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和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别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和平原淡水沼泽湿地.通过对二者常年积水的沼泽湿地CH4排放进行的同步观测,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平均值是若尔盖高原的4.7倍.其中,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沼泽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51~8.20 mg/(m2·h),平均值为2.87 mg/(m2·h);乌拉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36~10.04 mg/(m2·h),平均值为4.51 mg/(m2·h).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湿地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1.32~46.38 mg/(m2·h),平均值为17.29 mg/(m2·h).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的不同是导致两地CH4排放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CH4排放有重要的影响.沼泽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对沼泽湿地CH4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氮肥对三江平原沼泽土氧化CH4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江平原新鲜沼泽土添加不同量的NH4HCO3后,在25°C下进行了6次连续培养。首次在大气浓度CH4(约1.8 μl/l)中培养时,供试沼泽土氧化大气CH4速率与NH4HCO3的加入量成反比,表明NH4+最初抑制沼泽土氧化大气浓度CH4。第1次用高浓度CH4(约8 000 μl/l)培养沼泽土时,铵态氮抑制供试沼泽土氧化高浓度CH4,但随着培养的继续,铵态氮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最终转变为促进供试沼泽土氧化高浓度CH4。经过高浓度CH4培养后,添加NH4HCO3的供试沼泽土氧化大气CH4速率上升2.6~5倍,且与NH4HCO3的加入量呈正相关,表明铵态氮肥最初对沼泽土氧化CH4的抑制作用已经转变为促进作用。铵态氮对沼泽土氧化大气浓度CH4和高浓度CH4的抑制作用都是短暂的,其长期作用将是促进沼泽土氧化CH4。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影响下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及垦殖农业利用下CO2、CH4、N2O排放变化。不同类型湿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以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草甸最大,湿地垦殖后土壤呼吸速率明显增大。不同类型沼泽湿地CH4排放在时空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植物群落类型和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沼泽湿地及垦殖后农田土壤在植物生长季都为N2O的源,常年积水沼泽湿地在植物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值较小,而土壤水分常年处于非饱和的草甸灌丛土壤N2O排放相对较高,垦殖后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最大,沼泽湿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垦殖后农田土壤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稻田CH4排放对比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2001年5~10月,在三江平原对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和由沼泽湿地开垦后稻田的CH4 排放通量进行了同步观测.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范围是1.32~46.38 mg/(m2@h),平均值为17.29 mg/(m2@h).稻田的CH4 排放通量范围是0.05~24.37 mg/(m2.h),平均值为6.67 mg/(m2.h).沼泽湿地CH4 排放通量平均值是稻田的2.5倍,水分条件和因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的土壤理化条件变化是导致二者的CH4 排放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CH4 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8月高温期出现CH4 排放高峰.  相似文献   

5.
2003~2005年,在每年的植物生长季,采用静止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和计算了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平均CO2排放通量为203.22 mg/(m2·h),分别是沼泽化草甸平均CO2排放通量[348.31 mg/(m2·h)]的58%和放牧草场平均CO2排放通量[323.03 mg/(m2·h)]的62%;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平均CH4排放通量为2.43 mg/(m2·h),分别是沼泽化草甸平均CH4排放通量[0.29mg/(m2·h)]的8.4倍和放牧草场平均CH4排放通量[0.07 mg/(m2·h)]的34倍;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平均N2O排放通量为0.020 mg/(m2·h),低于沼泽化草甸平均N2O排放通量[0.037 mg/(m2·h)]和放牧草场平均N2O排放通量[0.056 mg/(m2·h)].  相似文献   

6.
仝川  陈重安  黄佳芳 《湿地科学》2011,9(4):305-313
采集闽江口鳝鱼滩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的土壤样品,添加土壤醋酸发酵途径产甲烷的特殊抑制剂——磷酸盐缓冲液以及不同甲烷产生...  相似文献   

7.
闽江口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室内干土培养法对闽江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30℃培养条件下,培养5 d与培养12 d、19 d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具有显著差异(n=8,p<0.05),而培养12 d与培养19 d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差异不显著(n=8,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逐渐减小;②不同土层平均甲烷产生率范围为0.028 2~0.123 3μg/(g.d),0~5 cm土层的甲烷产生率最高,与其他土层的甲烷产生率具有显著差异(n=3,p<0.05),其他土层间的甲烷产生率差异不显著;③在30℃下培养19 d后,湿地土壤甲烷产生受到抑制,将培养温度升高至35℃,其甲烷产生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随后葡萄糖的添加,明显地促进了湿地土壤甲烷的产生;④湿地土壤甲烷的产生能力与土壤pH、Eh和全氮显著相关(n=8,p<0.05),与盐度也存在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⑤30℃培养条件下,0~10 cm土层甲烷氧化能力最强,且甲烷氧化能力与甲烷产生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米草属植物是典型的盐沼湿地优势种,在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广泛分布,同时作为一种引入种或入侵种分布在西欧沿海湿地及我国广大沿海湿地,并有不断扩大其分布区面积的趋势,构成了全球沿海盐沼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重要的甲烷排放天然源。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包括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甲烷的产生、氧化与传输以及影响甲烷通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以地处长白山区的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东明林场臌囊薹草(Carex schmidtii)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15日,采集臌囊薹草草丘、丘下和丘间0~10 cm、10~20 cm和20~3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法,培养土壤样品,在连续培养的24 d中,从培养土壤样品的培养瓶中抽取气体样品,测定土壤甲烷的产生速率和氧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24天,臌囊薹草草丘0~30 cm深度土壤的甲烷产生速率最大,为(156.55±83.37)μg/(g·d),在实验的第6小时,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最大,为(1.38±0.11)μg/(g·d),二者显著高于丘下和丘间土壤,丘下和丘间土壤甲烷产生速率和氧化速率无显著差异;在垂直方向上,在实验的第24天,草丘10~20 cm深度土壤甲烷产生速率最大;在实验的第16天,丘间10~20 cm深度土壤甲烷产生速率最大;在实验的第12天,丘下0~10 cm深度土壤甲烷产生速率最大;草丘对土壤甲烷的氧化作用在甲烷释放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量,对沼泽碳输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沼泽地中,选择地下水位不同的4个采样点,其植物生长季的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为距离地表53.94 cm、31.35 cm、11.50 cm和4.74 cm。利用密闭式静态箱定期采集气体样品,并在实验室用Shimadzu GC212A气相色谱仪测定CH4气体浓度,分析了CH4排放通量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对CH4排放通量产生明显影响,6~9月观测日中,CH4排放通量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加;1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与CH4排放通量呈现显著正相关(n=36,p<0.05),而0~10 cm土壤含水量与生长季CH4排放通量不相关(n=12,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H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n=12,p<0.01)。  相似文献   

