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儿童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峥俏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081-3083
偏头痛是一类周期性发作的以单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恐声和倦怠等症状,常在儿童期、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生,是儿科头痛中常见病因之一.6~12岁儿童偏头痛发病率大约为2%~5%,青春期后渐增多,14岁左右发病率10%.本文对儿童偏头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术表现特点、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由于女性偏头痛患者往往在每次经期开始时偏头痛发作或加重。为此,我们对36例育龄期偏头痛患者的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_2)进行了检测,以50例正常人群作对照,并对E_2与月经期头痛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特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36例女性偏头痛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33.3岁;病程0.5~17年,平均6.7年。偏头痛的临床诊断标准为:(1)头痛呈发作性跳痛或刺痛,每次发作相似;(2)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或视觉先兆;(3)首次发病多在青春期,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知及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特点,起病急,一般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很快得到缓解,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多在几小时内,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据临床统计,本病的发病率在头痛患者中占35%以上,5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有降低的趋势。女性多于男性,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内耳眩晕症又称美尼尔综合征(Meniere's syndrome),为内耳迷路的内淋巴水肿所引起。其发病原因可能为血循环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变态反应、病毒感染等。大多数患者初次发病都在50岁以前,以发生于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约占眩晕患者的9.7%~30%。本病临床特征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渐进性、感音性听力减退、耳鸣,耳聋,发作时常伴头痛、恶心、呕吐、腹泻、面色苍白。脉搏慢而弱及血压降低等。眩晕发作时患者往往卧床,不敢睁眼、翻身和转头,每次眩晕发作历时1~2d,即逐渐减轻而自行缓解。发作间歇期内一般无症状。  相似文献   

5.
正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的疾病,多合并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该病发作时疼痛难忍,伴有难以名状的身心不适感,常导致患者无法继续正常工作,被迫休息,因此偏头痛也被归类为致残性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偏头痛患者数量巨大,约占总人群的1/10,而且其发作年龄段高峰正好处在青壮年的黄金时期,因此危害性显得更大。  相似文献   

6.
正一、什么是偏头痛?偏头痛多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中等程度至严重的头痛,持续时间4~72小时,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头痛发作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睛发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日常活动及社交生活。女性多发,为男性的3~4倍,多在青春期起病,发病年龄25~34岁,少数发生于儿童期或中年后。日常活动可以加重头痛,可以伴有恶心、怕光和怕声。二、偏头痛发作有哪些诱因?偏头痛的发生与遗传、内分泌与代谢因素,饮食与药物等因素有关。另外禁食、情绪紧张、强光也  相似文献   

7.
王麟鹏 《首都医药》2005,12(17):46-46
《首都医药》杂志专家:我是一名女性患者,今年34岁。两年前出现发作性头痛,疼痛难忍,以右侧为甚,呈搏动性,并伴有恶心,夜间常失眠多梦;每次发作持续4~6天,且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神经系统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也有医生说是偏头痛。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这种头痛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请问专家,医院对我的诊断正确吗?我的头痛病能治好吗?可以用针灸治好我的偏头痛吗?患者郭红英(化名)专家回复:郭女士您好!根据您所介绍的情况来看,您所患的所谓头痛,确切地说是偏头痛。目前,由于许多医师对头痛分类…  相似文献   

8.
自1993~1999年,我们试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偏头痛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及诊断标准:①头痛呈周期发作,发作间歇神经精神状态正常;②头痛发作持续4~7h,发作次数≥5次;③病程3个月以上,多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情绪激动、失眠等症状;④排除其它原因头痛。1.2 病例选择参照标准选自本院内科诊断偏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19~48岁,平均39.2岁,病程4个月~22年,平均4.8年;发作频率:1个月发作1次以上者55例,3个月以…  相似文献   

