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医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妊娠妇女1200例为妊娠组,对阴道分泌物微生态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的55.93%(839/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的11.93%(179/1500)(P〈0.05);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的4.62±0.84(P〈0.05);妊娠组H,0,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μmol/L和11.20%(165/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检出率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的34.87%(523/1500)(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强度大于育龄组(P〈0.01)。结论妊娠组雌激素水平较育龄组高,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多于育龄组,pH值升高,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  相似文献   

2.
不同育龄妇女人群细菌性阴道病调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调查细菌性阴道病(BV) 在不同育龄妇女人群的流行情况, 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深圳市三种不同类型的育龄妇女共4 744名进行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在内的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妇科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 细菌性阴道病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11. 72%, 门诊病人患病率为15 .19%, 高危人群患病率为19. 52%, 合计患病率为12 .73%。研究发现深圳市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与年龄大小呈负相关, 主要症状、体征表现为分泌物增多( 35 .43% )、糊状分泌物(34 .36% ) 等。结论: 深圳市三类人群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合计患病率居各种阴道感染首位, 当地育龄妇女年龄越小, 患病率越高。建议各级计生服务机构在进行宫腔操作时应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规检查并做治疗。  相似文献   

3.
王淑艳  柳升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71-4572
目的:了解青岛城阳区不同育龄妇女人群细菌性阴道病感染情况,并且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对青岛市城阳区两种不同类型的育龄妇女共5560例进行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在内的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妇科检查。结果:细菌性阴道病在计划生育科患病率为12.11%,妇幼保健科妇女病查体中的患病率为7.36%,合计患病率为11.49%。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年龄大小呈负相关。主要临床症状中白色均匀稀薄分泌物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5.47%。结论:城阳区细菌性阴道病在不同人群中合计患病率居各种阴道感染首位,育龄妇女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建议各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机构在进行宫腔操作时应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规检查并作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来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108例育龄妇女,采用唾液酸酶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阴道分泌物,回顾性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本组共654例BV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1.02%,其中20~30岁患者BV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4~6月和7~9月BV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文化程度越高,BV阳性率越低,BV阳性患者伴发的霉菌和滴虫感染率明显高于BV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V的发生与季节、年龄以及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注意性生活以及卫生习惯,同时加强保健知识的宣传,对于降低BV的感染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孕妇与生育期妇女阴道菌群状态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妇科门诊正常产检孕妇和妇科普查生育期妇女各1 200例为研究对象,行阴道分泌物涂片Nugent评分及阴道菌群检查,并进行相关因素比较。结果妇科门诊孕妇和生育期妇女菌群正常分别为805例和384例,BV分别为116例和396例,两组之间BV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乳杆菌分别为924例和646例,加德纳菌和类杆菌分别为180例和361例,染色不定弯曲小杆菌分别为96例和193例,两组之间加德纳菌和类杆菌、染色不定弯曲小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妇科门诊孕妇的阴道微生态屏障防御致病菌能力强于生育期妇女。激素水平改变、阴道炎症引起PH值升高导致菌群比率失调,因此,孕妇BV发病率明显低于生育期妇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发生阴道微生态变化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132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32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根据阴道分泌物6联检查结果,将研究组GDM孕妇,进一步分为阴道微生态失衡亚组(n=54)与阴道微生态正常亚组(n=78)。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2个亚组孕妇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值、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化白蛋白(GA)水平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2个亚组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2个亚组孕妇年龄、孕龄、经产妇与初产妇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孕妇分别为7例与2例,BV+滴虫性阴道炎(TV)分别为1例与0例,BV+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分别为3例与0例,TV分别为2例与0例,VVC分别为10例与4例,其他类型阴道炎分别为31例与7例。研究组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为40.9%(54/1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8%(13/13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23、P<0.001)。②阴道微生态失衡亚组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为(19.5±2.7) kg、HbA1c为(9.5±1.3)%、GA为(11.2±1.2)%,均分别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亚组的(14.3±1.4) kg、(7.3±1.1)%、(8.6±0.9)%,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6、P=0.020,t=3.313、P=0.026,t=3.014、P=0.039)。③阴道微生态失衡亚组GDM孕妇早产、产褥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2%(12/54)与25.9%(14/54),其分娩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4%(11/54)、9.3%(5/54),均分别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亚组的9.0%(7/78)、11.5%(9/78)、7.7%(6/78)及2.6%(2/7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45、P=0.008,χ2=4.591、P=0.032,χ2=4.571、P=0.033,χ2=4.525、P=0.033)。 结论GDM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HbA1c和GA是影响GDM孕妇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其异常增高,可使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BV)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在保证市级代表性的基础上,分层、整群抽取18~49岁54 540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健康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安徽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BV患病率为11.9%(6361/53286),汉族、初潮年龄相对较早、月经周期正常(25~34天)、行经期正常(3~8天)、无原发性痛经、洗脚盆与洗下身盆分开罹患BV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为保护因素;而已婚妇女学历越低、与丈夫性生活前清洗下身的频率越高越容易罹患BV为危险因素。BV患者中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和盆腔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BV妇女,是无BV妇女的0.6、0.7和0.7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徽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BV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关部门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妇科普查,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带常规联合细菌性阴道病(BV)3项检测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浙江省安吉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0例女性,均进行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查,以阴道菌群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群及阴道炎症反应情况判定受检者阴道微生态,分析白带常规、BV 3项检测结果与受检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对应结果。