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宗礼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外感风热、湿热蕴结、瘀血内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分肾阴亏虚、脾肾两虚、外感风热、湿热蕴结、气阴两虚、气滞血瘀6型。治疗上主张治病求本,补益脾肾;维护气阴,忌用温燥;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注重湿热之邪致病;时时顾护胃气;注重饮食与调护。  相似文献   

2.
《河北中医》2021,43(7)
目的 湿热之邪是当代中医皮肤科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湿热之邪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多表现为气分湿热和血分湿热;三焦辨证是将湿热侵入人体从上到下的具体部位来划分,可有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应用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辨治皮肤科湿热证,其中舌象改变在临证辨证中尤为关键,明辨清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 温热入营动血之证,多为医者所重视,而湿热伤及营血之证,每为医者所忽略。本文试列举薛生白《湿热条辨》有关营血证的论述,进行归类分析,仅供参考。一、湿热营血证的病因病机(一) 湿热郁滞是其病理根结;薛氏认为:“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11条)“阳阴太阴湿热郁,部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1条)。可见湿热郁滞日久是湿热化火化燥之主因,一旦化火则“上下充斥,内外煎熬”,(11条)伤津耗阴,伤劫营血,引起痉厥、昏谵、伤血动血之变。湿热之传变不仅有三焦之传,亦有由表及里、由气伤血之气血之传。再者湿热未化火之前,湿热内郁,使气滞络阻,血脉不畅而为痉(4条)。或湿热日久不解,深入厥阴心包,气钝血滞,瘀塞心包;或浊邪  相似文献   

4.
李新民教授应用甘露消毒丹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消毒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为叶天士所创之方.本方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或初感温热邪气即之中气分,湿热上蒸,则发热、汗出;湿热中阻,则胸闷、腹胀;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热毒内壅,则见颐肿咽痛;热灼津伤,则口渴、苔黄;热盛血涌,则舌红,脉数有力.  相似文献   

5.
从调畅气机和湿热病的关系、治上焦湿热,重在宣畅肺气、治中焦湿热,重在恢复脾胃升降之气机、治下焦湿热,重在宣化膀胱之气4个方面对调畅气机在湿热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导师刘英锋教授临证善从湿热辨治杂病,认为其湿热不仅要有轻重之别、上下之异,更要有在气在血之分。因而选方用药各有侧重,如湿重热轻,温燥为宜;热重湿轻,苦寒则妙;病位偏上,贵取芳香;病位偏下,渗利堪当;病初多在气分,汤剂易效;病久易入血分,丸散易达。  相似文献   

7.
医方集锦     
正先生之病,素禀湿热,又挟阴虚之症也。湿者何地之气也,热者何天之气也?天地郁蒸,湿热生焉;天地交泰,蕴生也。生生不息之机妙合于其间,禀而受者。湿热元气混合一家,出自先天,牢不可破,较之外感内伤之湿热属在后天者一扫而净,岂可同日而语哉!设使薄滋味,远房帏,不过生疮动血,幼年所患等症而已。惟事膏粱,更多嗜欲,外增湿热,内耗阴精,则脏腑荣卫常有春夏之情,而无秋冬之气,无怪乎其亥年之气风火相煽,耳苦于鸣,岂非阳气万物盛上而跃之一验乎?当斯时也,静以养之,则脐冷齿痛以下见症之外,犹可相安于无事,何乃火之添油喜功  相似文献   

8.
2湿热辨证 刘焯等、张忠均认为手足口病是因为患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行病毒所致。病因为时行病毒,病位在心脾二经,将本病分为湿热型、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3型。马元生等通过对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是由于夏秋季节气候炎热,阴雨连绵湿热之气偏盛,再加上儿童时期饮食不节,脾胃未充,内湿由之而生,内外之邪相搏,湿热之气发于皮肤所致,属湿温范畴。  相似文献   

9.
谢焕荣 《陕西中医》1994,15(7):313-314
<正> 谢立业老中医业医数十年,辨治肝胆病善用经方,注重枢机,兼顾整体,屡起沉疴,经多年临床总结,以理气、祛邪、扶正三法错综运用,相辅相成,临床颇能得心应手,兹整理治验如次。 1 湿热胆胀阴竭,益气滋阴收功 湿热阴竭之胆胀往往见于年高之人,由于体虚正衰,复加湿热壅盛,所罹胆胀,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攻之则正气不支,补之则湿热愈炽。谢老认为存得一分气阴,便有一分生机,非滋阴不足以救欲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62例2型糖尿病首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困脾,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其次为阴阳两虚型,然后是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困脾型;病程5年以上兼有血瘀证表现者高于5年以下:湿热困脾证TC,TG和LDL-C增高,HDL-C降低,气阴两虚证TC,TG和LDL-C与之相比较正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者以气阴两虚证最多;并发症也以气阴两虚证为最多。结论 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医证型逐渐由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且多兼有血瘀。  相似文献   

