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珠研1#啤酒酵母菌,根据麦汁的浓度、PH、接种量及温度四个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对无醇啤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优选,找出了较佳发酵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用工糖化法延长发酵周期和选用产风味物质高的啤酒酵母及用煮沸工艺的变化改善麦且等工艺进行进一步提高无酵啤酒风味物质的工艺进行了探讨和初步研究。其中采用煮沸工艺的变化,改善麦汁组分的工艺能较有效地提高无酵啤酒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2.
“珠研”2 ̄#菌株缩短发酵周期的生产试验研究吴海昌,李维平,田小群食品与发酵工业,1994(3):37~39将国外引进的原二罐法生产的啤酒酵母经亚硝酸钠的诱变处理,双乙酰浓度梯度平板筛选等方法选育,得性能优良的“珠研”2 ̄#菌株,进行生产性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3.
浅谈麦汁糖类组成对啤酒发酵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酵母吸收糖类顺序的生理特性,阐述增加麦汁中葡萄糖等单糖含量对提高发酵度的重要性;并从10°P干啤酒中麦汁糖类组成的分析情况进一步说明其副发酵度的影响。我们通过添加淀粉酶及调整糖化工艺,提高了麦汁中可发酵性糖含量,改变了麦汁中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的比例,使三者比例约为65:23:12,而普通啤酒一般为10~15:67~72:18~22,显然增加了葡萄糖含量。并从发酵中证实麦汁糖类组成对提高发酵度是关键要素,使用普通酵母也能生产高发酵度的干啤酒。  相似文献   

4.
高浓酿造是采用高浓麦汁发酵,之后进行稀释的啤酒酿造技术,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啤酒生产中。虽然高浓酿造技术基本发展成熟,但仍存在发酵周期长以及后稀释造成风味不平衡的问题。由于高浓麦汁的特性,会导致发酵不彻底、发酵缓慢以至于延长发酵周期。该文分别从原料、发酵条件、菌株质量方面对高浓酿造啤酒发酵周期影响因素作了综合阐述,并对解决发酵周期长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两株青岛啤酒酵母c-02和c-03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后挑出甲磺隆抗性菌株,经过实验室菌种分离、筛选、发酵及双乙酰驯养等步骤选育出一株②#菌,12°P麦汁经1000L小罐11℃低温发酵,双乙酰峰值为0.35mg/L,主酵结束双乙酰为0.13mg/L,成品啤酒双乙酰为0.06mg/L,成品啤酒真正发酵度65.6%,凝聚性指标F值为48.4%,啤酒风味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6.
麦芽经粉碎,添加糖化酶(1.4-a-D-葡聚糖水解酶),在70℃糖化生产麦汁,原麦汁浓度42°S,真正发酵度为87%,啤酒中的残糖小于0.75%w/v。并对糖化 pH 值,钙含量,酶的用量以及糖化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对溶解不良的麦芽有好的效果。糖化酶样品中的蛋白酶活性在允许范围内,中试结果表明对啤酒泡沫质量无影响,优点是在麦汁考沸期间可确保糖化酶失活,而且在煮沸前比其它酶处理麦汁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调整麦汁组成缩短发酵周期的探讨宋来新泉阳林业局啤酒厂(吉林浑江市泉阳134505)关键词啤酒,麦汁,酵母,发酵期,质量在啤酒生产中,想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还要确保啤酒质量,酵母很难适应,特别是啤洒酵母凝聚性强,发酵速度和发酵度低,我们决定通...  相似文献   

8.
麦芽中加入糖化酶,70℃糖化生产浓度为42°S、实际发酵度在87%以上的麦汁,啤酒中残糖含量小于0.75%w/v.研究糖化时不同的PH、钙、糖化酶的加量比例、糖化时间对麦汁的影响.中试实验表明,添加的糖化酶中蛋白酶活性有一个特殊的范围,它不会对啤酒的泡沫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麦汁煮沸过程能保证糖化酶失活,处理时间比麦汁煮沸前酶处理也短.  相似文献   

9.
发酵度用百分数表示,可分为“外观发酵度”、“真正发酵度”、“极限发酵度”三种。发酵度的高低可用来检查发酵是否正常,并以此对麦汁或酵母的一系列情况进行判断。下面针对影响啤酒发酵度的因素,谈谈我们的看法。1 原辅材料的影响1.1 麦芽的影响麦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麦汁α—N 的含量和可  相似文献   

