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巴管瘤并不少见,但发生于肠系膜者报道极少,因临床上特异性表现,术前常常误诊。现将我院诊治2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性,33岁。发现左下腹无痛性肿块2月于1984年6月25日入院。查体:腹平软,左下腹扪及—8×5cm~2大肿块,质中等硬,较活动。B超示实质性肿物。剖腹探查于空回肠交界处肠系膜根部见—15cm ×15cm×6cm~3大肿块,表面呈乳头状突起。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肠系膜海绵状淋巴管瘤。例2:患者女性,18岁。反复中上腹痛10年,加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肠系膜恶性肿瘤为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 ,我院近 10年内共收治 10例 ,误诊 3例 ,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例 1,男 ,60岁。发现左腹部渐大肿块近 10年余 ,腹隐胀痛不适伴有中度发热一个月 ,经抗感染治疗一个月无效入我院就诊。进院时左腹部可扪及 12cm× 10cm肿块 ,边界不清 ,稍可推动 ,轻触痛。B超示 :左腹部混合性占位性包块。入院时诊断为小肠平滑肌肉瘤。剖腹探查 :距treitz韧带 10cm之空肠肠系膜处有一 12cm× 10cm× 6cm肿块 ,质硬 ,整个空回肠系膜浸润性肥厚 ,其间有大小不等的肿…  相似文献   

3.
<正> 纤维瘤病最常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内脏很少发生。肠系膜纤维瘤病非常罕见。临床上往往不易诊断,本文收集2例报告如下。例1 女性,26岁,农民,以右腹部包块4月余主诉就诊,患者四月多前偶然发现右侧腹部包块,近半月来时有隐痛。既往一向身体健康,月经正常,结婚6年未孕。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无病容。头、颈、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于右侧腹深部可触及约6×5×4厘米肿块,质硬,活动,有轻压痛,表面尚光滑。妇科会诊:子宫发育不良,其余均正常。肾盂造影(逆行和静脉)肿块与右肾无关。临床以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腹腔肿瘤之诊断手术,术中发现右横结肠系膜拳头大肿块,活动与肠管不粘连,将肿块分离后完全切除。术后第七天患者阵发性腹痛,伴恶心、腹  相似文献   

4.
李康军  王小英 《吉林医学》2012,33(7):1445-1446
目的:根据临床CT诊断肠系膜囊肿的相关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治疗上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经CT诊断确诊的肠系膜囊肿患者4例,对其CT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诊断效果。结果:4例病例采取CT方法进行扫描均见囊性肿块,多房囊肿1例,单房囊肿3例,肿块直径>10 cm的2例,<10 cm的2例,结肠系膜囊肿3例,小肠系膜囊肿1例,囊肿浆液性2例,乳糜淋巴液性2例,其中1例伴有出血。结论:CT诊断能够直观快速的确定肠系膜囊肿的结构和发生部位,并可发现继发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对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例术前诊断为肠系膜血肿的巨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右侧腹部触及包块,压痛,肠鸣音亢进。CT示右下腹异常密度团块影,根部呈旋涡状,考虑肠系膜血肿扭转。观察病情后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彩超示腹盆腔积液增多,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大量淡黄色渗出液,小肠系膜见15 cm×10 cm×7.5cm肿块,压迫空肠致肠管管腔狭窄、水肿,近端肠管扩张。手术切除肿块连同压迫狭窄的空肠,最后病理确诊为小肠系膜GIST。结论:提高对GIST的警惕性,积累与其他消化道疾病的鉴别的经验,避免GIST的误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是治疗GIST根本点。  相似文献   

6.
