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照兰 《中医研究》2006,19(12):36-38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疗程长、易复发,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偶有所得,不揣浅陋,略抒管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潘霜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660-66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引起的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本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且其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的实际发病情况尚不清楚,近年来我国对北京、上海两市城乡5000例问卷调查表明其发病率为5.77%。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或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酸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等因素有关。其主要临床症状有烧心、反酸、胸痛、胃痛等,与中医“吐酸”“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病类似,一般可从脾胃论治,但笔者认为GERD与中医肝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定义为过多的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等症状,并可有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咽炎等食管外的表现,包括糜烂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食管炎。本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单纯西药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本病属祖国医学之“吐酸”、“嘈杂”、“胃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龙 《中医研究》2009,22(4):45-4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的一种疾病,是上消化道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长期发病还能造成其他严重的继发病症。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汶 《中医研究》2007,20(4):56-5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易复发,常常需要终生治疗。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常使患者感觉痛苦,生活质量下降。笔者将2004—2006年经治的西药难以控制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采用中医治疗,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介世杰 《四川中医》2005,23(11):16-17
阐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包括理气滞、疏肝和胃,降胃逆、苦辛通降,化瘀滞、降气和络,养胃阴、甘凉濡润等法治疗及调护。  相似文献   

7.
阐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生理病理与病因病机,并结合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从肝胆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强调肝、胆因素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辉  顾庆华 《吉林中医药》2013,33(2):122-123
顾庆华教授认为,咽为胆之使,食管的通利功能受到胆的调控,胆病则失其调控之职,食管的通利功能下降,而胆与胃近邻,体类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辨治分为三因:胃病及胆,当以治胃为先,兼顾通利胆腑;胆病及胃,当以治胆为要,兼顾和降胃腑;胆寒者,治以温胆和胃,胆热者,治以利胆和胃.总之,临证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从胆胃着手,以利胆和胃为原则,终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陈金亮  黄涛 《陕西中医》2011,32(11):1515-1517
根据中医辨证,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五型。1.脾胃湿热,胃络瘀滞。治以清泻胃热,化瘀通络;2.脾胃虚寒,胃腑络瘀。治以温中散寒,益气活络;3.痰瘀扰胸,湿困络郁。治以化痰宽胸,醒脾畅络;4.肝胆郁热,胆邪犯胃。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5.胃火阴虚,虚热内燔。治以养阴清热,凉润通降。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11):1512-1514
目的:介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朱世楷主任医师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多年跟随朱世楷老师临床实践学习,在了解中西医优缺点基础上,注重辨寒热、辨脏腑,辨证辨机论治,兼顾制酸护膜,留心酸碱反流,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系统论治。结论:衷中参西,根据朱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学术思想指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辨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天龙 《江苏中医》2001,22(8):17-18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根据中医学的观点,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肾、而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理表现为胃失和降,浊热上冲,郁阻胸膈、膻中、廉泉。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痰气郁结、脾虚寒等4种证候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药疗法主要包括: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配合针灸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在辨证分型、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研究、科研设计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将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以期在中医治疗GERD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o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症状与中医学"胸痛"、"噎膈"、"胃痛"、"吐酸"、"呕胆"、"反胃"、"嘈杂"等相当.可表现为多种食管刺激症状及食管外证候群,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现代医学多用抗酸药及胃动力药,重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目前,采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诊疗效果已被多数患者认可,现代医家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并初步形成了针对当前发病机理的诊疗体系,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诊治该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中医相关文献的记载,总结相关临床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对GERD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实验设计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中医药在缓解GERD临床症状、减少副作用、减轻复发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GERD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出现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咽部如有物堵或梗塞感,甚至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的疾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本病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近年来,各位临床医家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显示出了中医药的优势,现将近年来本病的有关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初期多因情志不舒所致,情志不舒致气机郁滞,进而致痰郁、血郁,临床常以气郁为先导,因此理气解郁贯穿治疗的始终,辅以化痰、活血、清热等。笔者在以法立方的前提下,巧用药对,如桔梗配苏梗,枳壳配竹茹,谷芽配麦芽,山楂配六神曲,延胡索配川楝子、姜黄、炙甘草,浙贝母配海螵蛸,海螵蛸配白及,黄芩配仙鹤草、百合等。胃食管反流病病程较长,复发率高,病情反复易致情志不舒,情志不舒又加重气机郁滞,因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不仅要缓解症状,更要调摄情志,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系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及Barrett食管。西医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但存在治疗效果不佳、停药困难、容易复发等问题,因而中医药治疗GERD方面的优势逐渐被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胃与食管,病因与脏腑气机升降密切相关,临床主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肝肺不调,心肾不交等,且阳虚、土湿、水寒也是其重要发病因素。故在临床上以调节脏腑气机、和阴阳为主要原则,升脾降胃、升肝肃肺、交通心肾为主要方法,结合温阳化气,温通行气,进而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肾主气化、司开阖,是调节人体水液平衡的中心环节.立足于肾藏真阴、真阳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肝、脾胃的关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机为水寒木郁、上焦结热,命门火衰、虚火上灼,肾精亏虚、湿热内蕴,分别以乌梅汤清上温下、顺接阴阳,金匮肾气丸合交泰丸阴中求阳、引火归元,加味三才封髓丹健脾坚肾、益气养阴、芳化湿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