9.
托吡酯治疗儿童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性头痛.其临床表现多为偏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一般持续1 ~72 h,呈周期性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安静环境中休息则可缓解.目前,儿童偏头痛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有递增趋势,通过对各年龄段发病情况调查显示[1]:3~7岁为3%,7~11岁增加到4% ~ 11%,11岁以上为8% ~23%.男生平均发病年龄是7.2岁,女生平均发病年龄是10.9岁.而且偏头痛对儿童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学习成绩下降、长期情绪低落等,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临床研究认为[1],符合儿童偏头痛诊断标准且每个月有3~4次严重头痛发作,应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而且许多药物如普萘洛尔、赛庚啶、阿米替林、托吡酯等,已用于成人和儿童偏头痛的治疗.其中托吡酯的疗效已逐步得到肯定,并于2004年通过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批准,可以用于成人偏头痛的治疗,托吡酯可以作为试验性药物用于治疗儿童偏头痛.本文综合国内外托吡酯治疗儿童偏头痛的最新进展,为临床上儿童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头痛1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宗桂  何国兴 《医药导报》1995,14(3):125-126
1990年10月~1994年10月,我们在门诊应用尼莫地乎治疗血管性头痛15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中,男59例,女91例均年龄30~10岁,病程5±1.5年。 1.2 诊断标准 ①有2次以上反复发作的严重头痛,头痛发作时有前兆;②头痛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③头痛性质为搏动性,胀痛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颞浅动脉搏动增强,压迫可使疼痛减轻;④排除发热、高血压或其它全身或局部疾病所致头痛。根据症状典型程度、有明显先兆期及发作特征,分为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型偏头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患儿发病年龄为1.5~14岁,男女比例为1∶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高血压、血管杂音、血沉快、C反应蛋白升高,其中8例有结核感染;临床分型以Ⅰ型最多,有6例(50%);12例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和甲氨蝶呤治疗后,11例病情缓解。结论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应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尤其注意四肢血压、脉搏及血管杂音情况,避免漏诊,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Prevalence of headache syndromes in panic disord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headache in a group of patients attending a psychiatric clinic because suffering from panic disorder, according to DSM-IV criteria. The psych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with the 'Panic Disorder/Agoraphobia Questionnaire' and the presence of headach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thirds of patients met the criteria for a diagnosis of headache, with migraine without aura being the most frequent form, followed by tension headache, while two patients only were affected by migraine with aura. When we compared pan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eadache, those with headache had a longer duration of panic disorder, a higher number of attacks and a heavier family loading for panic disorder and headach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omorbidity of headache with panic disorder renders this condition more severe and possibly responsive to different treatments compared to panic disorder alo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神经梅毒的临床主要特征和诊断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45.2岁,其中男性居多;其中间质型梅毒34例,实质型梅毒10例,无症状神经梅毒6例。主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型;患者头部CT或MRI表现呈多样化,没有明显的特异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晕、偏瘫或行动障碍、记忆力下降、精神异常等。目前神经梅毒的诊断尚无明确的统一标准,临床诊断多将症状表现与脑脊液及血液检测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而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80例,女性3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1±13)岁。因高嘌呤饮食诱发及饮酒诱发分别为37例(占46.3%)32例(占40%),以足第一跖趾、跗骨、踝和膝关节炎为首发表现者分别为45例(占56.3%)、12例(占15%)、6例(占7.5%)和5例(占6.3%)。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单关节急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疾病,第一跖趾关节最常受累,高嘌呤饮食及饮酒容易诱发痛风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的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CT(CTCA)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SPECT-MPI)明确诊断为非冠心病胸痛的患者141例,按性别分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病因、用药情况及精神状态.结果:141例中女85例,男56例.女性患者病史长(P< 0.01),发病年龄高(P<0.05),吸烟率低,更多伴放射性疼痛及心电图ST-T改变(P< 0.01).81.2%女性和55.4%男性未及时行CAG/CTCA检查而延误诊断.功能性疾病为胸痛主要病因,不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冠心病前女性患者用药比例高于男性(P<0.01),排除冠心病后,男性和女性患者焦虑、抑郁均较排除冠心病前明显降低(P< 0.01),94.9%女性和全部男性停服药物.结论:非冠心病胸痛患者临床特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更易被长期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的流行特征和功能状态现状,以期为A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AS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调查表2261份.