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张秀芬郭宝强李春英患者男,49岁,发作性心慌9年,再次发作3天,拟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查体:心率187次/分,律规整,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弱不等,BP128/90mmkg。图1为入院时ECG∶P波不清,R-R规整,心室率187次...  相似文献   

2.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BBB-VT)、分支折返性室速皆属于His-Purkinje系统参与的室速,均属于大折返性室速.束支和分支之间,以及各分支之间折返途径可有多种组合,从而造成多种复杂的折返路径.BBB-VT周长往往小于300 ms,发作时可致患者发生晕厥,静息心电图常可发现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或束支传...  相似文献   

3.
左后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左室特发性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多数病人无器质性心脏病,少数病人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别是前壁心肌缺血、梗死的病人.  相似文献   

4.
<正>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特发性室速的一种,本文报告5例.1 病历简介例1;患者女性,11岁.因反复发作胸闷、心悸7年,再发3天来院就诊.既往曾在当地医院诊为“室上速”,每次发作均经静脉推导搏定转为窦性.一年前曾在北医大附属一院做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分支型室速,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查体:BP 90/  相似文献   

5.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FVT)是持发性室速的1种,也是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中折返环位于束支及其分支内的心电图分型名称,现将收集的6例临床表现及对治疗反应等叙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均为男性,年龄28~52(平均37),4例<35岁,2例>50岁。经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具有3年以上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并呈持续性发作,发  相似文献   

