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旭  关大刚  邹华伟 《山东医药》2012,52(16):64-65
目的明确S-1单药对大于70岁的老年不可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的患者需根据WHO(198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有可测量或可评估的病灶。口服S-1,2次/d,每次剂量为40 mg/m2,每疗程包括4周持续给药治疗,随后2周休息,继而重复下一疗程。结果 78例患者的总治疗缓解率为20.51%,临床获益率为71.79%。3级或3级以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4%,贫血发生率为29%。其他非血液学毒性反应中,3级或3级以上恶心的发生率为14%,疲劳为23%,厌食为29%。结论 S-1单药治疗对老年不可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被2006年NCCN NSCLC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自恩度正式上市以来,我科应用恩度联合化疗治疗多种恶性肿瘤4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高峰  黄祥忠  沈炜  任冬青  韩进 《山东医药》2011,51(13):35-36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介入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组织学或临床诊断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恩度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组和单纯TACE组各20例,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血液AFP水平、肝外转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血液AFP水平、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肝外转移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恩度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性肝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但可有效地减少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VP方案(长春地辛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51例,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V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近期疗效、毒副作用、疾病无进展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10月。结果本组51例患者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5例(29.41%),疾病稳定(SD)22例(43.14%),疾病进展(PD)14例(27.45%),临床有效率(RR)为29.41%,临床获益率(CBR)为72.55%。不同性别、功能状态评分(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患者RR、CB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率为100%,中位PFS为6.9个月〔95%CI(5.4,7.8)〕,中位OS为11.3个月〔95%CI(10.2,12.7)〕;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0.7%、22.4%、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病理类型患者中位PFS及不同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患者中位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评分0-1分、临床分期ⅢA期、近期疗效CR+PR患者中位PFS长于PS评分2分、临床分期Ⅲ-Ⅳ期、近期疗效SD或PD患者,PS评分0-1分、近期疗效CR+PR患者中位OS长于PS评分2分、近期疗效SD或PD患者(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近期疗效对PFS、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耐受良好,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V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有利于延长患者PFS和OS,且不受性别、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近期疗效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基因XPD遗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晚期CRC患者96例进行含奥沙利铂的联合化疗,以影像学方法判定其疗效.在治疗前抽血检测XPD Asp312Asn和XPD Lys751Gln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敏感性.结果 患者化疗后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59例,进展(PD)17例,有效率(RR)为20.8%.多因素分析表明,携带Gln/Gln基因型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是至少携带一个Lys等位基因(Lys/Lys和Lys/Gln基因型)个体的7.8倍(OR=7.813,95%CI=1.834~33.277,P<0.05),但未观察到XPD Asp312Asn多态与化疗敏感性相关,未发现XPD基因多态在影响铂类药敏感性中存在联合作用.结论 XPD基因遗传多态与晚期CRC对铂类化疗的敏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成辉 《山东医药》2012,52(2):68-69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将78例高龄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采用NP方案化疗。异长春花碱(NVB)25 mg/m2静滴,第1、8天;顺铂30 mg/m2静滴,第2~4天。每月1个疗程,化疗4个疗程。观察组化疗当日再予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15 mg,溶于生理盐水500 mL中匀速静滴3~12 h;1次/d,连用14 d,每月重复。结果化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CR 0例,PR 15例,SD 18例,PD 6例,有效率为38.5%,临床受益率为84.6%;对照组分别为0、11、13、15、8例及28.2%、61.5%;两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比较,P均<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1例(53.8%),其中贫血5例、恶心4例、呕吐5例,白细胞降低4例、中性粒细胞降低3例;对照组出现23例(58.9%),其中贫血4例、恶心5例、呕吐6例,白细胞降低3例、中性粒细胞降低5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高龄晚期NSCLC,可提高患者的临床受益率,而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FOLFOX和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琦 《山东医药》2007,47(27):86-87
5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FOLFOX组和FOLFIRI组。FOLFOX方案包括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包括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14d为1个周期。分别于化疗第1天及第14天采血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完成4周期化疗者评价近期疗效和卡氏评分。结果FOLFOX组和FOLFIRI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40.4%、41.7%,无统计学差异(P〉0.05);FOLFIRI方案成本及不良反应较高。提示FOLFOX方案更适合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8.
