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树木年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爱敏  彭少麟  周国逸  温达志 《科学通报》2000,45(13):1451-1456
为了探讨利用树木年轮碳同位素比及其模型重建历史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对南亚热带条件下生长的几个主要树种的一些相关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叶片光合速率A和气孔导度g的比值A/g和细胞间CO2浓度Ci随环境和树种特性有较大的变化,与前人对轩控制实验所取得的关于这两个值不变的结论不同,从而对以Ci恒定为前提通过树木年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根据目前对Ci等值变化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西藏喜马拉雅冷杉年轮δ13C与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青藏高原东南部林芝地区的喜马拉雅冷杉进行交叉定年后,分析了喜马拉雅冷杉年轮δ13C序列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去除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大气CO2中δ13C下降和生长趋势的影响后,建立树轮δ13C值的残差序列△13C.利用附近林芝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树轮△13C序列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 冷杉δ13C的高频振荡与该地区前一年的9~11月降水和相对湿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并存在强的滞后效应.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该区域的秋季(9~11)月相对湿度序列,解释方差达37.9%.重建相对湿度序列表明1800年前相对湿度变化周期较短、变幅较小,1800~2000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西藏喜马拉雅冷杉年轮δ 13C与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宏 《科学通报》2003,48(11):1209-1213
对采自青藏高原东南部林芝地区的喜马拉雅冷杉进行交叉定年后, 分析了喜马拉雅冷杉年轮 δ 13C序列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 去除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大气CO2δ 13C下降和生长趋势的影响后, 建立树轮δ 13C值的残差序列Δ13C. 利用附近林芝气象站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树轮Δ13C序列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结果表明: 冷杉δ 13C的高频振荡与该地区前一年的9~11月降水和相对湿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并存在强的滞后效应. 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该区域的秋季(9~11)月相对湿度序列, 解释方差达37.9%. 重建相对湿度序列表明1800年前相对湿度变化周期较短、变幅较小, 1800~2000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李正华 《科学通报》1994,39(23):2172-2172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研究已被广泛用于探讨古气侯波动、大气圈过去CO_2水平,以及全球碳循环.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本文对采自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两棵油松年轮进行了δ~(13)C分析,探讨了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_2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对树轮δ~(13)C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桂林丫吉村表层带岩溶土壤系统中δ~(13)C值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坡地岩溶土壤系统为对象,定位采集和测定分析了该系统中空气、植物体、土壤和水等系列样品的δ13C值.结果表明,岩溶土壤系统中δ13C值不仅存在土壤固相有机碳、土壤空气CO2和土壤水重碳酸盐等库间的广泛差异,而且有明显的深度变化和季节变化,7月的地面空气、土壤空气和土壤水的δ13C值比4月轻1‰~4‰(PDB);系统中水、气相活跃迁移碳组分的δ13C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CO2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山西黄土中主要温室气体组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刘嘉麒  隋淑珍 《科学通报》2001,46(8):677-679
对晋北偏关至晋南稷山5个黄土剖面的大范围空间调查发现,黄土-古土壤序列中主要是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学普遍高于它们的大气浓度,甚至可高达几倍或数十倍,黄土中CO2浓度在同一剖面的不同层位中没有规律性的变化,但空间上从北至南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马兰黄土中CH4浓度不高,但该层之下的CH4浓度远高于大气中的水平,黄土中CO2和δ13C值范围大多在-11.14‰-15.48‰,(PDB)之间,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黄土中CO2主要来源于稳定型有机质的微生物氧化分解,因与黄土中碳酸盐物质发生同位素交换,故其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由于黄土富含碳酸盐,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碳库而且其所含的碳酸盐在次生碳酸盐化作用中对大气CO2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贵州龙泉洞石笋在距今1600至250年间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龙泉洞2号石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和TIMS铀系测年,建立了从公元400-1750年间的δ18O和δ13C值的变化序列,重建了中国西南地区距今1 600年以来到距今250年之间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根据δ18O值,以1 600年为界,之前处于中世纪暖期,其后是小冰期事件.