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敷温经药酒和电磁波理疗配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气滞血瘀型腰痛病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外敷温经药酒和电磁波理疗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周。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显效率分别为97.0%和86.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别为(3.22±0.42)分和(4.45±0.89)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5.59±0.81)分和(5.61±0.81)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腓浅神经、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的腓浅神经、腓总神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敷温经药酒和电磁波理疗配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能提高治疗疗效,缓解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腓神经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电磁波理疗配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腰痛病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电磁波理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电磁波理疗配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对缓解疼痛作用显著,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50例气滞血瘀型腰痛病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应用扶他林片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疼痛,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雅芬  沈丽萍  耿海玉 《新中医》2020,52(11):185-187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配合穴位艾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应用当归红藤汤内服外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艾灸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局部体征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21%,对照组为71.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87%,对照组为69.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配合穴位艾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体征及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血穴位注射配合益母二笑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就诊的符合纳入观察标准的10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自体血穴位注射配合益母二笑止痛汤内服,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片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穴位注射配合益母二笑止痛汤内服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化痰祛瘀法治疗痰瘀阻络型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痰瘀阻络型神经性耳鸣患者共62例,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穴位注射配合化痰祛瘀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时间4周。结果:短期疗效分析,两组电测听值总分明显下降(P0.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中长期转归3个月及干预后半年,两组电测听值分数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短期疗效分析,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长期转归治疗后3个月及干预后半年,化痰祛瘀法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Ridit分析,两组间耳鸣严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化痰祛瘀法组和对照组短期干预痰瘀阻络型神经性耳鸣均有效,穴位注射配合化痰祛瘀法组对中长期转归优势明显,对临床症状及电测听结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耳鸣症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外敷在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外敷的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72 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组(44 例)和西药对照组(28 例).结果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明显优于西药组的78.57%(22/28),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封包外敷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5例采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封包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6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8.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7.6%,对照组为3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封包外敷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7,(1):105-106
目的:探讨手法推拿结合身痛祛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自愿的条件下,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手法推拿结合身痛祛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ODI积分和ROM积分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ODI积分和ROM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痊愈病例随访中,观察组临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法结合身痛祛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障碍,促进患者的康复痊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外敷辅助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内服治疗乳腺增生(气滞血瘀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封包外敷辅助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内服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乳房肿块、乳房疼痛、舌象、失眠多梦、善郁易怒、胸闷肋胀、月经失调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高于对照组的75.47%(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应用中药封包外敷辅助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内服治疗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2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例T2DP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6例,对照组17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洗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Toronto临床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14/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2%(7/17)(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T2DPN,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推拿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ODI评分、ROM评分、JOA评分、VAS评分以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66%,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ODI评分及RO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ODI评分及ROM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复发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推拿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穴位外敷治疗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用中药封包穴位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腹胀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开始排气时间、开始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穴位外敷治疗肛肠手术后腹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痹痛膏外敷配合电磁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LDH气滞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电磁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腰痹痛膏外敷配合电磁波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组腰腿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痹痛膏外敷配合电磁波治疗能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疼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旋转斜扳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旋转斜扳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颈椎牵引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斜扳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使用中药热奄包、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牵引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针灸+穴位注射+牵引)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中药热奄包)。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疼痛与腰、腿活动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直腿抬高评分、腰部活动度评分差异不明显(P 0.05),治疗后均降低(P 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使用中药热奄包、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牵引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腿活动情况、提升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雷火灸治疗寒湿阻络型腰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仅采用普通温针灸理疗方法,针灸组采用温针灸配合雷火灸治疗方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及JOA评分情况。结果:针灸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针灸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寒湿阻络型腰痛症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温针灸配合雷火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值得在寒湿阻络型腰痛症未来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宣传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孙江顺 《新中医》2014,46(9):146-148
目的:观察微波配合中药穴位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波配合中药穴位外敷治疗,观察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中医证候积分。结果:2组治疗后CRP值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6%,显效率64.4%;对照组总有效率82.2%,显效率40.0%,2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在症状、舌脉等5项积分上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除脉象积分外,其余4项积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波配合中药穴位外敷能降低CRP的表达,改善症状,从而有效治疗X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配合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CPC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妇可靖胶囊,治疗组在其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积分、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以及附件包块变化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口服配合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