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川东五百梯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的研究表明,该区长兴组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超大溶孔和溶洞为主,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礁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孔隙结构较差,整体上属裂缝-孔隙型低孔、中低渗储层;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其中受海侵背景影响的台缘礁、滩相带控制了储层的时空分布,礁坪浅滩、骨架礁和粘结礁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至关重要,优质储层的形成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早期溶蚀作用、中期中—深埋藏溶蚀作用、晚期深埋藏溶蚀作用以及与TSR有关的氢硫酸溶蚀作用多期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气田为例,针对开发中后期气田面临的开发不均衡、低渗低效储量多且动用程度低、气井动态产能变化导致配产不合理、气井普遍产水、富集区采出程度高且综合递减率高及缺少新的储量动用评价和剩余储量分布预测方法等主要问题,提出五百梯气田开发后期技术对策。技术对策主要有:(1)地层划分与构造描述,依据地震解释资料精细刻画断层及构造起伏变化;(2)储渗单元划分和定量表征,动、静态结合评价储渗体形态、尺度、连通性及含气规模;(3)流体分布及动态响应分析,综合构造、储集层及气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确定气藏气水分布规律;(4)储量动用程度评价与产能复核,从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储量角度评价气藏储量动用情况及剩余可动储量规模,明确下一步动用方向,校正气井产能,指导气井开发后期合理生产制度的确定;(5)静态地质模型建立及动态修正,利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手段预测气藏压力及剩余储量分布特征;(6)剩余储量预测及分类评价,结合动态修正后的预测模型,开展剩余储量分类评价,指导产能挖潜部署;(7)采气工艺技术及工具研发,针对开发中后期气田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采气工艺技术并研发了配套工具。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地区龙潭组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参数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普遍具有较高的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16%;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1.2%,达到中—高成熟阶段;矿物组成中黏土较为富集,平均含量为66.24%,主要由伊/蒙混层和伊利石组成;孔隙类型以黏土矿物层间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质孔不发育。泥页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值分别为27.47m~2/g和0.042cm~3/g,与我国南方古生界海相龙马溪组页岩相当。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泥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与总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与黏土矿物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无机孔隙是该套泥页岩孔隙空间的主要贡献者,而并非有机质孔。伊/蒙混层中包含的微孔和中孔、以及伊利石中存在的中孔和大孔是泥页岩孔隙系统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广元北部地区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平衡演化剖面绘制及分析,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分区开展工作。研究认为:研究区构造变形强烈,西北地区主要发育复向斜、复背斜、倒转褶皱等构造,东南地区主要发育脆性特征明显的构造,深部发育双重构造和背冲断块等,即NW—SE向,变形特征整体表现为由塑性到脆性的转变;该地区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多个阶段,二叠纪之前构造伸展和构造挤压发生多次转换,二叠纪之后基本上以构造挤压为主,在多期构挤压和伸展中,燕山运动至喜马拉雅运动造成的构造缩短量最大,各地质历史时期总共缩短了29.0 km,缩短率达到43.2%;根据构造变形强度变化及演化特征,研究区分为4个构造单元,即西北区、中北区、中南区和东南区,构造变形由韧性变形过渡到韧脆性特征和脆性变形,构造变形程度由强到弱。  相似文献   

5.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储集层裂缝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野外地面裂缝调查、岩心裂缝观察描述及测井裂缝识别,指出川东五百梯气田致密储集层主要是受局部构造控制的构造缝。结合实验分析认为,岩石物性、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及构造变形应力场强度是控制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区的裂缝可以划分为成岩微裂隙、风化裂隙和构造裂缝3种类型。根据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采用构造应力模拟方法,对研究区构造裂缝发育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6.
