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胸部肿瘤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物理和生物学因素,为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优化放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胸部肿瘤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相关分析。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放疗前、后的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从剂量体积直方图上获取放射物理数据。结果:84例患者中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19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2.62%(19/8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的因素有放疗前的肺功能(基础肺功能)、肺V20、化疗和放疗后的血浆TGF-β1升高,P<0.05。结果显示,放疗后总体血浆TGF-β1水平低于放疗前的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肺V20和基础肺功能(OR值分别为3.094、3.94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胸部肿瘤时肺的V20和基础肺功能可能是引起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因素。放疗后血浆TGF-β1水平升高还不能作为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疗前后血浆TGF-β1的水平和V20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受三维适形放疗的53例肺癌患者,肿瘤总照射剂量40~70Gy,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计划控制V20≤35%,脊髓剂量≤45Gy。应用ELISA方法对患者放疗前后血浆TGF-β1的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全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32.1%(17/53),其中Ⅱ级或Ⅱ级以上发生率为13.2%。放疗结束时,TGF-β1水平升高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51.9%,明显高于TGF-β1水平正常者(11.5%)(P=0.002),而放疗前TGF-β1水平升高或在正常范围,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15)。V20>25%,放疗结束时TGF-β1水平升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62.5%,明显高于其它组别;而V20≤25%,放疗结束时血浆TGF-β1正常的患者没有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结论放疗结束时TGF-β1水平升高与放射性肺损伤密切相关。V20>25%,放疗结束时TGF-β水平升高者,属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许斌  姚颐  宋启斌 《肿瘤学杂志》2010,16(12):911-913
放射性肺损伤(RILI)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部放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如何选取有效的指标及选取何种指标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凸显出重大的临床意义。炎症因子(如TGF-β、TNF-α、IL等)与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外周血中上述因子的水平是否对放疗患者发生RILI具有预测意义一直处于争议中。全文对患者体内TGF-β、TNF-α、IL含量与RILI的关系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新的放疗技术(如适形放疗和影像引导的放疗等)的应用减少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射线下正常肺组织的暴露,但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仍是提高肺癌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β,TGF-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细胞因子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TGF8、IL-6和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几种药物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已经在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如皮质醇激素、氯磷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方麦门冬汤能否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其对血浆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及Ⅲ期以上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放化疗,治疗组在进行放化疗的同时口服麦门冬汤,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在放疗前、放疗完成40 Gy及放疗后1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浆TGF-β1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2级以上(≥2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16.67%(5/3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 (1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两组血浆TGF-β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完成40Gy时,治疗组血浆TGF-β1水平为(25.23±5.11) ng/ml,对照组为(27.85±5.57) n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90,P<0.05);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TGF-β1水平为(5.74±2.64) ng/ml,对照组为(7.36±3.11) ng/ml,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18,P<0.05).结论 麦门冬汤可以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TGF-β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珺  钟军 《实用癌症杂志》2006,21(6):660-662
肺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时主要的剂量限制器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虽然传统的理论认为放射性肺损伤与肺组织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却无法解释其发生的个体化情况。故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其中研究较多的因子之一。TGF-β是人体多种上皮起源细胞的生长调节因子,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1,2]。TGF-β1作为TGF-β的1种亚型,已被证实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对食管癌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经病理确诊的食管癌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在放疗第1天起口服汉防己甲素片40~60mg·d-1,对照组38例仅给予放疗。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后评价肺损伤情况。结果治疗组放疗结束后1、3、6个月血清TGF-β1、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在放疗结束后6个月肺CO弥散量下降比对照组少(P<0.05)。治疗组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能抑制食管癌放疗后TGF-β1和TNF-α的过度表达,阻止肺弥散功能的恶化,可用于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钱莘 《肿瘤学杂志》2010,16(12):914-917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骨髓移植预处理后常见并发症,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已证实TGF-β、IL-17、IL-6及TNF-α不仅是调控Th17细胞发育分化的关键因子,而且在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作用。Th17细胞很可能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肺损伤发生过程包括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其具体的分子调节通路尚不明确.现代研究表明,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少存在NrF2-ARE信号通路、TGF-β1/Smad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等,各个通路间还存在交叉.通过分子信号通路,可使得这一疾病机制更加明确,开发具有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新药.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较多研究证实TGF-β1是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 onitis,RP)发生相关的细胞因子之一,然而应用血清TGF-β1水平预测RP的临床价值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诱导痰及血清TGF-β1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价值,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放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09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为NSCLC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接受3D-CRT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放疗前及放疗近结束时空腹采肘静脉血并做雾化诱导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诱导痰沉渣涂片中TGF-β1表达情况。放疗开始至结束后3个月内每周按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急性放射性肺炎。结果:全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急性RP9例,总发生率为39.1%(9/23),2级及以上急性RP发生率为30.4%(7/23)。