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丽敏  朱卫  刘梅  张秀柱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708-1709
目的 对1991年以来(15 a)在连云港地区由新的致病因子引起的致死性食源性中毒进行分析.方法 按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总则进行分类和研究.结果 新的致死性食源性中毒病原有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12起,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O157H72起,E型肉毒毒素中毒1起,毒蕈中毒2起,计17起.占同期致死性食源性中毒死亡人数的70%(21/30).结论 新的食源性中毒致病因子是引起致死性食源性中毒发生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龙岩市1986—1996年食物中毒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为有效地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将我市1986~1996年食物中毒动态资料分析如下。一、材料与方法资料来自1986~1996年全市食物中毒的统计资料。按食物中毒发生的不同时间、不同行业以及引起中毒的食品类别、病因、受害人数等进行归类统计。二、结果与分析1.各年度食物中毒发生概况:1986~1996年龙岩市共报告食物中毒60起,中毒人数1302人,死亡27人,病死率012%,年均发生5.5起,中毒人数118.4人,死亡2.5人。高峰为1991年,占总起数的22%,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1986…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245起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连云港市发生的245起食物中毒流行特征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方法:按陈炳卿主编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三版,1998)中食物中毒病因和中毒食品分类的方法进行。结果:发现该市食物中毒病因仍以细菌性为主(71.89%),但误食有毒动植物致中毒的病死率高达3.38%。交叉污染仍是中毒的主要环节。近年发生了河孤菌、拟态孤菌、麻痹性贝类毒素、E型肉毒毒素和E.O157H7等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该市食物中毒因向多样化、复杂化方面发展,应予重视。贯彻和执行《食品卫生法》仍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日本每年发生的食物中毒约1000起,中毒人数达30000~35000。其中毒原因由细菌引起的最多,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引起的较少。如从发生食物中毒的病因诊断率看,五十年代才是25%,可是,六十年代迅速提高到47%,七十年代约70%,最近(1983)达到82%。食物中毒病因诊断率迅速提高主要是由于细菌学的进展,特别是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的,以及致病性大肠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等病因菡的鉴定有较大的关系。但仍有18%的食物中毒原因不明。在这些原因不明的  相似文献   

5.
10起致死性食物中毒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0起致死性食物中毒病因分析江苏省连云港市卫生防疫站(222003)赵文彬,董淑旺连云港市1959年以来,发生食物中毒230起,其中10起食物中毒有中毒者死亡(本文称致死性食物中毒)的报告。本文即对此10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食品等致病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汕头市食物中毒情况,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汕头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6~2005年汕头市共发生食物中毒59起,中毒992人,死亡5人。除1996年无食物中毒发生外,1997~2002年每年发生2~4起,2003~2005年每年发生12~18起,近3年来食物中毒发生呈上升趋势。按中毒原因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29起,占49.15%;化学性食物中毒24起,占40.68%;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6起,占10.17%。按中毒场所分类,集体食堂22起,占37.29%;家庭19起,占32.20%;饮食服务单位11起,占18,64%;个体摊贩5起,占8.47%;其他2起,占3.39%。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解山区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本市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6—2002年的食物中毒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化学性食物中毒18起,发病率为1.04/10万,病死率为2.42%,死亡率为0.025/10万;其中第3季度中毒数最多,占总起数的38.89%,;发生在农村16起,占总起数的88.89%-;发生在家庭9起,构成比为50.00%。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物均为植物性食品,其中果蔬引起9起,构成比为50.00%,其次为毒蘑菇中毒为22.22%;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的为61.11%;农药引起的10起,构成比为55.56%。7年间共发生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4起,死亡病例5例,均发生在农村,其中有机氯农药引起的中毒2起,病死率为33.33%;毒蘑菇引起的中毒1起,病死率为33.33%;有机磷农药引起的中毒l起,病死率为16.67%。结论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总体较平稳,但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最常见食品为果蔬,致病因素主要为农药,其次为毒蘑菇;家庭和集体食堂是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重点;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和毒蘑菇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死因;广大农村是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桐庐县近10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为建立食物中毒病原菌的主动监测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引起2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方法进行病原菌检验。结果:2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各类样品246份,检出病原菌100株,总检出率40.7%。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1.1%,金黄色葡萄球菌9.76%,蜡样芽胞杆菌7.32%,溶藻性弧菌1.63%,变形杆菌0.81%。各类样品中以患者和厨工肛拭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49.4%和50.0%,其次是食物,检出率为39.4%。5~10月最多,5月和7月为高峰,2个月发生15起,占65.2%。结论:我县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9.
