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柴油机的排放升级及降低燃油耗的需求对柴油机往复运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活塞环作为柴油机最重要的往复运动件之一,对降低排放和减少燃油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应用低弹力活塞环组时,需要满足窜气量和机油耗指标,并在可靠性耐久试验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借助动力学分析软件,以某3.0 L国六b柴油机活塞环为例,提出活塞环组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后的活塞环组通过了柴油机试验的验证,可满足柴油机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船用高压共轨柴油机TBD234V6上进行了中低负荷工况下EGR率对柴油机燃烧排放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应用AVL-FIRE软件建模,对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进行CFD仿真分析。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低负荷工况下采用EGR能够有效降低NO_x的排放。EGR率较小时,对柴油机的性能影响较小;当EGR率较大时,柴油机的工作性能恶化,soot排放迅速增多。特定工况下的CFD模拟结果显示:随着EGR率的增加,燃烧过程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降低,放热速率减小,燃烧过程变得平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增压直喷柴油机供油提前角对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在柴油机采用废气再循环(EGR)技术降低NOX排放的同时,不同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排放及油耗的影响情况。依据柴油机EGR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和功能,确定了柴油机的最佳供油提前角,并通过负荷特性试验对比分析,证实了在保证此最佳供油提前角的情况下,EGR综合降低排放效果可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两种米勒循环对机车柴油机性能的计算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某机车柴油机仿真计算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对采用两种米勒循环时该柴油机在1 000r/min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功率、油耗和排放影响建立了仿真方案,在全负荷条件下进行了两种米勒循环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式米勒循环都能显著降低NO_x排放;综合分析柴油机各性能结果,选取变凸轮型线米勒循环、米勒度为30°曲轴转角为提高该机车柴油机性能的优化方案。该方法对机车柴油机应用米勒循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车用柴油机的NQ排放,分析了不同工况下EGR率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了解:采用EGR可以有效地降低NQ排放,大负荷比小负荷效果显著。并对控制最佳EGR率的电控脉谱系统提出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富氧燃烧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油机因其废气中的碳烟排放高而被排除在清洁发动机之外。减少碳烟排放的一种方法是增加缸内空气的氧含量,使燃烧更彻底充分进行。本文介绍了在S195柴油机上进行富氧燃烧试验。对其排放特性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过试验研究,找到在富氧条件下同时降低碳烟和NOx排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CZ480Q型直喷式柴油机燃烧过程和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燃烧室形状、喷油系统参数、后处理措施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和有害排放物的影响,探讨小缸径直喷式柴油机满足欧Ⅱ排放法规的技术对策;最终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措施改善了柴油机的燃烧过程,降低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排放指标均低于欧Ⅱ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具有进气节流装置的6100涡轮增压柴油机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进气节流EGR系统对柴油机的EGR率、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装进气节流阀,可以有效地增加柴油机各工况下的最大EGR率,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NOx排放,但由于进气节流降低了柴油机的充气效率以及EGR的作用,因此会对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微粒排放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速大功率柴油机应用米勒循环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某型中速大功率柴油机应用米勒循环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并通过分析确定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米勒循环使该型中速大功率柴油机NOx排放降低10.5%;配合几何压缩比的增大和气门重叠角的缩小,能有效改善米勒循环下发动机的经济性。该研究为中速大功率柴油机应用米勒循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部EGR在增压柴油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A6DF3—24柴油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3种能够实现内部EGR的结构设计方案,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上述结构的仿真模型,模拟研究了3种结构能够达到的EGR率、NOx排放和油耗率特性。