放疗后血清TGF-β1水平升高的患者RP发生率较下降者高,分别为45.5%和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治疗有效且血清TGF-β1水平升高的患者RP发生率为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其一旦出现,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该病重在预防.本研究旨在总结国内外影像学领域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利用PubMed和CNKI全文数据库,以“PET,SPECT,MR,CT,放射性肺损伤”等为关键词,检索1990-01-2016-10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基础研究;(2)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临床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研究设计缺陷或统计方法错误;(2)数据不完整,结局效应不明确.根据上述标准纳入49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剂量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早期放射性肺损伤风险分级成为可能.(1) FDG-PET治疗前SUV值以及治疗过程中SUV值的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显著相关;(2)治疗前SPECT肺灌注图像、SPECT功能性剂量学参数可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风险;(3)基于超极化气体的MRS在放疗过程中相关数值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存在相关性;(4)治疗前CT图像表现为肺气肿、肺间质改变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此外治疗前CT图像相关纹理参数,以及治疗过程中纹理参数的变化可以用于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结论 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研究是当前放射性肺损伤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该领域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常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损伤不仅限制肿瘤放疗剂量,还影响后续的治疗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理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动物模型。众多的细胞、因子、分子等参与免疫应答调节,最终导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还有,对于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尚无一个指南及规范,多凭借临床经验及专家委员会的权威意见。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探究其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治及预防。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肺损伤是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最重要的剂量限制因素.应用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因子指导临床放疗剂量递增计划是肺癌临床研究和治疗所关注的焦点,其中包括物理学和生物学因素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形成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实验兔分为对照组和L-NAME组,采用6MVX线对左全肺进行照射,25Gy,1次。将2组动物再各自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照射后1、3和6个月各自处死一组动物,照射前及处死前进行双肺血流同位素扫描及左肺肺泡灌洗。进行灌洗液NO及TGF-β1测定及肺组织病理分期。结果:在照射后1个月,对照组及L-NAME组的NO含量分别为(0.48±0.26)和(0.30±0.11)μmol/L,均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L-NAME组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在照射后1、3和6个月,对照组的TGF-β1含量分别为(0.58±0.15)、(0.30±0.10)和(0.59±0.28)ng/mL,均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L-NAME组TGF-β1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放疗后肺血流呈持续下降趋势。对照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5/5)高于L-NAME组(2/5)。结论:NO在放疗早期的明显升高放疗后肺血流的持续下降是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NO与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受到照射,发生放射性肺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受照区域炎性细胞聚集、细胞因子释放、成纤维细胞聚集和增殖以及肺泡间隔胶原过度沉积。放射性肺损伤严重影响胸部放疗患者治疗顺应性和生存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Th1、Th2免疫失衡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在放射性肺损伤进展过程中发挥执行作用,因此恢复体内Th1、Th2免疫平衡可能为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放疗患者应用氧化苦参碱观察其是否具有阻断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的生物活性。方法:78例确诊的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单纯盆腔野根治性放疗,治疗组用岩舒注射液静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所有患者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结果:氧化苦参碱能降低血清TGF-β1的含量,但反应较迟缓,对于晚期的放射性损伤可能更具有临床意义。放疗过程中氧化苦参碱能明显降低血清FN含量,预防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结论:氧化苦参碱可以干预盆腔组织放射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放疗患者应用氧化苦参碱观察其是否具有阻断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的生物活性.方法:78例确诊的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单纯盆腔野根治性放疗,治疗组用岩舒注射液静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所有患者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结果:氧化苦参碱能降低血清TGF-β1的含量,但反应较迟缓,对于晚期的放射性损伤可能更具有临床意义.放疗过程中氧化苦参碱能明显降低血清FN含量,预防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结论:氧化苦参碱可以干预盆腔组织放射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厄多司坦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肺纤维化等作用。我们对胸部肿瘤患者在放疗开始给予厄多司坦治疗,观察了其对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V_(20)及肺功能与放射性肺炎(RP)的关系,并建立放射性肺炎预测指数模型。方法121例符合研究条件的食管癌及肺癌患者接受15 MV X线常规胸部照射D_T60~68 Gy分30~34次42~46d完成。放疗前均行胸部CT扫描,并经三维TPS生成DVH图,得出V_(20)。放疗前、放疗第20天以及放疗结束时,均行血清TGF-β_1检测及肺功能(PFTs)测定。根据增强CT结合临床症状诊断RP。结果121例中32例发生了RP。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V_(20)和TGF-β_1比率对RP的发生有影响,V_(20)≥30%者较易发生RP,TGF-β_1比率≥1者较易发生RP。肺功能差者与肺功能正常者相比,发生RP的概率无差别(P=0.079)。预测方程为PI= 2.941×TGF-β_1比率 2.141×V_(20)-FEV_1/FVC,121例的PI中位值为2.89(1.7~6.8)。按PI值将其划分为预后好组(55例,PI<2.8)、预后中组(37例,2.8≤PI<4.5)、预后差组(29例,PI≥4.5)。在自身样本中的符合率为79.6%。结论TGF-β_1比率与放射物理因素V_(20)的有机结合对放射性肺炎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PI方程可定量确定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人群,并在决定某种放疗方案时前瞻性地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概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肺癌有密切关系,但肺炎衣原体感染对肺癌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IgG阳性对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观察有病理诊断、初次胸部放疗肺癌患者69例,分别于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后采血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中Cpn的IgG以及IL-1β、SP-A、TGF-β、TNF-α的含量。结果 69例肺癌患者中CpnIgG阳性21例,阴性48例,阳性率为30.43%。CpnIgG阳性组与阴性组放疗中IL-1β浓度分别为(35.82±10.09)ng/L和(30.01±6.46)ng/L,两组之间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和放疗后无明显差异。CpnIgG阳性组与阴性组放疗前SP-A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中分别为(641.78±106.81)ng/L和(100.86±61.4)ng/L,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浓度分别(657.47±115.19)ng/L和(93.23±47.15)ng/L,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CpnIgG阳性组与阴性组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TNF-α浓度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CpnIgG阳性组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TGF-β1的浓度分别(710.67±358.16)pg/mL、(1,002.06±542.16)pg/mL和(2,125.16±1,522.29)pg/mL,阴性组分别为(867.77±412.48)pg/mL、(914.05±425.70)pg/mL和(1,073.36±896.01)pg/mL,两组之间比较放疗后TGF-β1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CpnIgG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细胞因子SP-A、TGF-β1、IL-1β的水平,提示可能加重肺癌患者的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