6.
7.
患儿,女性,9个月9天。因心率快1月入院。临床诊断心肌炎,心律失常。图1示:心房率150次/min,心室率187次/min,P P规整,R R规整,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Ⅰ、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V1导联呈qRs型,V5导联呈rS型,电轴+150°,QRS时间0.12s。心电图诊断: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心律平10mg静推,转为窦性心律(图2):窦性P QRS T顺序发生,频率150次/min,Ⅱ、Ⅲ、aVF导联呈rS型,V1导联呈Rs型,V5导联呈RS型。动态心电图22h发生室性早搏567次/min,占总心率的3.5‰。讨论心动过速发作时室性QRS波时间≤0.12s,呈右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8.
儿童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 1患儿男性 ,9岁。因发热 2 d就诊时 ,发现心率加快 ,以“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体检体温 38.5℃ ,血压 88/ 6 0mm Hg( 1mm Hg=0 .133k Pa)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轻度扩大 ,心脏无杂音。入院时 12导联心电图示心室率 16 7次 /min,RR间期匀齐 ,呈右束支阻滞 ( right bundle branchblock,RBBB)图形 ,心电轴左偏 ,QRS时限 0 .10 s,T波中埋有 P波 ,且 P波与 QRS波无关 (图 1)。食管导联心电图 PP和 RR间期匀齐 ,心房率 12 0次 / min,心室率 16 0次 / min,P波与 QRS波无关 ,为完全性房室分离 (图 2 )。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8例分支性心速(FT)的临床和电生理多样性表现。FT具有右束支阻滞或室内传导延迟图形及HV短于窦性的特征。心速机理一部分倾向于折返性,一部分则倾向于异常自律性或触发机一。导管消融可对部分病例有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 ,3 4岁 ,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 5年 ,多次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 5年前 ,患者因心动过速发作 ,多次在杭州市市级医院急诊 ,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复律治疗。 1997年 12月 2 3日夜间因心动过速发作来本院急诊 ,急查心电图。心室率170次 /min ,节律规则匀齐 ,宽QRS波 ,时限 0 12s,呈RBBB型 ,电轴左偏 - 80° ,部分导联ST段压低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图 1)。考虑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住入病房 ,在心电监护下 ,静注异搏定 5mg后即转为窦性心律 ,转律过程中 ,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心脏程序电刺激方法研究静脉注射劳卡尼(氯卡胺,Lorcaioide)(2 mg/kg)对1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效应,其结果表明:(1)窦性心率明显增加,窦房结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间缩短;(2)明显延长P-A、H-V间期,对A-H间期及心房、心室和房室结不应期无明显影响;(3)旁路前传阻断率83.3%。逆传阻断率41.6%,未阻断者V-A延长22.9%;(4)终止急性发作率88.9%,预防再诱发44.4%;(5)单剂静脉注射副作用轻,但值得重视的是16.7%患者药物后发生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35例无临床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并随访41.2±24个月。结果发现,临床表现为单形持续性室速者电程序刺激阳性率高(6/8),若不积极治疗,少数患者可能有猝死的危险。临床表现为非持续性室速者,电程序刺激及晚电位检查的阳性率均极低(分别为0/27和1/27)。我们认为,对于无临床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室速者,应进行电生理检查并筛选有效药物,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而非持续性室逮不是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对无症状者可不予治疗;对有症状者可对症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测定犬正常心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阈值(NSVTT)、室性心动过速阈值(VTT)和室颤阈值(VFT)。20只犬(30/20,100%)均诱发出NSVT,19只犬(19/20,95%)诱发出VT,9只犬诱发出VF(9/20,45%)。相关分析表明:NSVTT/VTT(r=0.666,P<0.05),VTT/VFT(r=0.674,P<0.05)及NSVTT/VFT均呈直线正相关,VTT(或许包括NSVTT)有可能成为预测VFT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室性心动过速的昼夜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出现时相,发现室速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日间多于夜间。但3~5搏的室速与5搏以上的室速昼夜规律不同,前者高峰在11~15时之间,而后者高峰在9~11时。清醒时3~5搏室速多于睡眠时,而5搏以上室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8例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进行9次VT起源点标测与电消融及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流电导管消融手术(DCCA)后15个月复发,再次行消融术。8例中,1例为开胸术中心外膜标测,1例由体表ECG定位,其余均为导管电极心内膜标测。8例共标出9个VT起源点,左室4个,右室5个。1例在开胸术中施行心外膜DCCA,2例手术切除VT起源点,其余5例6个起源点施行DCCA,其中3例次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不成功者而改用DCCA。结果显示,1例心内膜DCCA后15个月VT复发,进行第2次心内膜DCCA后控制(术中先施行RFCA无效),2例分别施行心外膜与心内膜DCCA后仍发VT,分别服美西律与维拉帕米即可控制。前者随访19个月、后者12个月未再发作,其余5例随访14~34个月(21.6±7.6)均未服药而无VT发作。这提示,对于顽固性VT患者,只要准确定位VT起源点,电消融或外科手术可望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八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8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术中以心室起搏标测定位,成功5例,失败3例,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47例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中,35例见于正常心脏(占74.5%),发病常由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诱发,易被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控制,29例随访结果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3例正常QT、极短联律间期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均有晕厥,2例分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3例患者对维拉帕米反应不佳,而分别对普罗帕酮、胺碘酮或合用利多卡因治疗有效。表明该类型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有不同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9.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0只犬实验性缺血—再灌注时。应用心电活动三维标测系统。对心肌多层次(双极针电极)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27%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下简称室速)起源于缺血区的心内膜下,并与室速前—窦性心搏在缺血区发生延迟激动有关,支持壁内折返机制;73%的非持续性室速起源于再灌注的正常交界处的心内膜下,支持非折返机制,导致心室颤动(下简称室颤)的室速也起源于再灌注的正常交界处的心内膜下,支持非折返机制。上述结果支持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多种机制学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4例临床有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采用次极量蹬车运动试验结合心脏程序电刺激(PES),初步探讨了运动试验诱发VF的电生理机制。24例中有6例(25%)运动试验诱发VF,其中3例也可为PES诱发VT,另3例未能复制。结果提示,运动试验诱发VT的机制,可能是延迟后去极化触发活动和肾上腺素敏感性增高自律性异常。其中5例重复运动试验,筛选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普蒙洛尔、阿替洛尔)、维拉帕米(异搏定)及哌克昔林(沛心达)的有效率分别为4/5、3/4和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