多原发癌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临床问题,现报告3例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患,38岁。腹痛,间歇柏油样便1年。体检:贫血貌,浅表淋巴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化验: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4.6×10~9/L,粪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和胃镜(-),纤维结肠镜见乙状结肠有1.2cm 大小的蕈状隆起型息肉,活检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伴癌变。行乙状结肠切除术,术中见回肠远端有鸡蛋大肿块,伴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病理诊断:回肠粘液腺癌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伴癌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盆腔肿块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观察24例经临床、病理及手术证实的结核性腹盆腔肿块声像图特征。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腹盆腔肿块在超声显像上有几点主要特征:(1)肿块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与周围脏器广泛粘连。(2)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3)内部回声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4)肿块呈囊性或实质性或囊实混合性。(5)肿块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增强。(5)肠系膜根部或大血管旁可见肿大低回声或无回声淋巴结。(7)肿块与脏器无关连。(8)合并腹水时,可见腹膜均匀性增厚,回声增强。(9)彩色多普勒不能探及血流。结论:结论性腹盆腔肿块超声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脓肿误诊3例报告林振伟高文武高迎文毕可波(文登中心医院,264400)例1.男,21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0个月入院。查体:右侧腹触及一约6cm×4cm活动性肿块。B超示右侧腹有6.2cm×4.2cm肿块,内见液性暗区。术前诊为“小肠系膜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77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77例患儿中,73例显示为肿大淋巴结,占94.81%,全部为多发,无单发。肿大淋巴结集中在右侧腹、左侧腹以及脐周部位。结论:通过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诊断,结果清晰准确率高,检查快捷方便,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使用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院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选出80例 ,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超声检查 ,经对应药物治疗7天后进行超声复检 ,观察患儿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位置、形态和数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对80例患儿实施超声诊断后 ,诊断出淋巴结肿大的有69例 ,比例为86.5%.这69例淋巴结肿大患者中其淋巴结分布在右中下腹、脐周和左上腹部位置的比例分别为62.3% 、26.1% 和11.6%.肿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有:右下腹和右脐旁有几枚大小不一的低回声椭圆形团块 ,边界非常清晰 ,纵横径比例大于1.经药物治疗7天后超声复检发现患儿的淋巴结肿块有明显的变小和或消失 ,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明显 P< 0.05.结论: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采用超声诊断 ,可以清晰的反映患儿腹腔内肿大淋巴结的详细情况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前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医院应普及超声诊断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女,49岁。左上腹肿块3月入院。近1月肿块增大较快,伴上腹闷痛,胃纳差。体检:左上腹触及一拳头大肿块,质实,光滑,活动,轻压痛。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B型超声检查考虑左上腹肿块为肠系膜肿瘤,肝、胰腺和肾未发现异常。术前术后空腹血糖分别为90mg%和97mg%。手术探查见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高频彩超对65例1~14岁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右侧腹及脐周可见一至多个不同程度肿大的淋巴结,彩色多普勒显示丰富血流信号,经治疗后复查肿大淋巴结缩小或消失.结论: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囊肿在临床上较罕见,我院曾遇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43岁,已婚,农民,住院号1232,于1963年10月5日入院。主诉在入院前五年发现左上腹部有一移动性肿块,伴间歇性腹痛,痛如刀割,痛时左上腹见包块隆起,持续4~5天自愈。近来食欲减退、便秘、体重减轻,在剧烈劳动时肿块处有隐痛及下坠感,小便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彩超对高原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9例肠系膜淋巴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声像图表现,对肠系膜淋巴结患儿治疗后的进行随访。结果:55例表现为单纯性肠系膜淋巴结,有4例同时合并急性阑尾炎。超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以脐周为主,其中11例同时在右下腹、7例同时在左下腹有淋巴结肿大。23例合并腹腔积液。CDFI观察淋巴门血流信号丰富。抗炎治疗后复查,肿大淋巴结体积缩小或消失,缩小的淋巴结内几乎未见血流信号。结论:在诊断小儿淋巴结炎中彩超能够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对于临床明确诊断及动态观察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超声检查简单易行,重复性好,无痛苦,儿童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小肠肉瘤为一种较罕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本文报告5例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病例报告例1,男性,36岁。1970年7月28日因乏力消瘦4月,阵发性腹痛、腹泻并发现腹块3月入院。入院检查:右下腹可触及一拳大、边界不清之坚硬肿块,有部分小肠梗阻体征。GI提示末端回肠明显狭窄,盲肠、升结肠亦有浸润僵硬现象。手术及术中发现:距盲肠10厘米处末端回肠系膜侧有  相似文献   

16.
