾斜和平移,产生一个新的主镜面形,使折轴系统和大视场系统都能得到很好的像质.大视场系统的视场直径25′,场曲轻微,并有可能校正大气色散.给出了子镜面形和位置的公差,并讨论了望远镜的装置和结构,方案中的特色和创新对未来大望远镜的研制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