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左金胃漂浮微丸的制备方法 .方法 采用超细粉碎制备左金丸微粉,以HPMC为黏合剂和主要包衣材料采用离心包衣造粒法制备左金胃漂浮微丸,优选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研究左金胃漂浮微丸的体外漂浮性能和药物释放机理.结果 左金胃漂浮微丸体外起漂时间小于1 min,持续漂浮时间大于8 h,小檗碱等4种生物碱的体外释放具有良好控释效果,均以零级释放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释放机理均为扩散协同骨架溶蚀作用.结论 超细粉碎结合离心包衣造粒法制备左金胃漂浮微丸的工艺先进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美洲大蠊提取物胃漂浮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并探讨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尿嘧啶和次黄嘌呤为指标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胃漂浮片的体外释放度,三批药片分别按零级方程、一级方程、Higuchi方程和Ritger-Peppas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胃漂浮片在人工胃液中持续缓慢释放,12h时尿嘧啶和次黄嘌呤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达到89.06%、87.28%,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胃漂浮缓释片中尿嘧啶和次黄嘌呤呈现良好的体外缓释特征,药物释放为骨架溶蚀和药物扩散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组成,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等病症。吴茱萸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温胃止吐、温脾止泻、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吴茱萸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生物碱,生物碱包括吴茱萸碱(evodiamine)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等。本实验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甲醇提取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用HPLC法检测,建立了四神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稳定性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是四神丸质量监控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考察养肾排毒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并阐明缓释片中多种活性成分的体外释药规律。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制剂处方与成型工艺参数,优选的制剂处方为:70%中药提取物,25%HPMC,4%乳糖和1%硬脂酸镁,采用湿颗粒压片法。采用体外释放度测定法,以相似因子比较法、释放模型拟合法以及Peppas方程研究肾排毒缓释片中4种代表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养肾排毒缓释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和大黄总蒽醌等4种成分的体外释放曲线高度相似。提示优选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和多成分均衡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康漂浮缓释片的质量标准及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胃康漂浮缓释片中的黄连、吴茱萸药材进行定性鉴别,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黄连的有效成分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考察胃康漂浮缓释片在0.1 mol/L盐酸溶液中的释放度,并推测、评价其释药机制。结果薄层色谱专属性强,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盐酸小檗碱在12~6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9.37×10~7X+3.15×10~4,r=0.999 8。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以及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r=0.997 5,体外释药量与释药时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该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准确、检测速度快,可有效控制胃康漂浮缓释片的质量;该制剂的体外释放过程为骨架溶蚀和扩散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总碱的急性毒性,为吴茱萸碱类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清洁级,雌雄兼用,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总碱组。各给药组分别单次灌胃给药2 g/kg,无小鼠死亡。然后进行单次灌胃最大给药量(5g/kg)实验,连续观察14 d。观察小鼠一般指标及体重变化;分别在给药后2 h、8 h、1 d、7 d和14 d测定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尿素(Urea)的浓度;同时进行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计算脏器指数。结果在观察的14 d内无小鼠死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吴茱萸3种生物碱给药小鼠的皮毛、行为活动、呼吸、精神状态、饮食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测定药后2 h、8 h、24 h、7 d和14 d ALT、AST、Crea、Urea及主要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肉眼及组织病理学观察没有异常发现。吴茱萸碱组于给药后7 d和14 d时,体重较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分别单次灌胃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或吴茱萸总碱最大给药量5g/kg,连续观察14 d,未见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及传递率与流速、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浓差法(正、反向透析法)考察流速及药物浓度对微透析探针的体外回收率和传递率的影响,以HPLC法测定微透析样品中EVO、RUT浓度。结果: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基本一致,均与灌流速度成反比,药物浓度对其影响不大。结论:在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药动学研究中,可采用反透析法作为探针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邢蓉  杨永  陈根德  朱锦秀  桑冉  吴华璞 《安徽医学》2009,30(10):1171-1173