徐勇  邓青  周亚平 《现代预防医学》2001,28(4):483-484,489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全市9个县(市)1960-1999年的食物中毒资料,结果:宜昌市共发生食物中毒249起,中毒人数6796人,死亡32人,40年总病死率为0.47%,6月份发生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占全年的22.89%,村,组和家庭发生食物中毒分别占32.53%和46.18%,植物性食品和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分别占54.22%和34.54%,误用有毒品种引起的食物中毒占32.13%,结论:针对这些规律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 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几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按照中毒发生季节、发生场所、中毒食物种类、中毒原因等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共发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80起,年均发生4~19起,中毒人数1727人,死亡23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53.5%;中毒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菜豆,共发生63起,占78.8%;毒蘑菇中毒引起人员死亡比例最高,占69.6%,其次为河豚鱼,占13.0%;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集体食堂,所有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家庭。结论根据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高发人群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宣教,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食物污染造成的疾病,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经济生产率降低的主要原因。1987年-1996年,我国共发生食物中毒17010起,中毒453519人,死亡3438人,病死率为0.76%,平均年发病率为4.2/10万。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我们发现: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主要是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北省1997-2001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方法:按照中毒原因、食品种类、场所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1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135起,发病4486人,死亡20人,从中毒起数看,湖北省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家庭,公共饮食业和集体食堂次之,分别占33.3%、26.7%和25.2%,中毒人数最多的集体食堂占36.1%,其次为公共饮食业占35.9%,而引起食物中毒占首位的食品为肉及肉制品类占27.4%,其次是果蔬类占22.2%,亚硝酸盐和有机磷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分别占17.0%和14.8%,结论: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测力度,将湖北省食物中毒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食物中毒引起死亡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事件。为探讨食物中毒引起死亡的病因和规律 ,强化防治措施 ,对 195 9年以来我市发生的 19起引起死亡的食物中毒 (以下称致死食物中毒 )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根据 195 9年以来全市食物中毒资料档案 ,依据规范 [1 ]分类进行分析。其中实验室小白鼠急性毒力试验和致病菌培养 ,均按常规进行。2 结果与分析2 .1 概况  195 9年以来全市报告的食物中毒 2 72起 ,中毒人数6 12 5人。其中致死食物中毒 19起 ,占 6 .99% ;中毒人数 42 1人 ,占6 .87% ,死亡 2 7人 ;病死率 0 .44 %。…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东莞市食物中毒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资料。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1起,中毒人数301人,无死亡病例;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15起,占71.43%),其中5-6月份为高峰期(9起,占42.86%)。事件主要为细菌性因素引起(13起,占61.90%),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6起);中毒食物主要为肉类(11起,占52.38%)及菜豆类(5起,占23.81%);发生场所以企业食堂为主(14起,占66.67%);检测细菌性污染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40.88%(56/137),检测化学性污染的样品的阳性捡出率为71.43%(5/7);1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有4起来捡出病原菌。结论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以企业食堂为主,主要发生在5-9月份,以肉类细菌性污染为主。应针对关键控制点重点管理,提高事件原因查明率,加大监管及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7.
谭永兴 《职业与健康》2008,24(6):536-537
目的 探索江阴市1976-2005年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总结食物中毒防控措施的效果,为今后修订食物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该市1976-2005年252起食物中毒防控措施前后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30a共发生食物中毒252起,中毒人数11421人,死亡14人。中毒分类:细菌性占87.1%,非细菌性(有毒动植物、化学农药)占12.9%;季节性分布:夏秋季占78.2%;地区分布:农村占70.6%,集镇占29.4%;行业分布:民问家庭酒宴占50.3%,饮食行业占29.5%,职工食堂占20.2%。1991-2005年实施防控措施后,食物中毒总起数减少154起,中毒总人数减少8331人次,中毒总死亡减少4人。结论 采取防控措施后,对降低食物中毒有明显的效果;根据该市30a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应重点加强民间家庭酒宴、饮食行业、职工食堂的卫生安全管理,增进对有毒动植物识别的宣教,减少误食,预防中毒;不断提高食物中毒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6年全省各市食物中毒报表统计,现将1996年全省食物中毒情况分析如下:l基本情况1.l概况1996年全省共发生食物中毒136起,中毒人数4530人,中毒死亡8人,全省食物中毒发病率7.07/十万,病死率为0.18%,与1995年比较卜],中毒起数下降了4.9%,中毒人数上升29.7%。发病率上升了1.74/十万,中毒死亡人数下降了46.7%。病死率由0.43%下降至0.18%(表1)。表11996年全省食物中毒概况与1995年比较1.2季节分布1996年全省各季均有食物中毒发生,多发季节在二、三季度,中毒起数均占总数的32.4%,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中毒人…  相似文献   

19.
邓青  徐勇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6):844-845
目的:了解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宜昌市9个县(市)1980年~1999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家庭食物中毒共发生108起,占总起数的51.29%;中毒人数1424人,占总中毒人数的30.20%;死亡14人,占总死亡人数的73.68%(14/19);家庭发生的食物中毒以夏季多见;基层农村的发生比例为市城区6倍;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以植物毒素为最多见,占中毒起数的50%;食物中毒的食品以蔬菜为主;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或误用有毒有害物质。结论:家庭食物中毒发生有一定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可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为防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对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309起,中毒3846人,死亡41人。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122起,中毒994人,死亡6人;细菌性食物中毒74起,中毒1983人,死亡1人;动物性食物中毒41起,中毒177人,死亡30人;植物性食物中毒43起,中毒336人,死亡4人;病因不明的29起,中毒356人。按食物中毒起数统计,细菌性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占73.0%,化学性中毒有机磷农药占79.5%,动物性中毒河豚鱼占56.1%,植物性中毒毒蘑菇占58.1%。[结论]1986-2005年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中,细菌性以副溶血性弧菌居首,化学性以农药最常见,动物性以河豚毒鱼居多,植物性以毒蘑菇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