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6265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患者的EB病毒抗体检测/汪伶伶…//中华医学杂志。-1996,76(4).-266 对400例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患儿于起病平均10日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酶方法,检测项目包括抗壳抗原IgG抗体和抗壳抗原IgM抗体。检测结果:川崎病组抗壳抗原IgG抗体阳性39例(97.5%),抗壳抗原IgM抗体阳性26例(65.0%)。4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抗壳抗原IgG抗体阳性40例(100%),抗壳抗原IgM抗体14例(35.0%)。两组结果比较,IgM抗体阳性率川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皮肤病与EB(Epstein Barr virus,EB)病毒感染相关性。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和收治入院患儿552例为病例组,病种包括荨麻疹、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虫咬皮炎、皮肌炎及丘疹性肢端皮炎等,儿童保健科体检119例患儿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代表EB病毒近期感染的指标衣壳抗原IgM抗体(VCA-IgM)和反映机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EB-DNA的水平,比较这两个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荨麻疹、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虫咬皮炎、皮肌炎及丘疹性肢端皮炎这几类皮肤病EB感染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多种皮肤病发病过程,在这些疾病治疗时需考虑EB病毒感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60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SP-70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的表达。结果:活动期患者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期组,稳定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中EB病毒感染阳性组HSP-7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EB病毒阴性组。结论:EB病毒可能通过HSP-70的异常表达参与SLE的发病机制和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60抗体水平及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了60例SLE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抗HSP70、HSP60抗体水平和采用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抗体水平.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抗HSP70和HSP6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稳定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的狼疮肾病患者抗HSP7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狼疮肾病组;SLE患者中EB病毒感染阳性组抗HSP70和HSP60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EB病毒感染阴性组.结论 抗HSP70和HSP60抗体可能在该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患者血清抗EB病毒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免疫法检测53例银屑病患者血清EB病毒抗壳抗原/IgG、IgM抗体,抗早期抗原-D/IgG抗体。抗核心抗原-1/IgG抗体。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抗ER病毒早期抗原-D/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银屑病患者体内EB病毒可能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60抗体水平及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一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了60例SLE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抗HSP70、HSP60抗体水平和采用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抗体水平。结果:SLE活动期患者抗HSP70和HSP6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稳定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的狼疮肾病患者抗HSP7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狼疮肾病组;SLE患者中EB病毒感染阳性组抗HSP70和HSP60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EB病毒感染阴性组。结论:抗HSP70和HSP60抗体可能在该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发病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来自东北地区DM/PM患者的49份外观正常皮肤、32份肌肉及56份外周血标本提取的DNA,以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采用ELISA法检测66例DM/PM患者及56名健康献血员血清中EB病毒ZEBRA/IgG.结果:DM/PM组6份外观正常皮肤、7份肌肉及8份外周血标本中检出EB病毒DNA,正常对照组仅1例外周血标本中检出EB病毒DNA,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PM组ZEBRA/IgG抗体的阳性率为42.86%.2例DM并发鼻咽癌患者肌肉和外周血标本EB病毒DNA及ZEBRA/IgG同时阳性,除以上2例外,DM患者肌肉组1例、外周血组1例、PM患者外周血组1例EBV DNA与ZEBRA/IgG同时检出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与皮肌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53例患者细小病毒B19抗体的阳性特征状况。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门诊就诊以及住院的2 053例细小病毒B19检测患者,年龄范围0岁~89岁。用化学发光法对血清标本进行细小病毒B19 IgG抗体、IgM抗体两项指标检测。用SPSS21.0软件分析患者中细小病毒B19抗体的阳性特征情况。结果在2 053例血清标本中,细小病毒B19 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96%和9.94%,其中,IgG抗体阳性率男性(27.49%)略低于女性(28.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gM抗体阳性率女性(7.83%)明显低于男性(12.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小病毒B19 IgG抗体阳性率1岁~≤3岁(11.16%)最低,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B19 IgG抗体阳性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61岁~89岁年龄组阳性率(71.43%)最高。细小病毒B19 IgM抗体阳性率6个月~≤12个月(29.17%)最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小病毒B19IgM抗体阳性率远远低于0岁~6岁出现的阳性率。细小病毒B19 IgM抗体阳性率冬季(18.94%)远高于其他三个季节;夏季阳性率最低为1.47%,四季之间B19 Ig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4种B19抗体组合模式,分别为IgG+IgM抗体全阴性模式(64.93%)、IgG抗体单阳性模式(25.18%)、IgM抗体单阳性模式(7.11%)、IgG+IgM抗体双阳性模式(2.73%)。结论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 053例患者细小病毒B19抗体的IgM阳性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组间IgG和IgM阳性率均存在差异,秋冬、春秋及春夏季的IgM阳性率也存在差异,应加强对细小病毒B19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9.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检测脑脊液中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 方法 神经梅毒组 2 1例 ,以无神经系统被累的各期梅毒组 2 8例、非梅毒组 2 8例为对照。对三组患者腰穿取脑脊液 ,采用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 ,进行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 结果 神经梅毒组脑脊液Tp IgM检测的阳性率为 71.4% ,两对照组则均为 0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u =5 .3 7,P <0 .0 1)。脑脊液Tp IgM试验、VDRL/RPR试验在神经梅毒组的阳性率分别为 71.4%、3 3 .3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90 ,P <0 .0 5 )。结论 脑脊液Tp IgM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脑脊液Tp IgM检测也可以呈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梅毒1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新生儿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例新生儿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首发症状为:窒息(3例)、气促发绀(2例)、四肢活动障碍(1例)、皮肤黄染(1例)、抽搐(1例);4例无症状;合并肝脾肿大6例,贫血2例,皮疹2例。12例患者血清TPHA检测均阳性,11例患儿脑脊液生化异常或TPHA阳性,脑脊液生化以蛋白异常为多见;5例患儿血清中监测到病毒IgM抗体,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结论:新生儿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容易受累,易合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归纳分析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FUMHD)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皮疹具有多形性,临床有斑丘疹、丘疹、水疱、坏死、溃疡;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炎改变。