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肌內注射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一般最常用的部位是臀部外上1/4的內下角。在这部位注射虽有不少优点,但仰臥时不便施术,有时可損伤坐骨神經。三角肌、胸大肌及大腿外侧上或中1/3等处,虽偶亦被用作肌內注射,但因缺点較多,故不常用。为了寻找更簡便、安全的肌內注射部位,近来,我們通过实践,认为在髖部外側髂前上棘附近(簡称新部位)注射較习用的臀部外上1/4(簡称旧部位)为佳。今将500次在新部位作肌內注射的效果加以分析,并与旧部位作一比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针刺三角肌和肱三头肌以及针刺醒脑开窍针法的上肢主穴和针刺阳经穴位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以2003-10/2004-11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99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在进行活血化瘀和康复治疗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3组:①常规针刺组(n=33):针刺患侧醒脑开窍针法的上肢主穴:内关,极泉下1寸,尺泽,均采用提插泻法,不留针。②阳经穴位针刺组(n=32):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取患侧肩骨禺、臂、天井、会,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③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针刺组(n=34):除常规组针刺外,取三角肌、肱三头肌肌肉丰满处任一点(每次针刺取不同点)进针,周围左右隔约1cm处再各刺一针,共6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全部行针完毕后留针半小时。3组均为治疗1次/d,周日停针,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共分0,I,I+,II,III,IV6级,0级为肌张力不增高;IV级为强直)评定上肢肌痉挛状态。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94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0~I+级合计率:治疗前常规针刺组,阳经穴位针刺组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针刺组无差异(31%,37%,28%,P>0.05),治疗后阳经穴位针刺组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针刺组无差异(57%,62%,P>0.05),两组均高于常规针刺组(41%,P<0.01)。结论:在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上,针刺三角肌和肱三头肌与针刺阳经穴位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相似,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醒脑开窍针法,提示临床上可以联用从“肌肉”角度针刺治疗,扩大传统针灸采用“穴位”治疗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对三角肌肌内注射进针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临床上进行肌内注射的部位,一般采用臀大肌和三角肌。但过去在教科书中,从未明确划分过在三角肌土进行肌内注射的具体注射区域,一般认为在整块三角肌上都能进行注射。据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门诊近十年来的观察发现,有25例桡神经损伤的病例是因肌内注射误伤所致。其中3例(12%)因进行肌内注射时,注射针头直接刺入桡神经而致伤。在其他病例中,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针刺三角肌和肱三头肌以及针刺醒脑开窍针法的上肢主穴和针刺阳经穴位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以2003-10/2004-11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99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在进行活血化瘀和康复治疗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3组:①常规针刺组(n=33):针刺患侧醒脑开窍针法的上肢主穴:内关,极泉下1寸,尺泽,均采用提插泻法,不留针。②阳经穴位针刺组(n=32):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取患侧肩髃、臂臑、天井、臑会,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③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针刺组(n=34):除常规组针刺外,取三角肌、肱三头肌肌肉丰满处任一点(每次针刺取不同点)进针,周围左右隔约1cm处再各刺一针,共6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全部行针完毕后留针半小时。3组均为治疗1次/d,周日停针,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共分0, Ⅰ,Ⅰ^+,Ⅱ,Ⅲ,Ⅳ 6级,0级为肌张力不增高;Ⅳ级为强直)评定上肢肌痉挛状态。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94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0-Ⅰ^+合计率:治疗前常规针刺组,阳经穴位针刺组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针刺组无差异(31%,37%,28%,P〉0.05),治疗后阳经穴位针刺组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针刺组无差异(57%,62%,P〉0.05),两组均高于常规针刺组(41%,P〈0.01)。结论:在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上,针刺三角肌和肱三头肌与针刺阳经穴位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相似,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醒脑开窍针法,提示临床上可以联用从“肌肉”角度针刺治疗,扩大传统针灸采用“穴位”治疗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将600例需肌内注射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上臂三角肌注射,实验组采用股外侧肌内注射,通过观察对比,股外侧肌内注射给药优于三角肌注射,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00例,男321例,女279例;出生体重2000~2500g者3例,>2500g者597例。其中母亲妊娠合并高血压者6例,合并糖尿病者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1例。常用药物青霉素20万U,2次/d,VitK15mg,1次/d,肌内注射持续3~5d。1.2方法试验组肌内注射部位选取髂前上嵴至股骨外侧髁连线的中1/3份,即股外侧中段,为股外侧肌内注射区域;用2%碘酊消毒,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条件(方向、速度)的外界干扰对健康人上、下肢在预期性姿势调整(APAs)阶段、代偿性姿势调整(CPAs)阶段的调整活动影响。方法:使用无线表面肌电采集13例(6例男性,7例女性)健康青年受到活动平板在前后方向、3种不同速度的位移后,分析相关肌肉在预期性姿势调整(APA)、代偿性姿势调整(CPA)阶段时的活动。结果:(1)在APA与CPA阶段,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臀大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平均积分肌电值在前向外部干扰时显著大于后向(P0.05)。(2)除不同的速度对三角肌在APA阶段平均积分肌电值没有显著差异之外(P=0.061),干扰速度越快引起的其余6块肌肉平均积分肌肉值显著增大(P0.05)。(3)仅在"向前中速"与"向后快速"的2种条件下,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平均积分肌电值在APA阶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姿势调整中,外部干扰的方向与强度对上、下肢相应肌肉在干扰发生前的预活动及发生后的调整活动均有影响,且前向干扰与越快的干扰速度所引起的姿势调整活动更强烈。  相似文献   