其间讨论了δ13C变化所指示的环境变化,并与其他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桂林丫吉村表层带岩溶土壤系统中δ 13C值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坡地岩溶土壤系统为对象,定位采集和测定分析了该系统中空气、植物体、土壤和水等系列样品的δ^13C值。结果表明,岩溶土壤系统中δ^13C值不仅存在土壤固相有机碳、土壤空气CO2和土壤水重碳酸盐等库间的广泛差异,而且有明显的深度变化和季节变化,7月的地面空气、土壤空气和土壤水的δ^13C值比4月轻1‰-4‰(PDB);系统中水、气相活嗅迁移碳组分的δ^13C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CO2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加速器质谱(AMS)技术,通过测量北京地区一年生植物放射性碳同位素(14C),系统分析了2009年5~9月北京地区大气△14C水平和化石源CO2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大气△14C最高值为29.6‰±2.2‰,最低值为-28.2‰±2.5‰,表现出远郊-近郊-市区依次递减趋势,这与由人类活动(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引起的化石源CO2排放增加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大气△14C值较低.2009年5~9月北京地区大气化石源CO2浓度变化范围为(3.9±1.0)~(25.4±1.0)ppm,每排放1ppm化石源CO2可使大气△14C水平下降~2.70‰.用AMS测量一年生植物14C这一方法,为快速示踪大气化石源CO2浓度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大气CO_2浓度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柳明 《科学通报》1992,37(5):441-441
由于不同来源的CO_2在同位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因此利用CO_2的δ~(13)C、δ~(18)O可以判别引起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因素。作者从1989年1月至1990年2月以西北工业城市兰州为重点,并选择其它四种自然生态环境区,采集近地表(2—15m)空气样品259个,对CO_2浓度及其δ~(13)C、δ~(18)O进行了测定。本文报道有关结果,并首次尝试性提出δ~(18)O对CO_2气源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年层的环境意义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夏训诚  赵元杰  王富葆  曹琼英 《科学通报》2005,50(19):2176-2177
红柳沙包年层不仅与树木年轮和季候泥等一样, 可以用来计数年代, 其组成物质—风成沙和红柳枯枝落叶层还蕴含有丰富的环境信息, 可用于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 通过米兰河右岸红柳沙包年层中风成沙的粒度特征和枯枝落叶层中红柳叶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C/N值分析, 将本区132年间的气候划分出3个不同的冷暖阶段, 即1871~1927年的偏冷期、1927~1967年的相对偏冷期与1967~2002年的偏暖期.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科学通报》1997,42(4):406-409
Magaritz等通过对南阿尔卑斯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剖面δ~(13)C值变化研究认为,δ~(13)C值在P/T剖面上的变化是判断存在沉积间断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因煤山和上寺等P/T界线剖面的δ~(13)C值在界线附近的变化有明显的突然性,从P/T界线上下δ~(13)C值下降到恢复之间的间距太小(<2m),而认为这两个P/T界线剖面在界线附近存在沉积间断。我们通过研究西藏色龙P/T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和δ~(13)C值,以及对比现代海洋溶解无机碳的δ~(13)C的变化后认为,用扩δ~(13)C值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是否渐变,以及其在剖面中下降-恢复的距离大小,来判别剖面的沉积记录完整性的观点,尚需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13.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值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最近250 ka大荔地区两个剖面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初步探讨了影响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值的因素及其古环境意义.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值与磁化率的变化基本同步,δ13CSC曲线的负峰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古土壤发育期. 研究认为, 植物成因CO2的介入会导致δ13CSC值降低, 降低的幅度主要与古植被发育程度和古湿度有关, 植被中C4植物的相对含量可能仅影响其次一级的变化. 低δ13CSC值大体上指示了植被相对丰富、气候湿润的环境状况. 倒数第2次间冰期以来, 大荔地区植被发育最差、最干旱的时期是L2的黄土堆积期; 而植被最为丰富、气候最湿润的则是末次间冰期. 发生在MIS(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即 40~30 kaBP的青藏高原"高温大降水事件"的水文效应已波及气候相对湿润的关中地区, 对当地植被和湿度均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戴开美 《科学通报》1987,32(6):441-441