血清学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或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阳性。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和甲氨喋呤联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逐步消退。结论发热性坏死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对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例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儿幼年发病,均因面部、四肢等部位皮损反复发作而就诊,其中2例伴有发热、肝大及淋巴结肿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真皮浅层、皮下组织及毛囊附属器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有轻度异形,免疫组化示CD43、CD56、Ki-67阳性表达不一;3例患儿血液EBV抗体阳性,EBV-DNA复制活跃。通过糖皮质激素、抗病毒等药物等治疗后,有2例病情明显缓解,1例效果不佳。结论: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通过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部分有效,但仍有发展为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能,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婴儿HIV抗体阳性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婴儿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诊治经过及预后特点,以提高对婴儿艾滋病的认识。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5例婴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45天~11月。5例均有生长发育迟缓、长期不规则发热,间断性咳嗽,4例有大脑发育不全,3例肝脾肿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等。5例两次血清HIV抗体测定均阳性;3例CD4+T细胞的百分比下降,2例下降不明显。予对症治疗效果均较差。结论婴儿艾滋病确诊较困难,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早诊断、早治疗,延长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蛋白对抗角蛋白自身抗体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EB病毒 (EBV)蛋白对B细胞产生抗角蛋白自身抗体 (AKautoAb)的影响。方法 用紫外线 (UV)灭活和热处理经EBV刺激培养的人脐带血B细胞 ,因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AKautoAbIgG和IgM的水平。结果 UV灭活组IgG 18天以后各时间点有显著变化 (P <0 .0 5) ,IgM 2 6天与其它时间点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热处理组IgG和IgM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UV灭活EBV可诱导抗体的产生 ,而热处理EBV却不能 ,提示EBV蛋白成分可能是诱导抗体产生因素 ,这为深入研究影响AKautoAb产生的EBV功能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32159 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毕春霞(青岛市立医院检验科)…//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1).-45~46 采用PCR及PCR结合酶切的方法,分别检测18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外周血中人微小病毒B19(HPV B19)、人巨细胞病毒(HCMV)、Epstein-Borr病毒(EBV)和人类第6型疱疹病毒(HHV-6)的感染情况,并与40例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药物性皮炎患者感染人疱疹病毒(HHV)6、7型等病毒,分析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指导临床对超敏综合征型、重症型药物性皮炎作出早期预警及干预。方法随机非双肓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药物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体检中心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将药物性皮炎患者分为超敏综合征组、重症组与非重症组,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分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病毒检测结果。结果 3组病例在发热、肝功能异常、发病潜伏期等方面表现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超敏综合征组、重症组患者HHV-6、HHV-7、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与正常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综合征组、重症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发热、肝功能损害等症状,并且存在病毒感染,因而人疱疹病毒感染可作为药物性皮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对患者病毒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1例"面、躯干、四肢反复起丘疱疹伴发热6月"的8岁患儿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本病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以求做出明确诊断.方法: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EB病毒原位杂交等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层皮肤附件及小血管周围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真皮淋巴细胞LCA( + ),CD3( + ),CD45RO( + ),CD56( + ),TIA-1( + ),Ki67 (30%+).皮肤组织及外周血中检测到EB病毒基因.结论:种痘样水疱病淋巴瘤组织病理学特征通常是有小到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浸润,没有明显的异型性和多形性.进一步检查包括免疫组化和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用CD20、CD5RO.CD68.CD30、CD56、TIA—1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13例SPTCL占同期观察的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36.1%,其中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4.8岁;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结节或肿块,常伴发热和肝脾肿大。组织学特点为肿瘤花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瘤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多核巨细胞、豆袋细胞、小片坏死。免疫表型:TIA—1抗体表达12例,13例CD5RO均为阳性,CD20、CD30、CD56均为阴性;EB病毒EBER1/2原位杂交阳性率38.5%。13例中随访10例,死亡5例,其中4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中EBER阳性3例。结论:SPTCL在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中并不少见.儿童SPICL可能与EB病毒潜伏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与EB病毒相关的SPTCL具有更大的侵袭性,常伴有HPS.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6例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并研究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临床病理分析、皮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血清学分析、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外周血EB病毒DNA测定.结果 6例患者皮损均为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痘疮样瘢痕,其中4例还伴有程度不同的颜面、手足水肿.所有患儿均有长期间断发热等症状.皮损病理可见表皮多房性水疱,真皮全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形态异形,可见病理分裂象.4例皮损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量CD56阳性细胞,散在的CD3和CD45RO阳性细胞,T细胞内抗原-1和粒酶B染色阳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2例组化染色CD3和CD45RO阳性,CD56阴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6例皮损均可见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肿瘤细胞,血清学检查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滴度升高,其中2例滴度为1:5120,2例为1:2560,2例为1:1280;2例患者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高于正常.6例患儿均证实患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结论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颜面手足肿胀、水疱、痘疮样瘢痕,病理表现主要为真皮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中心坏死,免疫表型以NK/T型多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与该型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探讨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病人玻璃体切除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病人玻璃体切除手术围术期的护理十分关键,不仅需要对患者采用眼部护理,还需要对患者采用全身护理,包括心理层面、健康教育层面等,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