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工业副产品--磷石膏的利用率,减少其废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不同陈化期磷石膏单掺或与二水石膏双掺作水泥缓凝剂的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性生产实践.结果表明:(1)工业性生产中可单掺磷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与二水石膏按适当比例搭配双掺效果更好;(2)陈化1个月至5年后的磷石膏作缓凝剂对硅酸盐水泥熟料具有良好的缓凝、增强作用;(3)用磷石膏作水泥缓凝剂,水泥生产企业可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1 掺多元矿化剂配料与熟料中SO_3含量(见第1期) 2 外掺石膏量对水泥水化过程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见第2期) 3 人造氟石膏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 1987年,我们配合广州军区黄石水泥厂化验室共同完成了利用湖南湘乡铝厂氟化盐车间排出的工业废渣——人造氟石膏作水泥缓凝剂的工业性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与应城石膏矿所产天然二水石膏作了物理力学性能对比,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人造氟石膏是铝厂氟化盐车间制取HF  相似文献   

3.
不同石膏掺量对新型贝利特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引言出于节能和利用废渣的目的,我们利用粉煤灰和铜尾矿等工业废渣研制了以β-C2S、无水硫铝酸钙C4A3S为主要矿物的新型贝利特水泥〔1〕。研究过程中发现外掺石膏量对水泥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随石膏掺量不同,水泥凝结时间和强度都有较大的变化,当石膏量适宜时,C4A3S水化生成较多的钙矾石而不膨胀,此时水泥石的强度最高,凝结时间也可调节到通用水泥的要求。1熟料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所烧制的新型贝利特水泥熟料β-C2S含量为60%~68%,C4A3S20%~30%,其化学成分与计算矿物组成如表1所示表1熟料的化学成分及…  相似文献   

4.
将海盐废渣提纯后的盐石膏煅烧后作为硅酸盐水泥添加剂,考察了不同煅烧温度下的盐石膏对水泥凝结时间及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等性能的影响,并与天然石膏对比。结果表明,用盐石膏作添加剂的水泥的凝结时间、3d和28d抗压和抗折强度、体积安定性等性能指标均达到国标要求,海盐废渣作为硅酸盐水泥熟料添加剂可以替代天然石膏。海盐废渣用于水泥熟料既节约了资源又有利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英尾砂和柠檬酸废渣石膏生产水泥的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石英尾砂和柠檬酸废渣石膏在水泥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实际生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石英尾砂掺量占生料的2.5%~5.0%,以及柠檬酸废渣石膏作矿化剂掺量占生料的20%~30%范围时,可有效改善生料的易磨性和易烧性,生产出强度较高的水泥熟料。  相似文献   

6.
缓凝水泥的凝结时间大多要求在6~8h,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掺加二水石膏已不能满足缓凝的要求。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硅酸盐水泥熟料中掺加适量的磷石膏.能满足缓凝要求,因此宁夏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成功找出适当配比,可根据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7.
以磷石膏、石灰石、铝矾土为原料配制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研究了磷石膏掺量及烧成制度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石膏可以取代天然石膏配置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磷石膏掺量在14.22%时,熟料物理性能最优。熟料烧成温度应控制在1320℃~1350℃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利用工业废渣烧制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石灰石,工业废渣磷石膏,煤矸石为原料,根据设计的熟料矿物组成,设计4个废渣掺量--12个不同的生料配比,研究不同配料的适宜煅烧温度和烧制出的高贝处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和水泥的物理性能,并寻找出废渣的适宜掺量范围。  相似文献   

9.
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进行了天然石膏和改性磷石膏不同比例单掺、双掺作水泥缓凝剂的一些系列对比试验,通过对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常规物理性能测试以及XRD、SEM等微观结构分析,研究改性磷石膏对水泥缓凝剂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磷石膏与天然石膏单掺、双掺作水泥缓凝剂均具有良好的缓凝、提高强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钼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贝利特水泥熟料.并通过强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测试,研究了原料配比和石膏活化剂掺量对水泥熟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23.3%钼尾矿、3.4%的河砂和73.3%的石灰石为原料,再添加1.5%的石膏作活化剂,在1350℃下煅烧0.5h制得的贝利特水泥熟料强度最高.钼尾矿的掺加对贝利特水泥熟料主要矿物种类没有影响.加入石膏可促进熟料烧成,且生成了少量硫铝酸钙,使得熟料强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