11.
北京密云水库甲烷排放通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塘湿地的甲烷排放是发展绿色能源的争论焦点之一。于2009年6月、8月、10月和2010年1月、5月,对北京市密云水库的水域、水库消落带和周边非湿地区的CH4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湿地区的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6月和8月,水库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的CH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观测月份(消落带区:n=6,p<0.05;水域区:n=9,p<0.05),其中,消落带区8月的CH4排放通量远远大于5月,水域区8月的CH4排放通量是1月的数倍,与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相比,水库周边非湿地区各观测月的CH4排放通量变化很小;密云水库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p<0.01,df=80),消落带区的CH4排放通量较大,平均值为(5.780±8.683)mg/(m2.h),水域区为(0.298±0.313)mg/(m2.h),周边非湿地区为(0.002±0.178)mg/(m2.h)。水库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的CH4排放通量都远大于周边非湿地区,说明修建水库明显提高了该区域的CH4排放通量;密云水库的CH。排放通量受表层水温、水深及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在非淹水环境下,CH4排放通量主要受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物量与CH4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n=42,p<0.01),而在淹水环境下,表层水温与CH4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n=39,p<0.01)。水域区采样点8月和10月的水深与CH4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关系(n=9,p<0.01;n=9,p<0.05),这表明水库越浅、消落带区越宽,水库的CH4排放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12.
韩楠  于维洋 《地理科学》2016,36(2):196-203
基于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域(不含港澳台)工业废气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总体呈现东部、西部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东部多为高-高集聚区、西部则多为低-低集聚区,并且高值集聚现象的显著性逐渐增强,显著区域呈持续扩张趋势。在此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工业废气排放存在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工业废气排放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对工业废气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闽江河口感潮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通量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湿地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甲烷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12和12.94mg/(m2·h);涨落潮过程,互花米草斑块排放到潮水的甲烷通量(3.07mg/(m2·h)大于排放到大气的甲烷通量(2.35mg/(m2·h),差异不显著;涨落潮过程中排向大气和潮水的甲烷通量之和(5.42mg/(m2·h)与涨潮前、落潮后甲烷通量差异显著;互花米草排向大气甲烷总通量86.86g/(m2·a),排向潮水甲烷总通量7.84g/(m2·a)。  相似文献   

14.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是3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水库是这些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排放途径多样,而且排放受诸多因素影响,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水库消落区是连接水陆生态系统能流、物流的枢纽,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场所。通过分析国内外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水库消落区、水库沉积物中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特点;总结分析了水库温室气体的4个主要排放途径:水面自由扩散、气泡排放、水轮机和溢洪道、大坝下游河流排放;从季节变化、水面风速、水体pH、水温、水体含氧量、水位变化、水体中氮元素和磷元素浓度、库龄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在水库温室气体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闽江河口藨草湿地CH_4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静态箱法,在2007年阴历每月(除2月和4月外)的初三或初四以及2007年7月12~13日(生长季)和12月16~17日(非生长季),分别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藨草(Scirpus triqueter)湿地的气体样品,利用GC-2010气相色谱仪分析样品的CH4浓度,并计算CH4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0个月中,藨草湿地CH4排放通量涨潮前和落潮后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8月,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1月;涨潮前和落潮后CH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9~9.08 mg/(m2·h)和0.95~12.78 mg/(m2·h);各观测月藨草湿地涨潮前和落潮后CH4排放通量与距地表1 m气温和20 cm土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10, p<0.01),此外,涨潮前各观测月藨草湿地CH4排放通量与盐度显著负相关(n=10, p<0.05),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n=10, p<0.05);夜间的CH4排放通量总体低于白天;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日变化观测中,各观测时刻藨草湿地CH4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3~12.66 mg/(m2·h)和0.09~1.30 mg/(m2·h),潮汐是影响CH4排放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德燕  丁维新 《地理科学》2011,31(2):136-142
综合评述了天然湿地产甲烷菌种类、主要产甲烷途径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温度不仅可以改变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可影响产甲烷菌功能发挥,目前有关温度对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以乙酸为底物的产甲烷菌大多生存于维管束植物生长的湿地,H2/CO2还原则为苔藓泥炭沼泽甲烷产生的主要途径;在pH<4.7的偏酸性湿地中,自由态乙酸可以降低乙酸发酵型产甲烷菌活性,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可能具有自身的弥补机制。还提出今后中国沼泽湿地产甲烷菌和甲烷排放有待加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稻田CH4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4是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的重要排放源.对稻田CH4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CH4排放的机制和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因素,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定量说明不同环境因素在CH4产生、排放中的贡献率,完善实验方法,使实验方法具有统一模式,建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模型,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