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小断块油藏CO2吞吐过程压力与含油饱和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小断块油藏CO2吞吐过程中压力和含油饱和度分布,选择了中原油田复杂小断块单元油藏上一口有代表性的低产能产油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首先建立了CO2吞吐数值模拟模型,对周期注入量进行评价,然后对吞吐过程中每个阶段不同累计注入量情况下压力和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注CO2过程中,随着注入气量的增加,井周围地层中的压力上升,且距井越近上升的幅度越大.随地层压力上升,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很快下降,井底附近下降幅度最大,而CO2所波及的渗流区边界上,含油饱和度稍有上升.在焖井过程中,并底附近的CO2气体向地层远处扩散,能量传递到地层远处.地层原油饱和度仅略有回升.回采时能量不断的被消耗,逐渐的向边界波及.注入量较少的已经基本上消耗完了能量,各处压力基本相等.地层平均含油饱和度下降.油井附近的含油饱和度回升.  相似文献   

2.
稠油油藏注CO2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得到方便实用的稠油油藏注CO2选井标准,以辽河油田的高升、冷家堡油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对稠油油藏注CO2吞吐/驱替进行了适应性研究,得出了CO2吞吐/驱替的适应性参数。可以看出,CO2吞吐和CO2驱替对油藏参数和施工工艺参数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研究表明,原油黏度和含油饱和度是影响CO2换油效果最敏感的油藏参数;而周期注入量(CO2吞吐)和注入速度(CO2驱替)是影响CO2换油效果最敏感的施工工艺参数。所得的结果对选择合适的稠油油藏实施恰当的注CO2工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断块油藏CO2、N2单井吞吐强化采油可行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ZY油田原油注气吞吐的工艺过程,建立了注气吞吐数值模拟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例井分别用CO2、N2吞吐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该井的注气吞吐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了注气周期注入量、注入速度、焖井时间、采液速度等因素对注气吞吐效果的影响,并对CO2、N2吞吐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优化得到的方案进行注气吞吐生产指标预测对比。开始生产后注N2的日产油比注CO2恢复要快些,但持续的时间没有注CO2的长;注N2的累计采油量和累计增油量都比注CO2的大。通过对比分析表明本井采用N2吞吐所得到的增油量、换油率大于采用CO2吞吐的,因此会获得更好的效益。通过不同注入气不同时期的含油饱和度和压力分布的对比分析得到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边水断块油藏单口水平井CO2吞吐过程中气体波及体积小、有效期短等问题,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并优化了水平井组CO2协同吞吐注入量,分析边水断块油藏CO2吞吐控水增油效果。采用自行设计的三维水平井组开发物理模型,进行水平井组CO2吞吐实验,分析不同注入量的吞吐闷井压力变化以及开井的生产动态,并结合CO2气体本身物理性质以及其与原油的高温高压物性分析结果,明确了注入量对边水断块油藏水平井组CO2吞吐的影响机理,优化了实验条件下的注入量。实验结果表明:当CO2注入量由0.07 PV增至0.14 PV时,井组综合含水率降幅由0.72%扩大至5.93%,增油量由31.4 mL增至148.7 mL,增加注入量对水平井组CO2吞吐的控水增油效果促进明显;当CO2注入量增至0.14 PV时,采出程度增幅虽达22.36%,标况下累积产气量却高达8 050 mL,气体利用率降低。CO2控水增油的主要机理为:一定压力条件下,CO2的压缩系数降低,注入过程中能量损失小,促进气体进入地层,增加了气体波及范围;原油中CO2组分增加,原油流动性增强;增加注气量,提高注入气的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5.