Stuiver和Quay分析了公元1000年以后大约900年的已知年代树年轮样品的~(14)C含量。他们的结果表明,对应于Maunder、Sprer和Wolf这三个太阳活动极小期,树轮~(14)C含量正好具有极大值。Lin等和Kocharov等得到了周期为80—90年的树年轮~(14)C含量的变化。Suess和de Jong等则测得了树年轮~(14)C含量周期大约为200年的变化,这些工作中得到的~(14)C含量变化的幅度在1%至2%之间,反映了太阳风对银河系宇宙射线的调制作用。但是,对11年周期的太阳活动是否引起可以测出的大气中~(14)C浓度变化的问题,长期以来还未有比较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南海南部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微化石δ^18O比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8O比值呈同步变化,但超微化石δ18^18O值较浮游有孔虫δ^18O值平均高1.869‰,比底栖有孔虫δ^18O值平均低3.855‰,超微化石δ^13C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3C值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三者存在系统差异,超微化石δ^13 C值要比底栖有孔虫δ^13C值平均高0.76‰,比浮游有孔虫δ^13C值低0.460‰。在氧同位素14-8期之间,超微化石δ^13C值有一明显的高值段,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超微化石δ^13C值变化与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指示超微化石δ^13C值可以作为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变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冲绳海槽末次冰消期浮游有孔虫δ 13C的宽幅低值事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区是影响全球冰期-间冰期CO2循环的重要区域.为验证末次冰消期热带低纬度太平洋表层水的δ13C宽幅低值事件的影响范围,对取自冲绳海槽中部的DGKS9603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 G。ruberδ13C记录进行了分析.该孔浮游有孔虫δ13C记录表明在20~6 kaBP(cal)期间出现明显的变轻事件,年代跨度较大,约为14 ka,最大变幅为0.4 × 10-3,最轻值出现在15.7kaBP(cal)左右,与识别于热带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的表层水δ13C低值事件具有非常好的可比性.由于浮游有孔虫特征属种分布特征和δ18O记录没有上升流作用及河流注入加强的证据,因此该孔所记录的浮游有孔虫δ13C的宽幅低值事件很可能是受到热带太平洋末次冰消期表层水的影响所致.该事件在冲绳海槽的识别为热带太平洋低纬度海区的水体演化在影响大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的高分辨分子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其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百分含量)、沉积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布(δ^13Cong)、黑碳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觉 淀有机质中反映陆源输入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等信息,计算了柱状样觉积有机质中来源于水生碳的碳同位素大小(δ^13C水柱)。在前人建立的δ^13Cong-Pco2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δ^13C水生代替δ^13Cong,较为准确地计算了末次冰期以来南沙海区表层水的Pco2。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水的Pco2在末次冰期平均为240μL/L,在全新世平均为为320μL/L,对比冰芯记录,全新世支海南部表层水可向大气释放CO2。  相似文献   

18.
南海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碳酸钙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飞  徐建  田军  汪品先 《科学通报》2003,48(9):962-968
碳酸钙的保存与溶解(即碳酸钙泵)通过其缓冲器效应控制着世界大洋的酸碱度, 进而可能对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南海大洋钻探ODP 1143站2 Ma以来的碳酸钙分析, 提供探讨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碳酸钙泵作用的高分辨率记录. 统计研究结果表明, 南海第四纪冰期至间冰期过渡期, 碳酸钙堆积速率的最高值领先于δ 18O最轻值约3.6 ka; 而间冰期至冰期过渡期, 碳酸钙溶解程度最高值滞后于δ 18O最轻值约5.6 ka. 碳酸钙泵在冰期至间冰期过渡期向大气释放CO2, 而在间冰期至冰期过渡期将大气CO 2泵入深海. 碳酸钙泵的这种海水CO32-浓度的调节功能, 直接控制全球大气CO2的部分变化, 从而影响第四纪全球碳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9.
陆地生态系统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对研究全球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用开顶式气室模拟CO2浓度升高,提取羊草中的植硅体进行研究,实验发现,羊草植硅体以帽型为主,并且其他早熟禾亚科中常见的齿型植硅体含量非常低.CO2浓度升高处理使得羊草植硅体产量增加,各类型植硅体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帽型植硅体也显著变大,而且CO2浓度升高处理中还观察到了其对照处理中未观察到的空心棒型、毛发状、长方型和薄片层状植硅体.实验结果表明,羊草植硅体对CO2浓度升高响应敏感,因此,植硅体分析的方法可能会成为研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又一手段,并且植硅体分析可能有助于羊草不同生态型的划分和古大气CO2浓度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20.
青海南部高原圆柏年轮指示的近500年来气候变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曲麻莱、治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区高原树木年轮年表序列. 通过响应函数计算得出, 该年表对高原春季(4~6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反映敏感, 定义了湿润指数, 重建了高原春季湿润指数序列, 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 证明重建方程稳定. 通过分析发现, 在重建的453年中, 显著的干旱时段有6个, 即1592~1610, 1649~1665, 1687~1697, 1740~1750, 1818~1829和1918~1933年; 显著的湿润时期有5个, 即1669~1682, 1700~1709, 1800~1814, 1898~1909和1935~1950年. 周期分析结果表明, 重建序列具有60.4和50.3的长周期, 11年左右太阳周期和8, 6和4年左右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