目的对研制的盐酸格拉司琼胃漂浮缓释片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通过测定盐酸格拉司琼释放度,进行释放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盐酸格拉司琼胃漂浮缓释片体外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结论该制剂有缓释作用,初步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吴茱萸当归药对中主要成分随吴茱萸当归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当归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对吴茱萸中活性成分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的影响。色谱柱:Diamonsil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乙腈-0.04%辛烷磺酸钠溶液(45∶55);检测波长:225nm;流速:1.0mL·min-1。结果:在所观察的吴茱萸与当归的9个配伍比例中,随着当归比例的降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溶出率逐渐增高,以6∶4配伍组含量较高,且其后含量增加趋于平稳,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符合。结论:以现代研究方法证实吴茱萸当归药对的最佳配伍比例与《金匮要略》温经汤中的两药配伍比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磷脂复合物水包油型纳米乳(evodiamine nanocomplex oil-in-water nanoemulation,OECNE)体外释放特性和在胃肠吸收情况。方法:采用透析法建立OECNE体外模型,用模型拟合法和相似因子法(f2)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应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其吸收情况。结果:在pH 1.2盐酸溶液和pH 6.8磷酸缓冲溶液中,OECNE的累积释放率均约为EDA的3倍,释放曲线均符合Weibull方程,f2说明OECNE能促进EDA释放;其吸收速率常数在胃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分别为EDA的2.32、2.74、3.36、4.13和2.74倍,有效渗透系数在4个肠段中分别为EDA的4.66、3.70、4.87和3.60倍,OECNE增加了在大鼠胃和不同肠段中药物的吸收。结论:OECNE改善了EDA的释放行为;OECNE提高了EDA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能。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装置和一阶导数光谱法考察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的药物释放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装置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经离体猪皮的渗透性能。结果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1.7mg·cm^-2)24h累积释放量均超过95%,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速率为(461.9±41.9)μg·cm^-2·h^-1/2(n=4);贴剂24h累积渗透量为(20.904±3.050)μg·cm^-2,渗透曲线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透皮速率为(1.270±0.229)μg·cm^-2·h^-1,透皮时滞为(6.4±0.7)h(n=6)。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具有良好的药物释放性能和一定程度的体外经皮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芍药总苷速释微丸,用Eudragit RS 100作为包衣材料,制备芍药总苷缓释微丸。方法 采用mini Glatt流化床底喷包衣法制备缓释微丸,对其包衣工艺及处方进行单因素考察,评价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当聚合物包衣增质量为6%,增塑剂用量为10%时,药物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外释放曲线符合Peppas和Higuchi方程。结论 制备的芍药总苷缓释微丸具备较理想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 HPMC为缓释材料 ,采用湿法制粒制备缓释片 ,用体外释放度试验研究了缓释片的释药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缓释片的释放符合 Higuchi方程 ,HPMC的粘度、用量、丙烯酸树脂 号的用量、硬度对其释药速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盐酸普罗帕酮缓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盐酸普罗帕酮缓释片。方法:采用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ose,HPMC)为缓释材料制备盐酸普罗帕酮缓释片并进行处方筛选。结果:体外释放试验表明,与普通盐酸普罗帕酮片比较,本品体外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其体外释放行为24h内符合Higuchi方程,12h内则表现出零级释药的特征。结论:处方3为优良缓释片处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叶酸偶联壳聚糖载羟基喜树碱纳米药物制剂(FA-NPs)的体外释药性能。方法:按照浆-反向动态透析法进行体外模拟释放实验,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释放量,观察FA-NPs的体外释药性能。分别考察不同释放介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pH7.4的PBS)、搅拌速度(50、75和100r/min)和载药纳米粒的粒径(604、250和190nm)条件下FA-NPs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与pH7.4的PBS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率比较,FA-NPs在人工胃液中药物释放速率加快,在人工肠液中减慢,但在3种释放介质中均表现为先快速释放后缓慢释放的现象。在75和100r/min搅拌速度下FA-NPs具有相似的释药曲线,50r/min搅拌速度条件下FA-NPs的累积释放量较前两者降低。随着纳米粒粒径的增大,FA-NPs药物释放速率减慢。250nm粒径的FA-NPs在pH7.4的PBS中的累积释放时间超过40h,符合药物释放Higuchi方程:Q=0.0908t1/2+0.0324(R2=0.9844)。结论:FA-NPs体外表现出明显的先快速后缓慢释药现象,符合临床用药目的;药物的释放受释放介质、粒径大小和对释放介质的搅拌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六通道光纤药物溶出度测定仪,建立一种光纤实时在线监测格列齐特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FODT-601型光纤药物溶出度实时监测仪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26 nm波长处测定格列齐特缓释片的释放度。结果方法回收率为98.9%100.8%,2种测定方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格列齐特缓释片的释药曲线可用Peppas方程拟合,释药机制为非Fickian扩散。结论光纤药物溶出度过程监测法能有效地测定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并能真实地反映药物释放的全过程,可替代繁琐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来酸罗格列酮胃漂浮型缓释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释原理(HBS)研制了马来酸罗列酮胃漂浮型缓释片。方法;以体外释放度和漂浮情况为筛选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 对胃漂浮缓释片的处方、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条件进行优化筛选;采用γ闪烁照相技术对优化处方的内漂浮情况进行胃内动态观察。结果:马来酸罗格列酮胃漂浮缓释片在释放介质中迅速起漂,持漂时间超过12h,12h达最大累积释放;初步确定在胃内滞留时间达3h以上。结论:优化处方的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机制为异常扩散;胃漂浮片在胃滞时间明显长于普通片。  相似文献   

18.
磷酸川芎嗪缓释片的研制及兔体内生物利用度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持续释药12h的磷酸川芎嗪缓释片。方法分别采用中国药典1995年版溶出度测定法第2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及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缓释片体外1h释药20%左右,12h释药85%以上,12h内释药平稳,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体外释药受HPMC类型、黏度、用量影响较大。缓释片与市售常释片相比,兔体内峰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延迟,平均滞留时间延长,吸收程度生物等效。结论缓释片体内外缓释效果良好,并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尼索地平控释包心片释药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尼索地平(NS)控释包心片体外释放机理。方法:本片为包心片,外层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作为骨架材料,内层采用速释片心制备而成。采用零级、一级、Higuchi及Peppas方程对释药过程进行整体和分段的处理。结果:0~6h释药符合零级方程,6~10h释药符合一级过程。结论:NS包心片两段释放机制均为非Fickian扩散即药物扩散与骨架溶蚀的协同作用,但扩散与溶蚀各自所占比例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