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对小鼠胚泡发育及植入的影响。方法:将孕4d小鼠胚泡随机接种到添加不同浓度降钙素的培养液内培养,观察记录胚泡的孵化、粘附及扩展等生长情况。于孕4d给小鼠子宫角注射降钙素抗体,孕8d检查胚胎植入数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培养液内加入10nmol/L降钙素后,胚泡的孵化、粘附及扩展率均明显提高(P<0.01),注射降钙素抗体的小鼠,其胚胎植入数明显减少(P<0.001),镜下可见胚胎组织蜕化坏死,蜕膜细胞空泡变性。结论:降钙素可促进小鼠胚泡的孵化、粘附及扩展和促进胚泡植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小鼠早胚发育及植入的影响。方法①采用体外胚胎培养技术,将孕2?d小鼠早胚随机分组,接种到添加不同浓度抑制剂的培养液内进行培养,以观察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对早胚发育的影响;②体内宫腔注射:取孕4?d小鼠,由子宫角注射不同浓度的SB203580,于孕8?d检查胚胎植入数,同时取子宫,观察内膜的组织学变化。结果①添加抑制剂组的早胚不能发育为胚泡,停滞在8~16细胞阶段。但去除抑制剂后继续培养,幼胚仍能发育到胚泡阶段;②注射SB203580组的小鼠,胚胎植入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镜下可见,其胚胎组织呈退化坏死状态,胚胎周围蜕膜细胞呈明显的空泡样变性,蜕膜及胚胎中均见大量血细胞浸润。结论①p38MAPK在小鼠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作用;②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抑制在体小鼠胚泡植入及植入后胚胎和蜕膜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20025对小鼠胚泡植入的影响。方法取E4 d小鼠,由子宫角注射不同浓度的SB220025,于E8 d检查胚胎植入数,观察蜕膜的组织学变化。结果①实验组小鼠胚胎植入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②镜下可见,实验组胚胎组织呈退化坏死状态,胚胎周围蜕膜细胞呈明显的空泡样变性,并且蜕膜及胚胎中均见大量血细胞浸润。结论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20025可抑制小鼠胚泡植入并抑制植入后胚胎和蜕膜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分布及其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未孕动情期、真孕及假孕3~6 d小鼠子宫做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BP-4在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结果 IGFBP-4在小鼠子宫内膜主要分布于腺上皮细胞、腔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蜕膜细胞.IGFBP-4在真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于孕3 d出现阳性表达;孕4~5 d中等强度表达;孕6 d表达最强,主要分布于整个蜕膜区细胞.未孕动情期小鼠子宫内膜IGFBP-4呈弱表达.假孕组小鼠子宫内膜IGFBP-4只在孕5~6 d有微弱表达.真孕组小鼠子宫内膜IGFBP-4表达明显强于同期假孕组.结论 IGFBP-4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持续表达,提示IGFBP-4可能在小鼠胚泡植入过程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STAT3与胚泡植入的关系。方法取未孕动情期及孕1~8d的小鼠子宫做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对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位置和强度进行检测。结果①STAT3主要分布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和蜕膜细胞。②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中STAT3的表达随妊娠进行逐渐增强,孕4d呈强阳性表达,此后表达逐渐减弱;而蜕膜细胞的表达从孕5d开始逐渐增强。③未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STAT3弱表达。结论①STAT3参与胚泡植入过程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②STAT3还可能参与了植入后胚泡滋养层的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STAT3与胚泡植入的关系。方法取未孕动情期及孕1~8d的小鼠子宫做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对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位置和强度进行检测。结果①STAT3主要分布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和蜕膜细胞。②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中STAT3的表达随妊娠进行逐渐增强,孕4d呈强阳性表达,此后表达逐渐减弱;而蜕膜细胞的表达从孕5d开始逐渐增强。③未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STAT3弱表达。结论①STAT3参与胚泡植入过程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②STAT3还可能参与了植入后胚泡滋养层的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降钙素在胚泡植入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未孕动情期、真孕及假孕3~8d的小鼠子宫作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对降钙素在围植入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降钙素仅分布于子宫内膜腺上皮。