10.
在啤酒生产中控制双乙酰含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勍 《酿酒》1996,(3):29-30
在啤酒生产中控制双乙酰含量的探讨张勍(哈尔滨亚洲啤酒有限公司)三酿造过程中的溶解氧1.麦汁中的溶解氧“有氧繁殖、厌氧发酵”,“有氧”能够增加单位麦汁中的酵母数即酵母浓度,增强酵母的发酵能力及还原双乙酰的能力。由于麦汁经强烈的煮沸后,麦汁中的溶解氧量很...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种不同酵母菌种,对其进行了发酵性能比较。测定了热死灭温度、凝聚性、死亡率、双乙酰还原能力、发酵速度、高级醇与酯及发酵终了理化性质等方面的综合指标。结果显示菌种JB的综合性能最佳,具有应用于啤酒生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酿酒酵母经诱变获得有效利用麦汁糖的优良性能。突变菌株经5d摇床培养使YNB基础培养基的麦芽三糖发酵度从32.4%提高到81.8%。薄层层析证明突变株麦芽三糖转运能力得到改善。模拟工业发酵实验证明突变菌株的麦汁糖发酵性能大大改善,而原有发酵优良性状未受到影响。说明该突变株益于工业啤酒生产和低热啤酒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以啤酒酿造Lager酵母TS-01为出发菌株,依次利用含乙硫氨酸、羟基正缬氨酸的平板进行定向育种,利用硝酸铅平板分离出高产SO2、低产H2S的菌株,然后通过EBC管、100 L中试发酵试验,以发酵液的SO2、H2S、双乙酰、乙醛、高级醇的含量和发酵度为筛选指标,得到1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TK-10。以出发菌株TS-01为对照进行600 t大生产对比验证,表明新菌株TK-10的SO2产量明显升高,成品酒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且口感良好,保持原有风味不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系统对酿酒酵母菌株A、B分别进行诱变,选育诱变菌株发酵的啤酒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的含量,4种嘌呤在1~16 mg/L的测定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诱变酵母菌株A-3发酵啤酒中嘌呤含量为77.67 mg/L,比初始菌株A的101.64 mg/L降低23.6%;诱变酵母菌株B-4发酵啤酒中嘌呤含量为76.26 mg/L,比初始菌株A的96.84 mg/L降低21.3%。诱变菌株A-3、B-4进行连续传代10次并进行发酵啤酒实验,诱变菌株A-3、B-4的发酵性能、发酵啤酒中总嘌呤含量和啤酒品质保持稳定。这表明ARTP诱变方法选育低嘌呤酿酒酵母菌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对选育到的低产高级醇啤酒酵母MS-11进行应用发酵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比出发菌株SC-2和工业生产菌株DAB,MS-11菌株在保持原啤酒风味的基础上,不仅提高发酵速度,缩短发酵时间5d,降低能耗近10%,增加设备周转率20%左右,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生产的成品啤酒防老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FV_(8812)菌株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FV_8812(Flammnlina Velutipes)菌株是我们从国内外收集到的25株菌株中,经筛选获得的一株适合深层发酵的高产优质菌株。本文报道了该菌株的适宜发酵培养基、摇瓶发酵条件及50升发酵罐的扩大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其适宜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5.0%玉米粉、3.0麸皮、0.1%KH_2PO_4、0.05%MgSO_4·7H_2O、10μg/100ml VB_1、50μg/100ml VB_2;适宜的摇瓶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0~25℃培养基起始pH6.0~7.0,摇瓶装量500ml,装100~160ml,种子培养时间3~4天,接种量10~15%,摇瓶转速120~200rpm添加消泡油不少于0.1%为宜;经50升发酵罐扩大试验,菌体干收率3.94%(W/V),达到了工厂化发酵生产食用菌菌丝体的要求,因而具有工业投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F718,R719为引物,以质粒pFA6a—kanMX4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采用基因转化法获得1株乙醇脱氢酶Ⅱ基因突变型工业酿酒酵母。驯养后的突变株啤酒生产小试表明,突变株乙醛含量为5.386mg/L,比原菌株乙醛含量7.932mg/L有所降低;发酵液发酵结束时,双乙酰含量为0.058mg/L,比原菌株双乙酰含量0.034mg/L有所升高;突变株发酵度为63%,比原菌株66%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8.
王艳  陈叶福  王鹏银  肖冬光 《酿酒》2007,34(5):69-71
主要对高产二氧化硫啤酒酵母突变株M8的发酵性能和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啤酒发酵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M8发酵性能较好.突变株M8第20代菌株发酵的啤酒的二氧化硫生成量比原株S-5提高了20.72%,硫化氢生成量降低了49.3%,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used a recombinan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which expressed both β‐glucanase enzyme and reduced Pro‐teinase A expression during wort fermentations. The genetic stability and fermentation features of the strain were examined. The recombinant strain's proteinase A activity was reduced compared to the parent strain; β‐glucanase was produced throughout the fermentation. The fermentation with the recombinant S. cerevisiae strain exhibited a larger reduction in β‐glucan content than what was observed with the control strain, with β‐glucan degradation above 80%. The foam stability period was reduced when the beer produced by the recombinant S. cerevisiae was stored for 3 months.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beer proteins indicated that lipid transfer protein 1 had disappeared. Fermentation studies indicated that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examined, this recombinant strain was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beer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0.
乙酸乙酯和高级醇是啤酒中的重要风味物质,为了探究BAT2基因和Lg-ATF1基因对啤酒酵母产醇酯能力的影响,进而解决啤酒中存在的醇高酯低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酶切连接法构建重组质粒p UC-PLABBK,采用醋酸锂转化法和胞内同源重组技术,以多倍体啤酒酵母菌株S5为出发菌株,Kan MX基因作为筛选标记,最终获得过量表达Lg-ATF1基因同时敲除BAT2基因的重组菌株S5-Lg。通过啤酒发酵实验和数字PCR探究重组酵母菌株S5-Lg与出发菌株S5醇酯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出发菌株相比,S5-Lg的总高级醇生成量降低9.12%,其中异丁醇和异戊醇的生成量分别降低了10.63%和9.55%,乙酸乙酯生成量提升了26.81%,BAT2基因表达量降低45.72%,Lg-ATF1基因表达量大幅提升。BAT2基因和Lg-ATF1基因可以影响啤酒酵母产生高级醇和乙酸乙酯的含量,对改善啤酒风味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