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北黄石地区新生儿梅毒分布情况,分析该地区新生儿梅毒危险因素,为新生儿梅毒预防提供参考数据,以期降低本地区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方法:以湖北黄石地区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6家妇产医院接诊生产的孕妇及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孕妇围产期梅毒感染情况、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为主要调查内容,整理统计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湖北黄石地区新生儿梅毒4年期间的发病率。将新生儿产妇按照新生儿是否为梅毒患儿分组,新生儿梅毒患儿设为梅毒感染组,新生儿未感染梅毒患儿为梅毒未感染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新生儿感染梅毒的相关因素,再将判定为影响新生儿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新生儿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近4年6所妇产医院共接诊、建档、生产产妇38856例孕娩出的新生儿39600例,新生儿出生后28d内确诊为梅毒感染者408例,新生儿梅毒发病率1.03%,不同年份新生儿梅毒发病率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呈上升之势,但不同年份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梅毒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产妇的相关资料比较发现:产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检测时孕周、孕前保健检查、孕前梅毒感染史、梅毒感染孕妇规范治疗为新生儿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梅毒感染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产妇妊娠期感染梅毒、检测时孕周14周、孕前未进行保健检查、有孕前梅毒感染史、梅毒感染孕妇未规范治疗是新生儿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梅毒感染最重要的临床工作是预防,做好育龄女性围妊娠期的性传播疾病健康宣教、健全妊娠女性各项梅毒感染的核查工作,强化梅毒感染妊娠女性的跟踪治疗应引起相关妇产医院的重视,以期降低新生儿梅毒的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对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孕期产检及分娩时诊断为妊娠合并梅毒的219例病例资料,根据是否进行母婴阻断及阻断的时机,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干预组(孕周期<28周)187例,晚期规范干预组(28<孕周期≤35周)5例及未干预/未规范干预组(孕周期>35周)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胎儿预后以及胎儿梅毒血清学实验。结果纳入妊娠合并梅毒219例,其中接受规范化干预的患者192例(87.7%),未发生早产、新生儿死亡、死胎事件,发生先天性梅毒2例(1.0%)。未干预/未规范干预组27例患者中发生先天梅毒6例(22.2%)、早产4例(14.8%)、新生儿死亡2例(7.4%)、死胎4例(14.8%),明显高于规范干预组(P<0.05)。低血清TRUST滴度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均未发生早产、新生儿死亡、死胎,仅发生天性梅毒2例(1.5%)。其中,先天性梅毒、早产、死胎的发生于TRUST滴度成spearman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23、0.001)。结论孕期规范的青霉素干预可明显避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不良妊娠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妊娠合并梅毒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6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超声检查,在入院前超声检查前已规范抗梅治疗作为治疗组,共51例,余11例为未治疗组,将治疗组根据孕周不同分成孕早期组(≤12周)、孕中期组(12~28周)、孕晚期组(≥28周),分别为18例、21例、12例,比较各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妊娠合并梅毒超声以胎盘水肿、胎儿各类畸形、胎儿水肿、胎儿宫内窘迫为主要表现,其中孕期越晚治疗则超声异常发生率越高,未治疗组流产、死胎、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各类畸形、胎盘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和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者以流产和死胎为主,共10例,先天性梅毒1例,占9.09%,早期规范治疗梅毒则正常新生儿出生率越高,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未治疗脐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谷值(S/D值)分别为(1.56±0.14)、(1.71±0.16)、(2.51±0.19)、(4.43±0.23),未治疗组和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前超声能显示妊娠合并梅毒胎儿异常情况,且能预测胎儿预后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李燕  李祥双 《中国性科学》2017,(11):134-137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孕前健康体检育龄女性中梅毒和艾滋的检出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对育龄女性的生育健康宣教提供参考,降低梅毒和艾滋对新生儿的传播风险,提高人口素质。方法:收集泉州地区妇产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孕前健康体检的育龄者56834人的体检报告,整理梅毒和艾滋病的检出率,详细了解梅毒和艾滋阳性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其它健康相关信息并与梅毒和艾滋阴性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影响孕前人群感染梅毒、艾滋的相关因素;对梅毒和艾滋阳性受检者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受检者后续治理方式、受孕情况及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56834例实施孕前体检受检者中共检出梅毒阳性4428例,感染率为7.79%,艾滋阳性668例,艾滋感染率1.16%,214例为梅毒和艾滋同时阳性。将梅毒和(或)艾滋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共5310例,阴性作为对照组共515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背景、职业、官方性传播知识培训率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些因素和孕前感染梅毒和(或)艾滋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未经官方性传播知识培训孕前育龄人群感染梅毒和(或)艾滋的的危险性最大(OR=3.912),其余依次为居住地为农村(OR=3.235)、小学以下学历(OR=2.968)、务农(OR=1.981)。对3717例女性梅毒和(或)艾滋阳性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显示,3717例阳性受检者均采取了梅毒或艾滋治疗措施,其中2567例完成规范治疗后受孕,568例在治疗期间受孕,382例中途中断治疗受孕,200例未受孕。