根据模拟计算结果从上述方案中优选出在排气凸轮上增加一个小凸轮,使排气门二次开启的最优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发动机试验研究了内部EGR对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内部EGR可有效降低柴油机的NOx排放量,但对排气烟度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以某一国Ⅲ柴油机为样机,增加结构优化后的废气再循环(EGR)系统,在未装备后处理装置前提下进行欧洲稳态测试循环(ESC)和欧洲瞬态测试循环(ETC)测试;然后在实验台架上对加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和微粒氧化催化转化器(POC)后处理装置前后的柴油机进行ESC测试。实验结果表明,EGR系统和DOC+POC后处理同时使用才能有效降低NOx和颗粒物(PM)的排放,达到柴油机国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均匀设计法设计柴油机台架实验方案,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系统对颗粒物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柴油机颗粒物中多环芳香烃成分主要有芘、荧蒽、菲、苯并(e)芘、苯并(a)蒽、苯并(b+k)荧蒽、蒽、苯并(a)芘、屈等。利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多环芳香烃排放特性,其变化趋势与柴油机HC排放规律存在差异,并且芘、荧蒽、菲、苯并(e)芘、苯并(a)蒽、苯并(b+k)荧蒽、蒽、苯并(a)芘、屈等化合物排放量最大峰值分别为37.96mg·m-3,19.35mg·m-3,15.51mg·m-3,2.98mg·m-3,1.88mg·m-3,1.67mg·m-3,1.09mg·m-3,0.97mg·m-3,0.59mg·m-3。构建柴油机颗粒物中多环芳香烃排放源系数P,并计算出P值的范围为0.5~2,为判别城市空气中多环芳香烃是否来源于柴油机颗粒物中多环芳香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增压直喷柴油机开展全面净化的研究,设计了一套废气再循环(EGR)结合机外废气净化(EGC)系统,该系统能在柴油机较宽转速和负荷范围内有效净化废气排放。根据试验结果得出EGR结合EGC技术在降低柴油机的废气排放方面具有很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高职院校党建的一条主线,教师专业成长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强大动力。文章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分析高职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挑战,总结和探索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匹配皮卡车型开发的CA4DC2-10E3V柴油机,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喷油器、油嘴凸出高度、静态供油提前角和EGR的标定优化匹配。皮卡在底盘测功机上,通过匹配氧化型催化转化器和提前角的标定,排放通过了国Ⅲ限值;且整车排放循环油耗为8.4(L·(100km)-1)。  相似文献   

16.
在CA4DF3R-13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欧Ⅲ石化柴油、煤制-石化混合柴油和煤制柴油(CTL)的排放性能,以及添加不同剂量的润滑改进剂和十六烷值改进剂对煤制-石化柴油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TL比油耗比石化柴油略高,排放基本相同,添加十六烷值改进剂可以改变比油耗,添加润滑改进剂可以改变排放。  相似文献   

17.
尽管有关柴油机新型燃烧方式,比如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HCCI),PCCI(Premix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PCCI),LTC(Low Temperature Combustion,LTC)等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新型燃烧方式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还存在较多的技术难题.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燃烧方式还将会是柴油机的主要燃烧方式.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在改善燃油经济性的同时需要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所以对影响油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参数进行优化和匹配是满足未来排放法规的关键.本文叙述了燃烧室形状、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以及喷油策略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重点总结了近年来提高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新思路,可以为柴油机的优化设计和燃烧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霞  王东芳 《内燃机》2012,(2):25-28,31
节能、环保、减排是当前汽车行业的三大主题,人们对于发动机油耗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小排量柴油机因其低排放、低能耗的优点,得到国家的政策鼓励及扶持。笔者结合柴油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高压共轨与涡轮增压相结合技术路线(CRDI)的技术特点以及高压共轨技术的应用情况,重点论述了江淮柴油高压共轨(CRDI)发动机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废气再循环(EGR)技术是船用中速柴油机应对IMO Tier III排放法规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船用中速单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牺牲某缸的EGR系统中被牺牲气缸的工作过程、性能及排放特性的试验及仿真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船用中速柴油机克服进排气压力逆差关键技术的方案选择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分析国外主要重型柴油机厂商和排放研究与立法机构欧Ⅳ以后阶段排放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国Ⅲ重型柴油机技术现状和研发能力分析,总结出影响我国重型柴油机国Ⅳ及以后阶段技术路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我国燃油减硫政策、尿素添加站的建设、用户习惯培养、尿素标准的制定和SCR装置防止尿素结冰的问题等。综合分析上述影响因素,认为我国重型柴油机污染控制选择SCR技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