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和分析14家临床协作单位经验辨证的结果,探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采集的经验辨证结果,对其命名进行规范后,借助EpiData3.1软件,运用SPSS16.0进行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规范经验辨证后证候名称,共有39个证候类型,总频数924次.其中频率大于3%的证候有9个: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水饮内停证、痰浊证、心血瘀阻证、血瘀水停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证,合计频率76.84%;其中气虚血瘀证(174例,18.83%)、气阴两虚证(154例,16.67%)远多于其他证候类型.肾精亏虚证、血虚证、脾胃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心虚胆怯证、湿毒浸淫证、痰湿阻络证、肾阳虚证出现频次为1,故而为不常见证候.在规范后的证候命名基础上,提取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数为1 740次;病位类证候要素9个,出现总频数为1 397次.其中频次排在前6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血瘀、阴虚、水停、痰、阳虚,它们的合计频率95.46%;其中证候要素气虚(497例,28.56%)、血瘀(448例,25.75%)远多于其他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频次排在前4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心、肾、脾、肺,合计频率占89.26%;其中证候要素心(578例,41.37%)远多于其他病位类证候要素类型.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多中心横断面经验辨证结果,初步反映出冠心病慢性心衰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确定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越  丁元庆  王春霞  刘治香 《河北中医》2014,(10):1452-145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挖掘抑郁症的临床特点与病机,为“因人制宜”的抑郁症防治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通过采集各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的相关信息,挖掘基本证候要素,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不同年龄阶段证候要素的分布差异。结果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总评分及因子分分值无明显差异;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病位类证候要素为心;肝、肾是与年龄相关的抑郁症病位类证候要素;阳郁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性类证候要素。结论抑郁症的防治需要在“宣阳开郁”为基本治法基础上,充分注重不同年龄阶段的病机特点,形神共治。  相似文献   

3.
论“寒邪”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全国六大地区临床第一线专家大样本的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运用频数、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统计学方法,归纳出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寒、痰、气、瘀、虚等),其中"寒邪"这一证候要素贯穿冠心病病变的始终,说明"寒邪"在冠心病发病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证候要素”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1],其中病性是由病因、病机总结而得来[2]。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等文中提出了“证候”研究应首要继承的是“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理念[3-4],由此“证候要素”概念被提出,即“证候要素”是指组成“证”的主要元素,“证候要素”是支持辨证的基本单元,是辨证体系的核心。中医辨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临证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将自然环境、患者正气强弱、疾病特点等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5]。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文献挖掘方法确定痛风病的证候要素,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以规范其证候命名。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上检索与痛风中医证候相关文献。结果:通过文献挖掘,确定痛风病性要素为:风、寒、湿、火、内风、内寒、内湿、内火、气虚、气滞、血瘀、血瘀、阴虚、阳虚、毒、痰、津亏17个;而病位要素肾、脾、肝、胆4个。结论:证候要素的确立和应证组合是规范证候命名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规范专家经验辨证,提取证候要素,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专家经验辨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20个,常见证候是大肠湿热、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6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1个。出现较多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脾、大肠、肝、肾、胃,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湿、热、阳虚、气滞。活动期大肠湿热的分布较缓解期明显增多,而缓解期则多见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缓解期的病位多在脾、胃、肾,活动期病位多在大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活动期和缓解期两期的证候、证候要素在总体分布上存在差异,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相应的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哮喘证候开展调查研究,按照现有哮喘证候诊断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前三位的病性要素是痰、阳虚和寒;病位要素是肺、表和心。结论:哮喘发作期证候病位主要涉及肺、表、心;病性要素以痰、阳虚、寒为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及疾病分期的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公开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论文等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频率、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证素分布、证素组合规律,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不同分期证素分布的条件概率。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42篇,212条记录。提取证候要素25个,其中病位证素12个,以肺、心神(脑)、脾为主;病性证素13个,以湿、热(火)、毒、气虚为主。证素组合分布以单一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两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的组合形式为主;共得出寒、湿、肺,热(火)、气脱、心神(脑),气虚、肺、脾3组强关联组合。疾病初期病性证素以湿、寒、热(火)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卫分;进展期(中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湿、痰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危重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气脱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心神(脑);恢复期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主要在肺、脾。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以湿邪为主;病位在肺,可累及脾,重症可及心神(脑),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以“湿、毒、热、闭、虚”为主要证素特点。  相似文献   