受孕的3517例女性中,3489例顺利产出新生儿,其中86例新生儿出现胎传梅毒,5例出现胎传艾滋。22例孕妇自行终止妊娠,6例孕妇流产。结论:临床应加强对育龄人群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前健康体检的覆盖率,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梅毒、艾滋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母婴阻断干预对孕期梅毒患者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孕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采取母婴阻断干预将其分为未干预组(n=48)与干预组(n=70),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根据干预时机将干预组分为早期干预组(孕28周内予母婴阻断干预,n=37)及晚期干预组(孕28周~35周予母婴阻断干预,n=33),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记录新生儿随访18个月的血清学检测及转归。结果:干预组与未干预组的年龄、分娩孕周、生产经历、梅毒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 86%,低于未干预组的17. 50%;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 14%,低于未干预组的20. 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干预组与晚期干预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不良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18例新生儿中,87例新生儿的血清TPHA阳性、RPR阴性,随访6个月内均转阴; 31例患者的血清TPHA与RPR均阳性,20例在随访12个月内转阴,11例未转阴(母亲治疗前RPR滴度均≥1∶16)。结论: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母婴阻断干预有利于减少流产、早产,降低先天梅毒发生风险,对于妊娠晚期梅毒患者,规范干预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亲经过胎盘感染胎儿所致,临床表现多样,有多脏器损害,易误诊、漏诊。临床上如未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常预后不良。现将我院儿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8例先天性梅毒病例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诊断标准(1)有梅毒接触史、生母为梅毒患者,患儿临床表现有典型的早期或晚期先天性梅毒损害或标记。(2)无症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和其母亲血  相似文献   

8.
彭枫  杨宏 《中国性科学》2013,22(7):33-36
目的:探究先天性新生儿梅毒的临床现状及干预对策。方法:对壁山县人民医院2007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509例梅毒孕妇进行产前干预,并对新生儿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olidim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以检测先天梅毒,对疑似梅毒患儿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进一步确诊,确诊后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治疗,并分析产前有效干预对策。结果:我院2007年至2011年共检出梅毒患者5000例,2007年至2011年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2%、2.4%、2.7%、2.8%及3.0%,平均发病率2.6%,经趋势卡方检验,梅毒发病率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509例妊娠梅毒产妇共生产536例新生儿,其中4例(0.7%)死亡,62例(11.6%)早产,37例(6.9%)皮疹,182例(34.0%)TRUST及TPPA试验均阳性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恶心、呕吐、哭闹不安等症状,2007年至2011年新生儿发病率分别为37.5%、36.1%、33.3%、32.4%及30.7%,经趋势卡方检验,先天梅毒发病率逐年下降;182例患病新生儿均接受治疗及随访,12个月内TRUST及TPPA检测均转阴。结论:实行产前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配合产后新生儿护理及家属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效果良好。为从根本上降低梅毒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应做好合理宣教、产前筛查及干预,从而保护妇女及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母婴规范诊治对于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变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梅毒孕妇及所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孕妇梅毒诊治是否规范将新生儿分为A组(规范诊治组)和B组(非规范诊治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观察两组患儿的RPR的转变情况。结果:A组孕妇的足月分娩率(92.5%)、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5.0%)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病理性黄疸等临床症状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A组患儿的转阴时间更短,治疗到12个月,两组患儿全部转阴。结论:梅毒孕妇进行规范化诊治后,所产先天性梅毒患儿几率下降,且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阴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归纳、分析3例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3例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致多器官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患儿均为新生儿期内发病,母亲均为梅毒患者,孕期未进行规范驱梅治疗或未治疗。3例患儿分别以呼吸困难、发热、皮肤破溃为首发症状就诊,入院后均确诊先天性梅毒。3例患程中均出现肝大、肝酶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炎;3例患儿病程中均逐步出现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伴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诊断肾病综合征;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贫血,1例患儿合并凝血功能异常;2例患儿合并皮肤脱屑、破溃;1例患儿行X线检测提示骨损害。入院后3例患儿均给予足量、长疗程(3周)青霉素驱梅治疗,以及相应对症治疗,先天性梅毒导致的肾病综合征未予激素治疗。治疗后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均下降,3例患儿出院时皮肤损害均痊愈,肾病综合征、贫血明显好转,但3例患儿肝功能异常情况较前无明显好转。结论 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较为少见。在经过足量、长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