7.
临床应用一种改进的针尖移动倾斜注射法,针刺入肌肉组织后,调整针尖方向,避开神经,达到肌肉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无痛感。此法并不局限于臀部肌肉注射,还可用于三角肌、臀中肌、臀小肌等肌肉注射部位,适宜任何肌肉注射体位。  相似文献   

8.
杨晓春 《护理研究》2008,22(8):723-724
[目的]探讨三角肌的安全肌肉注射部位及不同部位注射对病人痛感的影响.[方法]根据三角肌的形态特点及深部血管、神经的行及分支、分布特点,评估三角肌的安全肌肉注射部位,将300例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注射的健康人随机分成3组,每组100例,分别选择三角肌上、中、下进行肌肉注射,比较3组不同注射部位的疼痛情况.[结果]三角肌上部没有大血管、神经通过,中部临近腋神经和桡神经,有损伤之虑,下部后方有腋神经、桡神经及血管通过.在三角肌上部行肌肉注射,疼痛反应明显低于中、下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角肌上部是安全、方便、可行的注射部位,疼痛反应轻;下部是危险的注射部位,疼痛反应重,避免在此注射.  相似文献   

9.
三角肌注射部位的选择和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春 《护理研究》2008,22(3):723-724
[目的]探讨三角肌的安全肌肉注射部位及不同部位注射对病人痛感的影响。[方法]根据三角肌的形态特点及深部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支、分布特点,评估三角肌的安全肌肉注射部位,将300例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注射的健康人随机分成3组,每组100例,分别选择三角肌上、中、下进行肌肉注射,比较3组不同注射部位的疼痛情况。[结果]三角肌上部没有大血管、神经通过,中部临近腋神经和桡神经,有损伤之虑,下部后方有腋神经、桡神经及血管通过。在三角肌上部行肌肉注射,疼痛反应明显低于中、下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角肌上部是安全、方便、可行的注射部位,疼痛反应轻;下部是危险的注射部位,疼痛反应重,避免在此注射。  相似文献   

10.
肌肉注射一般选择肌肉较厚 ,离大血管大神经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多见 ,其次为臀中肌及臀小肌上臂三角肌及股外侧肌。由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臀大肌不发达 ,易损伤坐骨神经 ,近年来常用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其中新生儿臀部注射易受尿布的污染而发生感染 ,因此常选用三角肌注射。如果注射深度适宜 ,药物迅速达到治疗作用 ,如果注射过浅 ,药物在脂肪层内 ,尤其是油剂类药物不但药物吸收差 ,还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1999年 5月我科发生因肌肉注射鲁米那过浅致新生儿局部脂肪液化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新生儿 ,男 ,生后 19h …  相似文献   