结果 100例受检者中阴道菌群正常38例(38.00%),菌群失调26例(26.00%),菌群增殖过度9例(9.00%),菌群抑制27例(27.00%);阴道pH值异常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及菌群抑制的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主要集中于阴道微生态异常人群,其中以菌群失调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占比最高,分别为88.46%、92.31%;唾液酸苷酶阳性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人群,占30.77%。结论 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测均可较好地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和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该院妇科进行体检的318例女性中,根据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高危HPV检测及阴道微生态的结果,将纳入研究的女性分为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HPV阳性组患者持续回访并分析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结果HPV阳性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与不同类型阴道炎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阴道微生态四项指标中,两组患者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患者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H2O2三项指标的阳性例数与四项指标全部阳性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HPV阴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HPV阴性组无病变与不典型鳞状细胞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两组患者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鳞状细胞癌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异常变化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呈现相关性,控制微生态的动态平衡,是预防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吸烟与细菌性阴道病(BV)的关系。方法:对某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育龄妇女非选择性地进行BV筛检。以筛检出的BV患者267例为病例组,其余478例未患BV且无BV史的妇女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BV患者中吸烟者占8.99%(24/267),对照组中吸烟者占2.93%(14/478)。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与BV有统计学关联(OR=3.273,95%CI:1.663~6.442,P=0.001);经婚姻状况、性卫生、性行为习惯调整后,吸烟与BV之间的正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3.425,95%CI:1.660~7.066)。结论:吸烟可以增加BV发生的危险,吸烟是BV独立的危险因素。控烟是预防BV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育龄妇女优生优育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需求,以便科学地指导优生优育工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优生优育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孕早期应进行优生5项(TORCH)检查的知晓率为53.0%、孕前需进行口腔检查的知晓率仅为16.6%、妊娠中晚期需注意血压监测的知晓率为49.3%。调查对象中,70.3%不清楚服用长效避孕药应停药多久才能受孕、44.9%不了解孕期服用药物的相关禁忌、49.5%认为孕期超声检查对胎儿有影响、41.5%不清楚非法接生易使新生儿患破伤风、56.0%不清楚何时给孩子添加辅食。98.2%的调查对象有强烈学习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结论:绝大部分的育龄妇女有强烈学习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但优生优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仍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育龄妇女的优生优育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并对育龄妇女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新生儿出生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0年1—6月在本市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站进行孕前检查的120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没有进行孕前健康筛查的100例妇女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妇女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对观察组妇女进行筛查发现,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的因素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疹病毒(RV)、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等;观察组妇女在胎儿流产率、胎膜感染发生率、新生儿早产率以及新生儿阿氏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妇女中会存在高危因素,对孕前妇女进行筛查能有效降低危险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育龄女性重复人工流产(人流)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0年8月31日在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所行人流231例,按人流次数分为单次人流组和重复人流组两组,分析患者年龄、婚姻状态、孕产史、流产史、分娩方式和避孕方法等在两组病例中所占的比例及其与重复人流的相关性。结果:231例人流病例中,有重复人流112例,占48.48%,年龄、婚姻状态、分娩方式和所采用避孕措施均与重复人流不相关,已生育女性和无避孕中未坚持使用避孕套者与重复人流相关。结论:加强育龄女性中已生育人群的避孕宣传教育及提高选择避孕套作为避孕方式人群坚持使用避孕套的主动意识,对降低育龄女性重复人流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浙江省农村育龄妇女分娩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2000~2010年浙江省6个样本村的522例农村育龄妇女的分娩方式和育龄妇女及儿童的健康状况。结果:剖宫产术的母亲两周患病率高于自然分娩者,产后恢复和总体健康状况较自然分娩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术的儿童总体健康状况较自然分娩者差,住院率高于自然分娩者。剖宫产的纯母乳喂养率和泌乳量均低于自然分娩者。结论:通过相关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力提倡自然分娩,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须剖宫产术,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安徽省农村育龄妇女婚姻质量与妊娠相关关系,为采取相应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1380名已婚育龄妇女,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及妊娠相关问题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收集有效问卷1220份,应答率为87.3%.育龄妇女总妊娠数2221次,其中自然流产率为7.3%,人工流产率为20.1%.育龄妇女产后躯体、焦虑、抑郁症状与婚姻质量(角色平等除外)的7个维度均呈负相关(P<0.01).产后求医行为与角色平等性总体呈正相关(P<0.01);怀孕次数与解决冲突的方式、角色平等性、死产与婚姻满意度,自然流产与夫妻交流、经济安排以及人工流产与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经济安排均呈负相关(P<0.01);活产与婚姻满意度等5个维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婚姻质量对农村育龄妇女的妊娠过程、结局及产后躯体、焦虑、抑郁症状等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维生素D缺乏风险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方法 2007—2010年,在河南省4个县开展育龄妇女围孕期风险因素暴露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建立育龄妇女孕前风险因素暴露的前瞻性队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弓形虫抗体。2016年随访到有妊娠结局的妇女1151例,并测量该人群孕前血清标本中的维生素D水平。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验维生素D缺乏风险与弓形虫感染之间的关联。结果河南省育龄妇女维生素D缺乏率为61.5%(95%CI 59.2%~64.9%),弓形虫感染阳性率为9.6%(95%CI 7.9%~11.4%),其中IgG阳性、IgM阳性和两者均阳性者分别为7.6%、2.3%和0.3%。调整妇女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食用禽蛋类和奶制品后发现,感染弓形虫的妇女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是未感染妇女的1.75倍(95%CI 1.11~2.77)。结论育龄妇女孕前感染弓形虫与其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范秀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87-4088
目的:研究育龄期妇女阴道炎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723例阴道炎妇女和723例未患有阴道炎的妇女进行病理对照研究,并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阴道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25岁,性伴侣数≥2个,从不使用避孕套,分娩≥2次,流产≥2次是阴道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流产次数,避免阴道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