李堡油田属高凝油藏,地层能量不足,油井单井产量低,常规酸压措施有效期短。为增加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量,开展了自生CO2复合吞吐技术在李堡油田的应用研究。室内采用长填砂模型,利用李堡区块的高凝油饱和岩心,考察了含油饱和度、注入速度、注入量、闷井时间、岩心渗透等因素对层内自生气复合吞吐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生气体系的注入速度越小,注入量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闷井时间越长,吞吐效果越好。自生气复合吞吐技术现场应用后单井増油效果显著,措施有效期超过6个月,对高凝油藏低能低产井有很好的提高采收率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主力含油区块在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吞吐周期高、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在杜84块超稠油中的溶解性及其对原油粘度的影响;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模拟了在注蒸汽辅助的条件下,单纯注CO2、单纯注N2及模拟烟道气等多种吞吐方式的采油规律及增产机理;研究了CO2与N2的注入次序、注入量、注入比例及注入压力与放喷压力等参数对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杜84块超稠油主力含油区块开采过程中,CO2和N2的注入次序为先注N2后注CO2,CO2与N2的体积比为2:1,注入压力为15MPa,生产时放喷压力以地层压力7.35MPa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CO2吞吐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针对太190区块的实际情况,开展了CO2在原油中的溶解-膨胀实验研究并对CO2单井吞吐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注入量,注入速度,井底流压、浸泡期以及吞吐周期等因素对开采效果的影响,同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葡一组油层原油具有较强的CO2溶解能力,在23MPa的压力下,CO2的溶解量为210m^3,CO2在原油中溶解后可使地层油的体积膨胀41.2%,CO2吞吐是一种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经济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CO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有:①降低原油粘度;②使原油体积膨胀;③降低界面张力;④酸化、解堵及改善油水粘度比。在室内对CO2吞吐进行了研究,得出CO2注入量越大,增产油量越高,高峰产油期越早。介绍了CO2吞吐时的选井条件、注入参数设计及注入工艺,对矿场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利用CO2吞吐采油是能提高低渗透窄薄砂体的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产量,降低含水,是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9.
层内自生CO2技术是一种新的增油方式。在所建立的真实油藏单井径向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层内自生CO2吞吐可以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生气剂注入速度过快会形成生气剂溶液对原油的驱替,不利于吞吐的进行,而焖井时间越长,吞吐的效果越好。因此,在自生CO2吞吐过程中应适当降低生气剂注入速度和延长焖井时间。  相似文献   

10.
水平井复合吞吐开采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CO2、N2和蒸汽进行稠油吞吐开发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它由水平井、CO2、N2和蒸汽四个关键部分组成。与常规蒸汽吞吐相比,水平井复合吞吐开采技术针对稠油油藏有以下优势:水平井可以增大注入能力与生产能力,且吞吐有效期长;CO2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油效率;N2可以扩大注入蒸汽波及范围,降低注入蒸汽热损失。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蒸汽的利用效率,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油井产能,延长吞吐有效期,大幅提高了海上稠油产量,目前已在我国渤海建成10×104t的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注CO_2吞吐机理及影响因素,针对M油田G104-5油藏,开展了注CO_2膨胀实验并建立了单井注CO_2吞吐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G104-5油藏稠油注CO_2膨胀后的相态变化和注气工艺参数、油藏参数对水平井注CO_2吞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G104-5油藏7口水平井的注CO_2吞吐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注入35 mol%CO_2后,M油田G104-5油藏稠油的黏度降低了45%,体积膨胀系数为1.13,饱和压力升高了200%,原油中C_9~C_(22)的摩尔分数下降了14.4 mol%。薄层底水油藏注CO_2吞吐增油时,效果最好的直井(射开1~3层)措施后平均含水率降至87%,累计增油313.17 t,水平井措施后平均含水率降至75%,累计增油679.91 t,水平井增油控水效果较好;在所有的影响参数中,注气量、油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是影响水平井注CO_2吞吐效果的主控因素,注入速度、焖井时间、采液速度、地层压力和渗透率对水平井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不大。M油田G104-5油藏7口吞吐井中G104-5P101井孔隙度最大(45%),注气量最大(412 t),累计增油量最多(1412.27 t)。  相似文献   

12.