肺癌占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占75%~80%.患者就诊时多属晚期,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为新型人血管内皮抑素,可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临床研究表明,化疗药物联合恩度治疗晚期NSCLC,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存素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结直肠癌及20例正常肠黏膜中HIF-1α、VEGF、生存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HIF-1α、VEGF、生存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6.52%、66.67%、46.38%,而在正常肠黏膜则表达不明显或不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VEGF及生存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HIF-1α蛋白的表达与VEGF及生存素蛋白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VEGF与生存素的表达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HIF-1α通过上调VEGF及生存素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VEGF与生存素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内皮抑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其对KM3细胞培养上清诱导的HUVEC迁移效果的影响。方法 WST-1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分别对HUVEC和KM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FITC法检测有效浓度的内皮抑素对HUVEC和KM3细胞株的凋亡作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检测内皮抑素对KM3细胞株培养上清诱导的HUVEC迁移的影响。结果 50~500 ng/mL内皮抑素对HUVEC具有抑制增殖作用,而对KM3细胞未见明显作用。100、200 ng/mL的内皮抑素对HUVEC具有诱导凋亡作用;而对KM3细胞未见明显作用。与不加药组相比,内皮抑素能抑制KM3细胞培养上清促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P<0.01)。结论内皮抑素能抑制HUVEC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并能抑制骨髓瘤细胞的促内皮细胞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单一的手术、放疗、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疗效均欠佳,近年来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越来越受重视。目的:探讨术前FOLFOX、XELOX化疗方案联合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2月~2013年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给予FOLFOX或XELOX化疗方案联合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对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研究,FOLFOX组29例,XELOX组25例。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23例,疾病稳定(SD)15例,疾病进展(PD)9例,总有效率(RR)为55.6%(30/54),FOLFOX、XELOX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ELOX组患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FOLFOX组(P0.05),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FOLFOX组(P0.05)。45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肿瘤,9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术,未切除肿瘤,FOLFOX、XELOX组间手术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LFOX、XELOX组术后病理分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前FOLFOX、XELOX方案联合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相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赵德清  邓甬川 《胃肠病学》2005,10(6):359-362
背景:结直肠癌预后不佳,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癌胚抗原(CEA)、CEA mRNA以及肿瘤回流静脉血CEAmRNA,探讨血CEA mRNA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7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清CEA,同时以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外周血(71例)和肠系膜上静脉血(35例)CEA mRNA.分析血CEA和CEA 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为69.0%,显著低于肠系膜上静脉血的82.9%(P<0.05),外周血CEA阳性率(45.1%)显著低于CEA mRNA阳性率(P<0.01).Dukes C期和D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CEA和CEA 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A期和B期患者(P<0.05).Dukes D期肝转移患者肠系膜上静脉血CEA mRNA阳性率为85.7%(6/7).结论:检测外周血CEA mRNA有助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肿瘤回流静脉血CEA mRNA的检测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采用GP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GP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6.2%,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尿多酸肽足从健康人尿中分离提取、纯化的一组细胞分化诱导剂。临床前试验表明。尿多酸肽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生长、诱导分化凋亡的作用。本研究拟比较尿多酸肽联合长春瑞滨、顺铂(NP)化疗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生存期及毒性。方法42例晚期NSCLC病例被随机分人尿多酸肽联合NP化疗组与NP化疗组。NP方案:NVB25mg/m^2,静脉滴注第1、第8天,DDP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天为1周期,化疗2周期。尿多酸肽联合NP化疗:尿多酸肽注射液300ml锁骨下静脉置管给药。每天一次,于化疗前7天开始用药,再与NP方案联合治疗2周期,化疗药使用当日停用尿多酸肽。结果尿多酸肽联合NP化疗组有效率为44.4%,NP化疗组有效率为20%。二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多酸肽联合NP化疗组中位生存期9个月,单纯NP方案化疗组为6个月(P=0.0287)。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二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尿多酸肽联合NP化疗治疗晚期复治NSCLC疗效肯定,毒性可耐受.尤其在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重视胃癌和结直肠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胃肠病学》2008,13(12):705-706
