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老年人和非老年人左冠状动脉主干(LM)狭窄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及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年龄≥65岁者为老年组,其余为非老年组。结果:①老年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5.1%),高于非老年患者(2.3%)。②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脂质异常者高于老年组。③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8.6%)高于非老年组(17.7%),心力衰竭发病率高、程度重。④老年患者左冠脉主干狭窄以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0%),并且以合并三支病变者多见。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79%)。⑤34例(48.6%)老年LM患者和28例(54.9%)非老年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术后大部分患者心绞痛消失,症状好转。手术死亡率为2.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提示预后更差。无病保护左主干的介入治疗正在兴起,目前CABG仍是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87年5月至2001年5月869例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69例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为67例,占7.7%.分析其临床特点,该组患者中以年龄较轻,多无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大量吸烟者居多为特征.结论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特点,提高识别与诊断能力.方法 对我院11例冠脉造影检查证实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进行症状询问,心电图、心肌酶学、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7例心绞痛,2例非典型胸痛.造影显示11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直径达6~10 mm,其中右冠状动脉(RA)7例,左前降支(LAD)4例,左回旋支(LCX)3例;2例扩张血管内血栓形成.结论 冠脉以单支血管瘤样扩张为主,右冠多见,其临床表现与冠心病高度相似,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可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探讨如何预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方法对36例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年龄>6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从性别、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多见,为34例(94.4%),高脂血症19例(52.8%),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26例(72.2%),典型的胸痛33例(91.7%),右心室和下壁心肌梗死10例(27.7%),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86.1%),均明显高于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以右冠状血管多见,以单支病变为主,很少累及主干,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发症、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多见,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症状典型,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少,早期介入治疗预后好;规范青年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可防止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过早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及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有3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81例合并有糖尿病,309例未合并糖尿病。患者均在AMI发病3小时至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脂分析。结果AMI合并有糖尿病组平均年龄及年龄≥70岁、女性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及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多(P<0.05或<0.01),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组患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也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糖尿病组冠脉血管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重度病变以及左主干病变均多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或<0.01)。结论AMI合并糖尿病患者年龄大、女性较多、前壁心肌梗塞发生率高,且多合并有高血压及脂质代谢紊乱,同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且广泛,故应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伴有气道阻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住院的160例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肺功能是否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分为阻塞性组、非阻塞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胸部高分辨CT、肺功能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肺功能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支扩患者病程长,出院后1年内发生急性加重的次数多,呼吸困难评分(m MRC)高(P<0.05),FVC%预计值、FEV1%预计值、FEV1/FVC%预计值及DLCO/VA%预计值较非阻塞性组低,而RV%预计值、TLC%预计值及RV/TLC%预计值高于非阻塞性组(P<0.05)。结论:合并气道阻塞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病程更长,发生急性加重次数更多,呼吸困难更明显,肺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51例冠状动脉扩张症(CAE)患者新分型临床特点及指导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出院诊断含CAE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符合CAE诊断标准患者51例.收集临床资料,按CAE新分型分类,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其定义为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低射血分数(LVEF≤35%)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预防性使用IABP分为预防应用组(P组,n=108)和对照组(C组,n=107),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P组患者术后30天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9%vs.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28.5(18.25,49.75)小时和8(6,11)天,均较C组53(26,99)小时和10(7,14)天有所缩短,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C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8.71±5.31)个月和(17.66±4.67)个月,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左心功能低下的高危患者在OPCABG术前预防应用IABP可以降低术后病死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多数在冠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出现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导致冠脉完全闭塞而产生。正常冠脉较少发生心肌梗死,自2008年-2010年以来,笔者遇见2例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现报道如下。1例1患者,李某,男,65岁,因陈旧性脑梗塞入住本院神经内科,且行颅内动脉造影未见血管畸形和严重的狭窄。由  相似文献   

