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位于前臂掌侧 ,腕横纹上 2寸 ,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据文献记载 ,其主治胸痹、不寐、心悸、胃脘痛、呕吐、呃逆、郁证等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穴 ,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1 穴性探讨内关穴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如“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关” ,“心系实则心痛 ;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也”。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家窦汉卿首先将“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记载于《针经指南》 ,明确将内关穴与阴维脉联系起来。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 ,经脉从胸走手 ,在胸中与…  相似文献   

2.
刘书坤  姜旻  王妍妍  边涛  周丽  王朝阳 《中医学报》2016,(12):2015-2018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22部古代典籍和11本现代中文期刊,对其中有关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文献进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穴位进行归纳。结果:筛选出古代文献108条原文,涉及11条经脉,32个穴位,157穴次;现代文献79篇文章,涉及14条经脉,100个穴位,651穴次。经过分析,初步总结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取穴规律,即经络诊察的取穴规律:常用经脉有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常用部位是头面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常用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水突。结论:初步得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取穴规律,同时也可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经络诊察的取穴规律。将经络诊察结合四诊,能快速且准确地找到患者经络系统上的阳性反应点,指导经络辨证和治疗,有助于掌握疾病预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针疗法就是针灸背部相应腧穴治疗人体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相关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包括后头、颈项、背腰、骶尾部腧穴的应用,尤以夹脊穴、背俞穴的应用最为广泛.在人体中,背属阳,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所过.  相似文献   

4.
针灸     
l、何渭经络?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千: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耽经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对手厥阴经形成的影响符仲华(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510515)关键词经络起源,内圣外王,手厥阴心包经关于经络起源,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由穴连经说、导弓旧气说、感传论、血管论。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早期经络学文献(下文简称《帛书经脉)...  相似文献   

6.
根结标本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结标本理论与应用谷世 (针推系)关键词根,结,标,本,经络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先贤们发现,在四肢末端的经脉起(止)穴,或是肘膝腕踝以下的经穴,大都具有特殊显著的治疗作用,从而总结出经络的根结标本理论。根结标本理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它与四气街理论共同奠定...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人体上存在着气血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道——经络,呈网络形式分布全身;其中主干为经脉,上面分布着经穴;最重要的经脉为基本平行纵走于体表且对称分布的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一般通称为十四经.  相似文献   

8.
《灵枢》十五络脉(以下简称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沟通表里经脉,输布气血于经筋、皮部,加强十二经脉循环传注等作用。然其分布规律易被忽视,故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具一定的临床意义。1 起止、走向 经络皆起于其络穴,多脉穴同名。其起点分布有一定规律:手六经络脉起点均位于腕  相似文献   

9.
针刺郄门穴对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经络理论认为,郄门穴是经脉之气聚会深居的部位。在临床缓急止痛中有独特的治疗效果,笔者多年来针刺郄门穴(手厥阴心包经郄穴)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观察中确有改善心肌供血和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郄门穴的作用,我们又单选郄门穴针刺,观察针刺前后慢性冠脉  相似文献   

10.
虚痛病机探讨饶旺福饶淑珍(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虚痛病因病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然而,临床上较注重由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之实证,而对于因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  相似文献   

11.
经脉循感线和穴位是一体的,经络是经气运行的通道,穴位是通道中的输气站点。经穴同源,先有循经感传的概念,然后才有穴位的概念。经络的发现与心身结合锻炼的练功者和经络敏感的人密切相关,穴位是从经脉循感传导路线发展而来的。经脉学是经络学说的基础,经脉循感传导路线是经络学说的基本架构,经脉学说虽然还没有穴位的名称,但经脉学已经包含有穴位的内容,只是当时还没有用穴位来命名而已。  相似文献   

12.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小仅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腰臀痛是指腰或臀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而言,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病证。腰臀痛常见的病因有三:一是外感腰臀痛,系由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风、寒、湿、热客于经络,经络痹阻,气血壅滞,形成“不通则病”的腰臀痛;二是外伤腰臀痛,多为扭、闪、跌、仆、挫等外力作用于腰臀部诸经脉,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腰臀痛;三是内伤腰痛,系因房事不节、遗精滑精、带下崩漏、产后病后、劳累过度等内因,耗气伤阴,气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导致“不荣则痛”的腰痛。外感或外伤腰臀痛,初期多属实证,后期多虚实  相似文献   

14.
急性腰扭伤为常见病,主要是跌扑损伤经脉气血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而发生疼痛。1临床主要表现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轻则伸弯俯仰不利,重则不能站立,行走,不能转身。根据经络循行线路,急性腰扭伤与膀胱经、督脉经络受阻及局部气带血瘀较为密切,本人20多年来门诊工作中采用综合.快速治疗,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2操作方法①患者俯卧于诊察床上,全身放松,针刺双矿肾俞”穴,“委中”穴,可直刺到得气后用提插格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②出针后在该处拔火救5~10分钟。③再仰卧针刺“人中”穴.针头路们上,得气后用提插…  相似文献   

15.
中医腹痛之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靓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083-3084
虚性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然其辨治仍不离寒热虚实之要,概而言之,实为邪气郁滞,不通则痛;虚为中脏虚寒,气血不能温养而痛。而其治疗亦不出温、补、下、和、消诸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目痛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支持。方法检索21部与针灸治疗眼病有关的古医籍,摘录涉及目痛的穴位主治条文、单穴治疗目痛条文及穴位配伍治疗目痛条文,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Office Excel电子表格中,按病名、腧穴所在经络、所属部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然后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目痛的针灸治疗涉及13条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其次是足少阳胆经,然后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督脉、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目痛的针灸治疗涉及穴位64个,使用总频次197次,应用频次5次以上的穴位依次为上星、攒竹、合谷、玉枕、阳白、四白、头维、照海、阳溪、三间、下廉、头窍阴。结论目痛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且以眼周、头面和四肢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18.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或称体表与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实质构成是各有所属的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经穴是通过躯体神经联系体表,通过自主神经联系内脏,在体液因素的参与下,起到联系脏腑、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的作用[1]。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已成为经络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经穴-脏腑相关不是脱离经络而独立存在的,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60.何谓经络?经络系统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经络是体内运行气血、联络周身的特殊通路,它包括经和络两部分。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如《医学入门》说:“脉之直行者为经”;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如《灵枢·脉度篇》说:“支而横出者为络”。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络脉有孙络、浮络、十五别络。此外,还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经别,皆属于经络系统的内容。 61.何谓正经、奇经?各包括哪些经脉? 答:正经和奇经,是根据各条经脉的特点,相比较而归纳的,“正”与“奇”相对。正经有十二,  相似文献   

20.
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病机为余毒郁滞经络,气血凝涩,不通则痛;或热毒伤阴,气血虚弱,经脉失养,不荣则痛。临床以毒瘀互结多见,治疗以清热解毒配合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