L油田属普通稠油油藏,由于油水粘度差异,油藏非均质性强等因素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差。而CO2吞吐技术主要是通过原油降粘和体积膨胀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为提高L油田开发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CO2吞吐技术在L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对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O2注入量、循环周期、注入速度及关井时间等是影响CO2吞吐作业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选用合理的注入工艺参数条件下,利用CO2吞吐技术可以有效改善L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浅薄稠油油藏,通过将长岩心组合模型的水平和竖直放置对比实验,研究水平井CO_2吞吐相比于直井吞吐对油藏开发的改善效果,探明其增油机理。通过平行实验研究注入压力、注入时间及焖井时间对多轮次水平井CO_2吞吐开发浅薄稠油油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油藏CO_2吞吐最主要的驱油机理是CO_2对原油的溶解膨胀作用及降黏作用;在浅层稠油的地层条件下,重力引起的CO_2对阁楼油动用规模以及CO_2-原油体系接触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是水平井CO_2吞吐的采收率显著高于直井的成因;稠油油藏中进行多轮次水平井CO_2吞吐,其最终采收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焖井时间的增长而升高,第1和第2周期为主力产油阶段;采收率与注入时间的关系有待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影响水平井蒸汽驱效果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卉  李春兰  赵启双  卫敏  李奔 《特种油气藏》2010,17(1):75-77,84
以辽河油田某区块稠油油藏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各种地质因素(地层倾角、渗透率、初始含油饱和度、油层厚度、油层深度和原油黏度)对水平井蒸汽吞吐转蒸汽驱的转驱时机以及对水平井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初始含油饱和度、油层厚度以及原油黏度。该研究可为筛选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的地质条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CO2吞吐工艺操作参数的整体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ZY油田原油CO2吞吐的工艺过程,建立了CO2吞吐数值模拟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CO2吞吐进行了实例分析,首先对该井的CO2吞吐参数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分析了CO2周期注入量、注入速度、焖井时间、采液速度等因素对CO2吞吐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CO2吞吐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计算表明用正交试验优选法得到的优化方案比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所得的优化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以冷 4 2块深层稠油油藏为例进行了注CO2 数值模拟研究 ,分析了影响注CO2 开采效果的各种因素 (包括原油粘度、油层深度、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孔隙度、油层厚度等油藏参数以及周期注入量、注入速度、注入压力等施工工艺参数 ) ,在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优选该油藏注CO2 施工工艺参数 ,并进行了矿场先导性试验 ,取得了较理想的开采效果。结果表明 ,注CO2 是冷 4 2块深层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合适的CO2 气源是实施注CO2 开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顶底盖层热损失影响,蒸汽吞吐温度下降迅速,峰值产量较高,但单周期生产时间较短,约100 min;降黏吞吐可以降低吞吐井附近含油饱和度,提高产油速度,降低含水率,延长吞吐周期50 min 以上;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第二周期开始冷热交替改善效果优于第一周期,其生产时间延长60 min,含水率降低45%,周期采出程度提高1.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冷热交替的注入参数,建立了该技术的政策界限:最佳转冷热交替的时机为2~3 周期,注入强度为0.02 t/m;适用的油层厚度小于8 m,原油黏度小于200 000 mPa?s,含油饱和度大于0.6,渗透率大于1 000 mD。  相似文献   

18.
CO2吞吐开采稠油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深入了解CO2吞吐过程中的各种机理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针对某一断块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现状对其中一口井进行了CO2吞吐试验,建立了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开发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了五个敏感因素(周期注入量、井底流压、注入速度、焖井时间、粘度)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现场实施应选取的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CO2吞吐过程中各种注采工艺参数对高凝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针对某高凝油藏的地质及油藏特征,在PVT实验和相态拟合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5个敏感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凝油藏,CO2吞吐的注入速度、注入时间、焖井时间、井底流压等参数都存在最佳范围,最佳注气速度为60 000 m3/d,最佳注入时间为40 d,最佳焖井时间为16d,生产时合理的井底流压为600 psi,计算比较了5个吞吐轮次的吞吐生产效果,从换油率指标来看前3个吞吐轮次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以冷42块深层稠油油藏为例进行了注CO2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影响注CO2开采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原油粘度、油层深度、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孔隙度、油层厚度等油藏参数以及周期注入量、注入速度、注入压力等施工工艺参数),在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优选该油藏注CO2施工工艺参数,并进行了矿场先导性试验,取得了较理想的开采效果。结果表明,注CO2是冷42块深层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合适的CO2气源是实施注CO2开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