孔雀河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形作用,形成了现今北西西-近东西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基本断裂体系,同时断裂活动表现为多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该区经历了震旦纪至早奥陶世、早奥陶世末-志留纪、侏罗系、白垩纪一新生代等多期构造变形作用,且后期的构造变形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对前期的构造层的变形样式有所改造.形成了有一定差异的变形面貌。造成变形的复合叠加。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与气藏的成功勘探依赖于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模式的识别,由于前期勘探主要集中在石灰岩裂缝岩溶型储层,对川东卧龙河地区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较少,未能做到最优勘探部署和高效开发。为此,综合地震及钻井资料,总结白云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井震响应特征,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厘清了茅口组白云岩纵向发育模式和实际地震响应特征,最后利用地震属性进行了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地震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卧龙河地区茅口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在测井上表现为“三低”的特征,即相对低纵波速度、低自然伽马和低电阻率的特征;(2)在地震上,储层底界具有中弱波峰反射,由于平面分布的非均质性,储层底界横向上可表现为断续波峰反射的响应模式;(3)优选最大波峰振幅属性可以对储层和有利相带进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主要为淡水湖相沉积,盆地东部地区为沉积次中心.东部地区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分布在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过去主要作为烃源层进行研究,作为湖相页岩储层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利用野外剖面、岩心、薄片、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N2吸附等方法,开展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页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空间...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地面地质图、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变形样式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几何学特点。以古近系上部吉迪克组膏泥岩分隔,分为膏泥岩上构造层、膏泥岩层、膏泥岩下构造层和基底4层模式。研究区以发育收缩变形及膏泥岩塑性变形为主,膏泥岩上构造层、膏泥岩层及膏泥岩下构造层的构造几何样式及分布具显著差异。膏泥岩上构造层以逆冲断层及收缩褶皱为主,膏泥岩层发育膏泥岩塑性变形构造,膏泥岩下构造层以逆冲断层主导的推覆叠瓦构造为主。库车坳陷东部构造具有显著的分段变形特点,细划分为依西—东秋里塔格构造段、依奇克里克—迪那构造段、吐孜洛克—迪那构造段和吐格尔明—阳北构造段,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膏泥岩上构造层的地面线性褶皱带展布、膏泥岩层的塑性变形样式、膏泥岩下构造层变形差异。构造演化剖面分析表明,库车坳陷东部地区大致经历中生代伸展断陷—拗陷盆地、古近纪挠曲过渡型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3个演化历程。现今构造定型于库车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南部下二叠统茅口组储层油气勘探开发历史较为久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储集类型丰富多样。近年川西北部和川东地区二叠系勘探也获得了突破。而位于四川东南部的涪陵—巴南地区受不同方向的应力发育多组系构造,茅口组储层的储集类型、主控因素及展布特征是不清楚的,导致前期钻井虽有显示但产量不高。因此,通过分析川东涪陵—巴南勘探区内及邻区的钻、测井资料,进行茅口组古地貌特征研究、地震相分析及含油气异常的地震反射特征判别,识别出储层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茅口组储层是富含生物碎屑、溶孔、裂缝的综合型储集层;②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下拉式弱反射""眼球状""斜亮点""同相轴错断""同相轴分叉及合并"等特征;③储层分布横向变化较大,主要受古构造位置及断层展布控制;④探区西部古地貌位置较高,是岩溶较发育的有利区域,地震异常较为集中,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安县构造由于山地条件和地质结构复杂等原因,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基底卷入的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结合露头与钻井资料分析认为逆冲三角带的构造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安县构造自北西向南东可分为3个构造带:北川-映秀断层至安县-灌县断层之间的叠瓦构造带、安县-灌县断层下盘的山前隐伏带和坳陷内部弱变形带。山前隐伏带以发育逆冲三角带构造为特征,垂向上具有分层变形特征,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体系,即侏罗系、中-下三叠统外来推覆体、中-下三叠统滑脱层之上的须家河组1、2、3段和中-下三叠统滑脱层之下的古生界。安县构造在晚三叠世以安县-灌县断层活动为代表,逆冲推覆强烈并有较大的水平收缩变形量;晚侏罗世至新生代水平收缩变形量相对小而基底隆升明显,白垩纪末构造已基本形成,新生代构造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库车和川东分别代表了西部(新、甘、青)和中部(川、渝、湘、鄂)的山地高陡复杂构造特征。对于地震勘探而言,虽两地区构造和石油地质特征有所差异,但都属于山地复杂高陡构造地震勘探类型。通过对比分析两地区的构造特征及褶皱变形机理、地震地质条件及反射特征,表明其勘探方法和经验具有相似性、可比性和互补性。