癌胚抗原(CEA)对胃癌和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较低,相对特异性较高,其血清水平的监测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转移、根治疗效、复发和预后。糖链抗原(CA)72—4对胃癌、CA242和CA19—9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胃癌和(或)结直肠癌进展程度、术后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血清胃癌抗原MG7和胃蛋白酶原对胃癌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对早期胃癌亦有较高的检出率。重视多种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早期大肠癌可以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但其疗效和预后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986年1月~2005年10月经内镜确诊的早期大肠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治疗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早期大肠癌(104个癌灶)中,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34例,临床就诊发现65例。内镜治疗69例(共72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30例(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共32个癌灶)。内镜治疗组癌灶完全切除率为9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治疗组有1例病理证实癌组织浸润达黏膜下深层,肝脏有多个微结节转移灶。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9年的随访,除19例失访、6例死于心脏病等疾病外,无一例肿瘤复发。比较两组黏膜和黏膜下层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和5年生存率,内镜治疗组的疗效与手术治疗组相似(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特别是黏膜层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疗效和随访结果与手术治疗相似,且损伤小、安全、简便。黏膜下深层癌易发生转移,内镜下切除应注意判断肿瘤黏膜浸润深度,非提起征是内镜切除的关键指征。无症状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化疗药物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干细胞理论为重新认识肿瘤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许多学者从结直肠肿瘤组织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并提出肿瘤干细胞致瘤模型和耐药模型学说,很好地解释了药物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最根本原因。本文就肿瘤干细胞与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多药耐药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肿瘤干细胞与结直肠癌的内在联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传统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和MUC1mRNA表达,探讨两者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3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1名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TERTmRNA和MUC1mRNA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TERTmRNA、MUC1mRNA和两者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癌组外周血hTERTmRNA和MUC1mRNA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者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hTERTmRNA、MUC1mRNA和两者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778和0.861.诊断界值为Ct〈32。结论:外周血hTERTmRNA和MUC1mRNA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微转移的标记物,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联合检测两项指标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19.
放疗同期IP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放疗同期IP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将68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IP方案同期放疗组(研究组)35例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33例.两组放疗均采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总剂量60 Gy.化疗采用放疗第1天开始伊市替康(国产艾力):第1、8天65 mg/m2静脉点滴;DDP:第1、8天30mg/m2静脉点滴,每21天为1周期,共4周期.结果 研究组治疗晚期食管癌缓解率(91.4%)明显优于单放组(66.7%),两年总生存率及一、二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前者也明显好于后者,具统计学差异(P<0.05).IP方案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和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单放组.结论 IP方案化疗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肯定,能提高患者生存率,虽毒副反应增加,但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医院就诊人群与普查人群中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背景:在我国有无必要开展大肠癌普查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医院就诊人群与普查人群中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探讨普查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就诊组:由协作组各成员医院按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前瞻性地登记2002年4月1日~2003年3月31日到医院就诊,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普查组:采用“序贯粪便隐血筛检技术”,于2001年3~6月对北京地区约2万名3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进行大肠癌普查。两组大肠癌患者的诊断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结果:就诊组和普查组患者中,≥50岁者分别占81.9%和83.3%。就诊组DukesA、B期患者占41.1%,普查组占91.7%(P<0.001)。普查人群中存在大肠癌高危因素者的大肠癌检出率为0.28%,无高危因素者的检出率为0.05%(P<0.001)。就诊组中,内镜表现为隆起型病变者44.7%是DukesA、B期患者,溃疡型病变者仅10.0%是DukesA、B期患者(P<0.001);DukesA、B期患者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78.5%,C、D期患者为81.9%(P>0.05),提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与大肠癌分期无关;DukesC、D期患者的血清CEA阳性率显著高于A、B期患者(P=0.019);高、中分化癌中DukesA、B期患者占51.8%,低分化癌中DukesA、B期患者仅占26.5%(P<0.001)。结论:近年北京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以前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