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50年代以来,营口市气候呈明显变暖趋势。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气候变暖趋势加快。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尤其对作物生长季(3~10月)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中部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6县(区)1961~2006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年降水资料。计算历年各地气温、积温、无霜冻期和农业气候生产力,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河西走廊中部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87~200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且冬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秋季次之,春、夏季升温幅度较小;≥0℃和≥10℃积温增多,无霜冻期延长,气候生产力增加。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有利于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干旱发生频率加大,病虫越冬存活率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3.
应用鞍山1951~1999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归纳出鞍山近 50a气候呈逐渐变暖的趋势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 ,而降水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广东地区的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根据广东省86个站1961~2000年气温资料、广州市1908~2002年气温资料以及1958~2001年南海海平面资料,论证了广东省气候变暖的明显趋势;从热量资源、作物和品种布局、作物产量、病虫草害、农业气象灾害等方面论述了气候变暖对广东农业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防范和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对策.  相似文献   

5.
鞍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鞍山1951~1999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鞍山近50a气候呈逐渐变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而降水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田阳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农业生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田阳县1960—2009年气温的统计,引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作分析。结果表明,田阳50a来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变暖趋势,其增温变暖趋势值持平于全区、略低于全国的平均值。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提出了相应的农业生产对策。  相似文献   

7.
肖祥 《湖北气象》2000,(1):43-43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交替出现了若干冷暖时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前期(40年代中期之前)气候偏暖,中期(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气候偏冷,后期(80年代至90年代)气候再度偏暖.联合国气象组织宣布,20世纪10个最暖年都出现在1983年以后,其中有7年在90年代,1998年成为20世纪最暖的年份.据我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分析结果,1987年以来,我国北方连续13年出现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局部地区某些年份偏高达3℃以上.这一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据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1995年的科学评估报告,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其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且以中纬度地区变暖较为显著,一年之中以冬季变暖较为显著,一天当中以夜间最低气温的升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5年朔州市6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等方法,对朔州市近45a气温变化特征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5a来,朔州市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的速度上升;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明显高于平均最高气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趋势有所加快,尤其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1987年以来朔州相继出现了15个暖冬,较强的暖冬年份出现在1995年以后。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互有利弊。如何趋利避害,确保当地农业高产优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951—2005年营口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51—2005年营口市年和逐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近55 a来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弱。极端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呈现出前30 a递减、近30 a递增,近20 a气候变暖更为突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变率差异不明显。近55 a营口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递增趋势,近30 a较近55 a显著递增,但近20 a则稳定少动;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递增趋势,冬季递增趋势最强、夏季最弱;城市化发展及工业化引起的热岛效应是营口市显著增温的重要原因,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则进一步加强了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51--2005年营口市逐年和逐月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55a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弱。极端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呈现出前30a递减、近30a递增,近20a气候变暖更为突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变率差异不明显。近55a营口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递增趋势,最近30a较近55a显著递增,但近20a则稳定少动;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递增趋势,冬季递增趋势最强、夏季最弱。城市化发展及工业化引起的热岛效应是营口市显著增温的重要原因,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则进一步加强了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05年朔州市6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等方法,对朔州市近45a气温变化特征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5a来,朔州市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的速度上升;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明显高于平均最高气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趋势有所加快,尤其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1987年以来朔州相继出现了15个暖冬,较强的暖冬年份出现在1995年以后.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互有利弊.如何趋利避害,确保当地农业高产优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廉丽姝 《气象科技》2005,33(1):73-76,86
根据山东省196l~2000年气象与粮食产量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气候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各季节中,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冬季,变干表现最突出的是夏季;②气温和降水是造成山东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暖干”气候背景下,气温与气候产量为负相关,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③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增产贡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黑龙江省1961—2008年22个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玉米主产县的产量资料,确立基准时段,建立气温影响系数,分析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气候变暖总体上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趋势有利。以1961—1969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16.8%、16.0%、20.9%和23.9%;以1970—1983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3.6%、9.2%和11.2%。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部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兴安岭东南部1971~2005年气温资料与玉米、大豆、小麦和马铃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4种作物气候产量与各个气温因子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由此可见气候变暖有利于该区各种作物产量的提高.气候变暖可使作物生长期延长8~15天,因此可以引种生长期为120~130天的高产品种,增加中、晚熟品种.气候变暖扩大了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的种植北界北推,范围扩大至49°45′N 以南的地区,上界升高至海拔400 m.但是气候变暖也增大了干旱发生的机率,加重了干旱的程度,增加了农作物害虫对农田的危害.气候变暖使异常天气事件增加,对农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影响,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相似文献   

15.
陈习伦 《贵州气象》2003,27(3):22-23
利用望谟县1961~2000年共4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其结果为:进入80年代以来20年的平均气温较80年代以前20年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3℃、最冷月平均气温升高了0.65℃,气候变暖明显。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赖惠文  何振文  李明华 《广东气象》2009,31(4):24-25,30
利用惠阳站1953~2006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惠阳站年和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气候带划分指标的变化特征和严重、异常冷暖气候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惠阳站与全国、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升温幅度最大、春季最小;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惠阳站的气候带划分指标有逐渐往北热带过渡的趋势;惠阳站的冷气候事件主要在气候变暖前;气候变暖后暖气候事件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基于3个气象站点历年2—3月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广西贵港市1960—2011年春播期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播期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月下旬气候变暖最显著;春播期1980年代中期明显偏冷、1990年代末始转暖,2000年代初期后增暖明显,最近几年维持偏暖但变暖不显著。春播期降水量由1980年代初之前的减少趋势转为之后的增多趋势(3月中旬增多趋势最显著)。重度烂秧低温阴雨天气主要出现在1960—1980年代,进入1990年代后频次数明显减少(最近5 a未曾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均伴随降水出现(多为20mm以下)。春播期低阴雨日数的小幅减少趋势可信度不高,低温阴雨结束期主要出现在3月上、中旬并有推迟的趋势,倒春寒多发的3月中、下旬气温呈下降趋势,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当地农业仍面临春播期低温阴雨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5Oa来日最低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岚  王翠花  李雄  缪启龙 《气象科学》2003,23(3):300-307
利用1951~2000年全国241个测站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及年平均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将全国划分为8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日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是极为显著的,尤其是80年代中期之后,北方地区的增温比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更加明显。70年代中期前后,日最低气温发生了近50a来的第一次变暖突变,此次变暖的趋势并不明显,而是以波动的形表现出来,8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了趋势极为明显的第二次变暖突变。通过对不同季节资料的研究还发现,在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日最低气温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1954—2007年云南农业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中艳  朱勇 《气象》2009,35(2):111-118
为弄清主要农业气候要素和农业气候年型变化规律和特征.基于多站点气候资料,对表征云南农业气候特点的17个初选气候因子,进行经验正交(EOF)分解提取主成分因子,再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农业气候年型.结果得到7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因子和6种农业气候年型,可客观表述云南主要农业气候变化特征.1954年以来云南农业主要生长季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比气温年际波动大,日照变化又比降水量明显;春旱强度有减弱的趋势,阴雨寡照逐渐加重;199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变暖明显加剧,同时日照时数波动振幅大、夏季雨量有递减趋势;1995年以来云南主要受两种农业气候年型影响,1999-2007年的主要气候年型在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均未曾出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利弊影响都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虎林市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山脉下,所在地区有原始森林、自然湿地和天然草场,其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兼顾有牧业和林业。但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3次大规模开荒,使森林、草原和湿地的面积锐减,也对当地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气候变暖的趋势十分明显,为了探讨气温趋势变化的规律,着眼于研究日最高、最低气温的不对称变化状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