11.
<正>肠胃病湿热挟阴亏证多见,故常用蚕矢汤、连朴饮、一贯煎、宣痹汤、益胃汤等加减治疗,效果较好。《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谓:"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意为人之精气摄食水谷之气,人之形体摄食水谷之味;阴精可以化生元气,元气把食物中的营养变为精气  相似文献   

12.
甘露消毒丹儿科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消毒丹出自清·王孟英<温热经纬>,为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而设,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之功效.笔者多年来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辨证属湿热者,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介绍姜良铎教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提出"气不摄津"是其关键病机,气不摄津则肺中阴液化为痰湿,呈痰湿内阻、气阴外脱之危局。病位在肺,治疗关键即顾护胸中大气,强调早予补气之品;湿邪化燥毒邪上受,不可按中焦湿热病施治;慎用下法,血分药不可用之过早;顾护心肺之阳,慎用辛温重剂;若不出现内闭外脱之危候,湿热可分消走泄以缓图。  相似文献   

14.
魏微 《家庭中医药》2021,28(5):59-60
夏天,酷热难耐,人们总想尽办法防暑降温.可是普通人很少能想到要除湿,只有那些稍懂些养生知识的人才会注意到,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除湿,方可避免湿热缠身. 夏季虽热,却是湿气较重的时候.湿邪是一种很伤人的外邪,非常容易诱发或加重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其中,湿热体质常因感受外界湿热病邪而形成,即六淫中的暑、湿二气合为病.“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这句话就足以说明暑热互结致病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5.
贝鸽  徐陆周 《河南中医》2019,39(10):1507-1510
徐陆周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病因病机:早期以湿热为主,脾虚为辅;中期本以脾虚为主,尤其是脾气虚,标以湿热;后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夹杂湿热、血瘀、阳虚等。该病的发生发展是湿热之邪耗伤脾胃气阴的一个过程。治疗早期强调清化湿热,并贯穿辨治始终;中期以健脾调气为主,兼清化湿热;后期注重益气养阴,不忘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温阳化湿等,谨防癌变。另外,徐陆周在运用加味芩蒲饮三期序贯辨治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强调调护饮食和调畅情志,临证时注重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认清疾病本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重视生活调摄,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态度,努力做到适应自然,避其邪气;调摄精神,内养真气;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劳逸结合,不可过劳;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相似文献   

16.
《岭南卫生方》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香港地处岭南地区,长年气候温暖潮湿,夏季炎热多雨,易生湿热之邪;加之当地饮食习惯多肉少菜,肥甘厚腻又易阻碍脾胃运化,继而湿热内生;内外湿热邪气熏蒸,肌肤受侵,易生疮疡等皮肤疾病。李泽恩教授根据岭南气候特点,汲取同道之经验,加以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创造了不少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用方,二香散是李教授用以治疗湿热证皮肤病的常用方,本文从组方原理、加减用药经验及相关效案三方面析述。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19年运气特点,发现初之气、二之气春行冬令,注意疏利少阳、温阳不忘宣表畅里,三之气风气偏胜则平肝疏风,四之气湿热交争注意清热利湿健脾,五之气燥湿交替则或温阳或利湿,终之气冬行春令应注意预防温病。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应"以辛调上,以咸调下"。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气化则湿化"理论对肾脏病湿热证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学忠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63-463
祖国医学的肾脏病发病观 ,将湿热作为一种重要的发病机制。如《症因脉治》很早就提出 :“湿热身肿之因 ,或湿热行令 ,袭人肌表 ,或先伤于湿 ,湿气久留 ,则湿热肿着矣。”现今医家更认为湿热、瘀血是肾脏病之主要标证 ,且有的医家认为湿热贯穿于肾炎病程的始终。虽为湿热 ,然湿与热相较 ,湿为阴类 ,其性重浊粘腻 ,热与湿为依附 ,湿不去则热不清 ;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 ,以使湿热分离 ,是治疗肾脏病湿热证的关键。吴鞠通“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化也”。寥寥数语 ,实为治湿之要诀。也对肾脏病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  相似文献   

19.
6 清宣温化法 刘老认为:湿热之气触自口鼻,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尿不爽;亦三焦同病,湿则太阴,热则阳明,湿热郁蒸,常致清窍不灵,发热不退,此湿遏热伏,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宣温化,化其浊,逐其秽.  相似文献   

20.
IgA肾病辨治法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gA肾病属祖国医学“尿血、尿浊、水肿、腰痛、头昏”等范畴。本病主要因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循经扰肾 ;或脾肾气弱 ,气不摄血 ;或肝肾阴虚 ,虚热灼络 ,血溢脉外 ;或水湿、痰瘀内阻 ,肾微积 ,血不归经所致。气阴两虚为本 ,风热、湿热为标 ,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笔者临床根据病证标本缓急予以辨证施治 ,收效良好。现将辨治体会介绍如下。1 辨标本缓急IgA肾病常见急性发作活动期和慢性迁延进展期交替进行的表现。急性发作期多因外感风热或湿热之邪。风性轻扬 ,肺先受之 ,故而出现发热、咽痛、咳嗽 ;肾络系于咽喉 ,风热循经下扰 ,肾络受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