结果2261例AS病人中,男性病人共有1873例,女性病人共有388例,男女性别之比为4.83:1.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23.6±8.7)岁,男性病人发病年龄平均为(23.3±8.9)岁,女性病人发病年龄平均为(25.2±7.6)岁,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01).病程中位数4.00(2.00,8.00),男性病人病程中位数是4.00(2.00,9.00),女性病人病程中位数是3.00(1.00,6.00),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2,P=0.001).AS病人首发症状主要以腰背痛或不适(中轴)症状为主,共739例,占42.7%.在本次调查中,HLA-B27阳性病人2064例,占91.3%,其中男性病人阳性率为92%,女性病人阳性率为8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41).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JAS)病人479例,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AAS)病人1782例,两组疾病活动指数比较结果:两组的Schober检查(t=1.99,P=0.047)、枕墙距(Z=2.67,P=0.008)、总体背痛程度(t=2.28,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S主要在男性青壮年中发病,尤其是有中轴关节或外周关节症状等表现应及早筛查,HLA-B27阳性者也应做早期筛查.JAS与AAS在临床特征和功能状态上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患者中孟鲁司特钠所致精神系统不良反应( PAE)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010年1月至1013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就诊并服用孟鲁司特钠的门诊患儿进行随访,收集服药后出现PAE患儿的临床资料,就患儿的疾病诊断、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不良反应程度以及停药后症状消失时间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1481例,男性1015例,女性466例;年龄3~17岁,其中3~6岁者613例,7~11岁603例,13~17岁155例;过敏性哮喘780例,过敏性鼻炎701例。1481例患儿中17例服药后出现PAE,发生率为1.15%。男性患儿PAE发生率为1.18%(13/1015),女性患儿为0.86%(4/466);3~6岁患儿PAE发生率为1.61%(10/613),7~11岁患儿为0.83%(5/603),13~17岁患儿为0.78%(1/155);过敏性哮喘患儿 PAE 发生率为1.15%(9/780),过敏性鼻炎患儿为1.14%(8/701);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疾病间PA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7例发生PAE患儿中睡眠障碍者9例(噩梦7例,失眠1例),行为异常5例(攻击性强4例,多动1例),焦虑1例,噩梦合并多动1例。不良反应呈轻度者14例,中度者3例。PAE发生在服药后1周内者15例,1周及3个月者各1例。17例患儿均在停用孟鲁司特钠后1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患者服用孟鲁司特钠后出现的PAE以睡眠障碍尤其是噩梦较为多见。不良反应程度多较轻微,停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80例成人斯蒂尔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男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指标所存在的差异性。结果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男女比例为1:3-21。男性组夏季住院比例比女性组患者要高,冬季则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临床中首发症状为皮疹,男性组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且咽痛、肌痛、肝大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上升程度高于男性组(P〈0.05)。所有患者均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患者分布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由于性别不同导致发病季节、临床表现、检测指标均存在一定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行动态血糖监测的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纳入40例女性患者,对照组按照同民族、年龄相差±3岁、糖尿病病程相差±3年做1∶1配比,纳入40例男性患者。应用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标准差(SDBG)评估血糖波动,以2011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作为血糖波动正常参考值的判定标准。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性别差异。结果: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MAGE([4.88±1.90)vs.(3.71±1.72)mmol.L-1,P<0.01]和SDBG([1.97±0.68)vs.(1.52±0.73)mmol.L-1,P<0.01]显著高于男性。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MAGE、SDBG均显著相关(P<0.05)。在调整年龄、BMI、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总胆固醇、HbA1c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MAGE或SDBG)的重要影响因素,其OR值和95%CI为MAGE3.76(1.301~10.868,P=0.014)、SDBG 5.86(1.769~19.415,P=0.004)。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的血糖波动水平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100例确诊患者中,男7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9.5±10.3)岁,Charlson合并症指数为(6.1±0.7),所有患者均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发热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D4细胞计数1~ 139/μl(中位数8.5).98例患者入院初次脑脊液压力升高,平均为(21.2±12.4)mmHg.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2(1 ~ 110)× 10^6/L,中位蛋白质定量为0.41 g/L(0.11 ~1.43 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0.42 g/L(0.05~ 0.69g/L).88例患者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81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88例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99例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中位疗程23天,各治疗组间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4.387,P=0.821).结论 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