对于落实构造圈闭而言,偏移处理和解释显得尤为重要:勿对地震剖面修饰性处理过强,要保真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充分认识山地复杂构造畸变规律,做好叠加成像和偏移归位;处理解释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和构造可靠性;做好精细地震解释,切忌模式化解释,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圈闭形态和井位;应重视小型构造圈闭勘探,积极开展非背斜圈闭的油气藏研究;采用地震测井综合层速度量板法进行时深转换,有利于提高圈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东部大猫坪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呈环带状分布,单个生物礁规模小且埋藏深,纵向上多期次叠置,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较大。针对生物礁储集层内部地震波同相轴振幅偏弱、反射空白和杂乱的特点,在井震标定和正演模型建立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基础之上,通过聚类分析对礁体敏感的多种地震属性融合波形,预测生物礁分布,以过生物礁的等时地震振幅切片为约束,利用基于S变换的频谱分解振幅切片识别生物礁边界。分频与波形聚类组合方法识别的生物礁边界更为准确,得到的生物礁内部特征更加精细,与研究区钻井结果符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层序地层理论,在四川盆地东缘晚三叠世-中侏罗世陆相盆地充填系列中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和5个层序。3个构造层序代表3个充填演化阶段。早期稳定沉降补偿充填阶段,气候潮湿炎热,有利于储层及烃源岩发育;中期中等-强烈沉降欠补偿-补偿充填阶段,气候潮湿-半潮湿,有利于烃源岩及盖层发育;晚期强烈沉降补偿充填阶段,气候半干旱,对储层及盖层发育有利。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研究薄弱,是制约该区气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对研究区灯影组灯四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开展研究,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空间主要发育粒间溶孔、残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洞等4类孔隙,平均总面孔率为2.5%;不同孔隙组合类型对应不同微观孔隙结构,其中粒间溶孔—残余粒间孔储集层孔隙结构最好,排驱压力与中值压力较低,分别为4.1 MPa和18.7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059 μm,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为41.5%;渗透率大小及粒间溶孔发育程度是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因素,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喉半径和孔喉连通性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邓伟  曹红军 《钻采工艺》2006,29(3):18-21
温泉11定向井的目标点位于平行岭谷区内的大山地形之中,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该井设计为一口水平位移达1650~1750m的定向井。该井使用F320-4DH型钻机设备及常规定向井施工技术,应用兰德马克井眼轨迹控制软件优化设计井身结构、井眼轨迹,并采用滑动钻具、满尺寸双稳定器等多种钻具组合来控制井眼轨迹,采用无固相和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聚磺防塌钻井液来保证井壁的稳固。该井在实际施工中充分利用高陡构造地层的自然造斜规律,实钻斜深4332m,垂深3825.59m,最大井斜角45.49°,水平位移1705.57m,钻井周期238d,全井无事故和严重复杂情况的发生,是川渝地区水平位移最大的一口定向井。通过该井的钻井实践证明,在川东高陡构造中,只要技术措施得当,利用常规钻井技术和设备,完全能够完成水平位移小于2000m的定向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川东地区台洼边缘二叠系长兴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薄片鉴定、岩心观察、常规物性分析等方法,讨论了生物礁滩储层特征及生物礁滩沉积、成岩改造对长兴组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生物礁滩储层储集岩类型为生屑云岩及生物礁云岩,生屑云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和非组构选择性溶孔(洞),生物礁云岩则为生物格架孔、非组构选择性溶孔(洞)。储层物性特征整体表现为低孔—中孔、低渗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则由沉积阶段物质基础和同生成岩阶段白云石化改造共同构成。沉积阶段沿台洼边缘高能带沉积形成了带状不连续生物礁滩,为后期白云石化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生成岩阶段形成的中等盐度海水,沿着未被第1期、第2期方解石完全胶结的礁滩原生孔洞空间渗流,对礁滩进行白云石化改造,是礁滩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滩气藏的勘探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Sichuan basin is the important base of natural gas industry in bur country. For rapidly increasing the reserve and production of natural gas, based on the state of the basement tex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over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structural model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many types of trap is controlled by the factors of structure and paleostructure, thrust fault belt, stratigraghical overlap and unconformity etc, in this paper. Therefore, the prospect of gas exploration is very bro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