9.
认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其核心内容是病理因素,结合病位从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等分析其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的证候性质。传统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区分证候类型;病机辨证则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病机,以病机要素确定证名。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病机证素"为核心,以脏腑为内涵,以证带病,病证结合。基本步骤包括:辨识"病机证素"、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确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方法搜集整理近25年有关肺癌中医证候的文献,统计分析其中涉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候和证候要素的数据。结果48篇文献中证候类型有22种,主要有气阴两虚证(13.3%)、气虚证(12.7%)、痰湿证(9.0%)、血瘀证(8.0%);证候要素有29种,其中病位要素14种,主要为肺脾(25.2%)、脾(24.8%)、肺(19.O%)、肾(16.3%);病性要素15种,主要有气虚(29.9%)、阴虚(16.7%)、痰湿(14.7%)、血瘀(13.7%)。从证候组合规律来看,单一因素(42.9%)、两证素组合(44.3%)居多。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气阴两虚为主,病位常涉及肺、脾、肾,常兼有痰湿和血瘀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喘病展开研究。首先对证候要素作初步筛选,筛选出病位证候要素17项,病性证候要素22项。继而提取规范共性证素,病位证素12项,分别为肺、肾、胃、脾、下焦、上焦、肝、心、大肠、小肠、膀胱和肌肤;病性证素16项,分别为气逆、气虚、阴虚、饮、痰、热、寒、阳虚、阳浮、动风、水停、湿、气闭、气滞、气不固和亡阳。然后由证素组合基本证型27项,再由基本证型或证素组合反映病案机理的复合证型。最后揭示出应用证素分析方法分析病案对于研究病案和指导临床辨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证候要素即证候的最小分类单元,包括病位要素(心、大肠等)和病性要素(气滞、血瘀等).通过四诊信息获得的证候,都是由证候要素组合而成的,因此,为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很有必要进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文献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2000年至2014年有关COPD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COPD发作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分别为:痰热蕴肺、痰湿壅肺、痰瘀阻肺、表寒肺热、水凌心肺、肺肾气虚、血瘀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以及风热犯肺;稳定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肺肾气虚、痰湿阻肺、肺气虚、气阴两虚、脾肺气虚、肺阴虚、脾气虚、血瘀证、肾阴虚、肾阳虚。对证候要素在发作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痰、火(热)、湿(浊)、寒、水饮。在稳定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肾、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阴虚、湿(浊)、痰、血瘀。结论 COPD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痰”或“饮”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证候演变、治疗与预后方面处于关键地位。“痰”与“饮”在来源、形成机理与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饮”病主要包括风饮、水(寒)饮、热饮等证候类型;“痰”病主要包括风、寒、(火)热、湿、燥痰等证候类型。“饮”与“痰”主要可以从来源、形成机理、脉象、舌象、痰涎、气色、兼证进行鉴别,其中脉象的滑与涩是二者鉴别的关键之处。“痰”“饮”分治可以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进行该病证候的规范化及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标准下纳入合格文献,规范证名、提取证候要素,利用Epidata 2.0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风寒湿痹、湿热痹阻、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寒湿痹阻、气血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病性以湿、热(火)、寒、阴虚、风为主。结论: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临床应用及学术交流,有必要引入“证候要素”的概念,为实现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33年来有关老年肺炎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老年肺炎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取1980-2012年6月有关老年肺炎的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利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58个,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痰热壅肺证、气阴两虚证、风热袭肺证、痰湿阻肺证、热闭心包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10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9个。排名前5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肺、肾、脾、心神、胃,排名前5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是火(热)、痰、气虚、阴虚、风。结论老年肺炎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  相似文献   

17.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查阅近20年来辨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资料,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470篇)录入到EpiData2.0数据库,转化为SPSS12.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百分比。结果:144个证候类型中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证候是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得到证候要素48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19个)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肾、肝、心,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29个)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阴虚、阳虚、火。结论:对更年期综合征文献的证候研究反映了该病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由于辨证者的思维和方法不一,造成临床分型十分繁杂,而用证候要素更能简洁、灵活地反映疾病本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中医证候理论中的数学逻辑关系发现,辨证过程中作为判定证候的3个基本要素的病因(a)、病位(b)、病性(c)和证候(z)之间存在着f(z)=a + b + c的数学逻辑关系,证候(z)与症状(zi)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是f(z)= z1+z2+z3+?+zi,证候的复杂性体现出的明显特征是症状构成数量的多少。辨证过程中症状与病因、病位和病性以及证候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式为z1+z2+z3+?+zi =a+b+c= f(z),但是证候的全集则表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的非线性关系。经计算,中医79个主要单一证候共有6.5×105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定范围内证候群的数量约有6.6×10100个左右,这个超级巨大的数据“古戈尔”可能是中医证候复杂性的根结所在。结果表明,“证素”研究所以运用的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算法以及双层频权剪叉算法,与证候理论内蕴的数学逻辑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证素”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伪命题特征,其建立起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是“虚构”的,根本不符合中医理论内在规律和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录入到EpiData数据库,转化为SPSS12.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百分比。结果: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是文献中出现频次前6位的证候;肾、脾、肝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镁要素。结论:证候要素更能简洁、灵活地反应痰病本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本文提取了能且仅能用寒直接解释其发生机理的症状临床特征,包括(周身、头、胸、腹、腰、阴器、汗、口鼻气、精)冷,(躯体)蜷缩,(少腹、阴器)拘急,(头冷痛、胸冷痛、腹冷痛、躯体蜷缩、少腹拘急)得温缓解,喜热饮,五更(泻),夜(尿频)。认为证候要素的确认依据是其具有其他证候要素不具有的症状临床特征;病机解释是建立证候要素与症状临床特征紧密关系的理论依据;温煦机体是阳气的特有功能;寒是病性要素而非证候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