11.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Yu SY  Huang L  Song YM  Li AM  Qin J  Geng ZH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7):473-47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皮细胞损伤及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 ,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间相同和不同部位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和外周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O含量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P <0 0 1)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 (P <0 0 5 ) ,ET含量和CEC数量均明显高于外周血 (P <0 0 1或P <0 0 5 ) ,对照组冠状窦与外周血相比三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心绞痛患者冠脉局部内皮受损及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内皮损伤的加重可能是病情恶化以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心肌梗塞、典型心绞痛、不典型心绞痛患者共90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率:心肌梗塞组占100%,典型心绞痛组占79.2%,不典型心绞痛组占37.5%。心肌梗塞组及典型心绞痛组与不典型心绞痛组比较,冠脉造影阳性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心肌梗塞组与典型心绞痛组比较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不仅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且有益于冠心病的分型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S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7例符合ACS(不稳定心绞痛/非ST抬高心肌梗塞)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3例)和对照组(104例)。治疗组为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氯吡格雷75 mg,1次/d,口服,共1个月。对照组应用低分于肝素、阿斯匹林及调脂治疗,根据病情再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等药物。观察两组心电图改变,症状控制、主要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有明显好转(P<0.05),1个月内心肌梗塞及心脏猝死等主要终点事件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心绞痛病例特点,本研究对120例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诊断冠心病水平,降低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及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MCF-6)在冠脉循环中浓度的变化。方法:用放免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血浆中MCF-6浓度,计算心脏局部分泌的MCF-6浓度(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浓度的差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D患者MCF-6浓度:外周[(294±40)pg/ml∶(265±40)pg/ml]、主动脉根部[(310±47)pg/ml∶(259±43)pg/ml]、冠状静脉窦[(384±42)pg/ml∶(271±37)pg/ml]、心脏局部分泌(74 pg/ml∶12pg/ml)的明显升高(P均〈0.01),冠状静脉窦MCF-6浓度明显高于主动脉根部及外周循环的(P均〈0.01);且在CHD患者,外周、主动脉根部与冠状静脉窦血浆中MCF-6浓度随CHD严重程度增加而明显升高,以AMI组患者最高(P均〈0.01),分别为[(358±51)pg/ml,(366±48)pg/ml,(420±56)pg/ml]。结论:结果提示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吸烟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6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378例,术后随访两年,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吸烟将其分为戒烟组(237例)和吸烟组(141例),比较吸烟对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两年后,与戒烟组比较,吸烟组患者心绞痛(13.1%比22.0%)、非致死性心梗(1.3%比4.9%)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率(2.9%比2.8%)、因心脏病再住院率(11.0%比8.5%)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吸烟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有一定的影响,再发心绞痛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96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选择性冠脉造影1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96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特征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96例(男性47例,48.6%)患者中心肌桥主要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94例(97.9%)、回旋支2例(2.1%),孤立性心肌桥51例(53.1%),合并单支病变31例(32.3%)、双支病变14例(14.6%).所有患者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70例症状缓解,23例伴>70%冠状动脉固定狭窄患者对靶血管行PCI,术后症状缓解,1例行冠脉搭桥术.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立性心肌桥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多数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冠脉)扩张的临床表现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5-200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入选冠脉扩张患者25例进行研究.并按日期配对入选冠脉粥样硬化组25例和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25例.结果 冠脉扩张患者大部分为男性(72%).只有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3例患者合并了高血压.所有患者均以胸痛入院,其中9例有ST段改变,4例为ST段抬高.冠脉扩张患者中最常受累的血管是右冠脉(76%),其次为左前降支(60%),左回旋支(48%)和左主干(8%);其中单支受累的患者占44%,而3支受累者占36%.与粥样硬化相比,冠脉扩张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冠脉扩张组合并糖尿病为12%,粥样硬化组为48%,正常组为16%),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等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脉扩张以男性好发,合并糖尿病较低,右冠脉为最常受累血管,而且以单支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栓前状态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及其机理,对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0例NIDDM、21例UA+NIDDM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vWF:Ag)、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以及尿纤维蛋白肽A(FP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和NIDDM及UA+NIDDM患者以上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心绞痛和NIDDM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或血栓形成。提示心绞痛和NIDDM患者可能有共同的血栓前状态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SAP)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22例冠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15例SAP患者及64例ACS患者静脉血BNP浓度。结果ACS组血浆BNP浓度(397.57±472.12)高于SAP组(38.39±36.50)及对照组(22.15±19.90)(P<0.005,P<0.005);心梗(AMI)亚组BNP浓度(460.55±518.90)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08.62±203.18)(P<0.01)。SAP组和对照组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心梗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变化更为明显,说明心肌缺血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