11.
内分泌系统     
960987肠岛移植治疗获岛萦依赖型傀尿病护理配合/汤云侠一//蚌埠医学院学报一1995,20(3)一193一194 移植前备好所需器械及物品.配合医生取胎胰,并制成胎胰悬液。用8号针头抽吸悬液于注射器中备用。选择双侧三角肌或臀大肌等肌肉丰富部位,局部严格消毒后.以不同深度呈扇形向多层次、多方向穿刺.当进针至预定深度后,边退针边注射,使胰岛组织广泛散开。每个层次、方向注射的胎胰悬液量以0.2、·0. 5ml为宜.据悬液的多少,每个胎胰注射l~2个部位。移植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患者的饮食、饮水、尿量及体重变化,注意有无低血糖症状发生,并及时处…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 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 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2 0岁。于 1999年 3月 2 3日在我院接受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注射 ,为全程免疫第 1年第 1针注射。该药系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 96 0 810 ,有效期 991110。经外观检查 ,药品无异常。按该药使用说明 ,给患者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0 5ml。3min后 ,患者感双眼发热 ,视物有星光 ,两边太阳穴部胀痛 ,头晕、胸闷、呼吸困难 ,遂跌倒于地。以过敏性休克治疗 ,立即给予吸O2 ,肌注肾上腺素0 5mg。治疗中 ,患者出现目瞪无神、意识不清、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全身肌肉强直、四肢阵发性抽搐。测血压 2 0 /13 33kPa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于该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60例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行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针刺蝶腭神经节每周治疗1次.对照组行传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传统针刺每天1次,每周6次.两组穴位注射均隔1天注射1次,每周注射3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变化比例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2、4、8周后患侧面神经CMAP波幅变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2、4、8周后患侧面神经R1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肌肉注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常用肌肉注射区肌肉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为新生儿肌肉注射区的选择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32侧新生儿尸体标本的臀大肌、股外侧肌、小腿三头肌和三角肌进行分区,解剖观测各区的血管神经来源、走行和分布,并测量了各区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厚度。结果臀大肌外上区肌肉厚1.40±0.30 cm,皮肤及皮下组织厚0.760±0.230;股外侧肌中区肌肉厚1.29±0. 18 cm, 皮肤及皮下组织厚0. 54±10.790 cm;小腿三头肌1 区和2 区肌肉分别厚0.84±0.13 cm和0.82±0.11 cm,皮肤及皮下组织厚0.456±0.008 cm、和0.431±0.090 cm;三角肌前上区和后上区肌肉分别厚0.43±0.12 cm和0.54±0.12 cm,皮肤及皮下组织厚0.466±0.091 cm和0.556±0.117 cm。以上各区均无主要血管神经走行。结论新生儿股外侧肌中区肌肉较厚,无重要血管神经通过,易暴露,可供注射的范围大,是临床上新生儿理想的肌肉注射部位。当俯卧位时也可选择小腿三头肌进行注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于该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60例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行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针刺蝶腭神经节每周治疗1次.对照组行传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传统针刺每天1次,每周6次.两组穴位注射均隔1天注射1次,每周注射3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变化比例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2、4、8周后患侧面神经CMAP波幅变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2、4、8周后患侧面神经R1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例1:患者,男,6岁。因狼咬伤,致右颧骨、右眼睑部及后枕部,多处肌肉撕裂,面积约鸡蛋大的肌肉缺损,每次换药痛苦、惊恐万分。后经采用针刺麻醉方法,每次换药前针刺双合谷穴,中等刺激,留针约30分钟,又取局部邻近阿是穴进针,再用无菌雷夫奴尔溶液浸透粘贴在创面上的敷料,这样,在揭敷料和清理创面时,患儿不感觉疼痛,取得顺利的合作。例2:患者,男,33岁。前臂感染,大面积前臂肌肉坏死、溃疡,每次换药疼痛难忍,面色苍白。后采取换药前针刺极泉、天宗、内关穴,中等刺激,1%奴夫卡因浸泡创面敷料,用这样的方法处理创面后,再敷上雷夫奴尔敷料包扎,取得了止痛  相似文献   

19.
鱼刺误入鼻咽部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40岁。自觉卡住鱼刺2d。2d前食鱼后即感不适,进食及吞咽唾液时针刺感时有时无,吞咽食团无效,自觉位置靠上,用压舌板及间接喉镜检查未发现异物。次日晨起禁食水复诊,1%的卡因充分麻醉咽喉部及鼻腔,从鼻腔置入纤维喉镜仔细检查,发现鼻咽部隐现鱼刺1枚,顺行方向,位于软腭鼻侧面,接近边缘侧沟内,时隐时现,异物钳调整方向取到异物后同喉镜一同退出鼻腔,患者针刺感消失。  相似文献   

20.
1临床问题25例均为2001年6月后因脑卒中后言语障碍来诊患者,由于以往采用常规穴针刺治疗,有效率低于50%,故想应用哑门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哑门穴原名门穴,出《素问·气穴论》。别名舌横、舌厌。属督脉。位于后正中线,发际上0.5寸处,适当第1、2颈椎棘突之间。针刺本穴可治疗聋哑,癫痫,精神分裂症及大脑发育不全等病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临床针刺哑门穴治疗脑卒中后言语障碍的报道,但本穴针刺方向指向枕骨大孔到达小脑延髓池,针刺稍深可能损伤中枢组织延髓而产生严重后果,哑门穴即因灸之令人喑(哑)而得名。以往虽不乏有对哑门穴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