陈妹琼  李淑英 《安徽医学》2021,42(7):829-83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 15 岁,因"间断腹痛1 个月"入院.患者自2017年9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右侧腹部为重,呈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外院全腹CT平扫+增强示:沿肠系膜及乙状结肠系膜走行区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其内夹杂较多血管影,考虑良性脉管源性占位,血管淋巴管瘤可能.予对症支持治疗后腹痛减轻.于2017年10月17日在本院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结肠及系膜未见肿物,中段小肠系膜可见一大小约30 cm ×20 cm ×3 cm饼状多发结节融合肿物,无浸润,局部肠壁水肿.遂行小肠系膜肿物切除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送检小肠肠管长60 cm,肠管直径1.5~2 cm,小肠系膜处见一肿块(见图1),肿块大小24 cm ×18 cm ×4 cm,表面可见包膜,切面见肿块由大量扭曲、迂回的实性管状结构组成,色灰白,胶冻状,质中;低倍镜下见肿块位于小肠系膜,未累及小肠浆膜面,由迂曲、膨大的神经束组成,呈丛状结构(见图2);高倍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核呈尖细波浪状,间质黏液样变性(见图3).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CD99、S-100 (见图4 )均阳性, EMA阳性的细胞分布于丛状结构的边缘, Ki-67增殖指数<1%.病理诊断:(小肠系膜)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术后定期复查腹盆CT,术后3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腹部的多种疾病可表现为囊性肿块,因右上腹有肝脏、胆道及胰腺等,因此,囊性肿块的发病机会较其他部位为多。多年来,利用超声检测肿块的性质、来源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在扫查到肿块图像后用CDFI检查,观察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等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我们对2 98例超声诊断为右上腹囊性肿块的患者与其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2 98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1 76例右上腹可扪及包块及腹肌紧张。男1 81例,女1 1 7例,年龄1 0~6 8岁。采用东芝340型B超诊断仪及BK35 35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殖是发生在腹膜后的一种良性肿瘤 ,临床少见 ,文献亦鲜有报道 ,术前难以确诊 ,往往经病理证实为该病。现将我科近年来诊治的 3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 1:男性 ,36岁 ,因左上腹肿块 6个月入院。体检 :神清 ,一般情况可 ,左上腹可触及 10 .0cm× 8.0cm大小肿块 ,质硬 ,活动度差 ,表面光滑 ,轻压痛 ,浅表淋巴结未及。B超示左上腹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血常规、生化检查、KUB+IVP等未见异常。术中见左上腹膜后肿块 14 .0cm× 10 .0cm× 8.0cm ,质地较硬。肿块包膜下血管丰富 ,呈曲张状态 ;与左肾下极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以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或临床拟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检查.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用高频探头扫查腹腔,观察右下腹、脐周、右中上腹及左侧腹腔.扫查时尉绕脐周,在全腹部有序地来回滑动式扫查,重点探查腹痛部位,仔细扫查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大血管旁.对较肥胖患儿必要时探头可适当加压,以增加探查深度,可提高对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对探查到的肿大淋巴结进行重点观察,并做对比分析.结果:其中102例探查到肿大淋巴结,5例未探查到肿大淋巴结,检出率95.3%.结论:高频彩超对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高,能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可靠诊断依据,而且此检查方法直观、安全、方便、无痛苦、无创伤、可重复性好.因此,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重要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低频超声在小儿疑似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疑似肠系膜淋巴结炎而来我科做高低频超声检查的38例患儿的检查结果。结果单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2例,阑尾炎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肠套叠I例,肠管胀气3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胆囊结石2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胆管囊状扩张2例,左侧融合肾1例,腹膜后肿块1例,恶性淋巴瘤l例。结论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能较好的鉴别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及其良恶性,能发现其他急腹症及某些脏器先天性和后天性异常,其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