在真孕及假孕组小鼠,受精后第3~4d(植入前),子宫内膜腺上皮中降钙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孕组(P<0.01);受精后第6~7d(植入后),真孕小鼠子宫内膜中降钙素的含量进一步增多,明显高于假孕及植入前各时间组(P<0.01)。结论:①降钙素参与胚泡植入过程,还可能间接参与植入后胚泡的滋养层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②降钙素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不仅受母体因素调控,还与胚泡的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排卵对小鼠着床的影响和中药帮得孕的改善作用。方法:仿照临床超排卵方案,运用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0IU,于48h后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IU的方法造模。观察妊娠第8天正常组、超排卵组、不同剂量帮得孕组小鼠胚泡着床率和平均胚泡着床点数。伊文思蓝染色观察妊娠第5天子宫内膜血管通透性情况,HE染色观察妊娠第5天子宫内膜蜕膜化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妊娠第5天子宫内膜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超排卵组着床率明显下降(P<0.05),与超排卵组相比,帮得孕各剂量组着床率均明显提高(P<0.05);超排卵抑制小鼠子宫内膜血管渗透性,延缓子宫内膜蜕膜化,抑制子宫内膜MMP-9表达,中药帮得孕则有利于促进子宫内膜血管渗透性、促进内膜蜕膜化、促进MMP-9表达。结论:超排卵可致着床障碍,与超排卵药物抑制血管渗透性、抑制子宫内膜蜕膜化和抑制内膜基质降解有关,帮得孕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和抵消超排卵这种不良的影响,有利于胚泡成功着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p38MAPK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胚胎和围植入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取小鼠早期胚胎、动情期未孕、真孕及假孕1~8d小鼠子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法,检测p38MAPK在不同发育阶段早胚及围植入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结果① p38MAPK在小鼠胚植入前各细胞期均呈阳性表达,随着妊娠进展,其表达逐渐加强;② 真孕组孕3d,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p38MAPK呈阳性表达,孕4d呈强阳性表达,此后腔上皮表达逐渐减弱;腺上皮p38MAPK的表达一直维持在阳性水平,而蜕膜细胞的表达从孕5d开始逐渐增强。假孕组只有孕4?d呈弱阳性表达。结论① p38MAPK可能参与了小鼠植入前胚的发育分化。② p38MAPK参与胚泡植入过程,并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的蜕膜化反应。③ p38MAPK 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不仅受母体因素调控,还与胚泡的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海风藤酮对小鼠胚泡着床的影响。②方法未经产雌性昆明小白鼠于妊娠第2天,一侧子宫角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海风藤酮(5,10,20,40,60μL)作为实验组,另一侧子宫角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为对照。于妊娠第8天及第10天,取子宫组织做常规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③结果注入海风藤酮(≥20μL)组子宫蜕膜变薄,层粘连蛋白(Ln)免疫阳性物减少,纤粘连蛋白(Fn)免疫阳性物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胚胎发育迟缓及退化等改变。大剂量海风藤酮(≥40μL)组部分动物子宫内膜无蜕膜反应,而且胚胎已消失。④结论海风藤酮通过拮抗血小板激活因子影响蜕膜反应,并使Ln及Fn的量和分布发生异常改变。这可能是该药抗着床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抗体和整合素β3抗体对小鼠胚泡着床的影响。方法取20只孕4d小鼠,分别在两侧子宫角内注射骨桥蛋白抗体、整合素β3抗体,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正常妊娠空白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于孕8d处死小鼠,统计胚泡着床数及妊娠率,取子宫观察内膜的组织学变化。结果结果显示骨桥蛋白抗体组小鼠妊娠率为60%,平均胚胎着床数为1.6±1.19,整合素β3抗体组妊娠率为70%,平均胚胎着床数为1.7±1.28,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90%,10.0±1.63及100%,10.5±1.58),提示骨桥蛋白抗体和整合素β3抗体明显抑制小鼠胚泡着床。结论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抗体明显抑制小鼠胚泡的着床并导致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变化,这提示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与子宫内膜容受性获得有关。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参与了小鼠胚泡的着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保胎液对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小鼠着床位点数及分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米非司酮小鼠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和中药(高、中、低三种剂量)治疗组,从妊娠第1天起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地屈孕酮和保胎液(高、中、低三种剂量)灌胃治疗。于妊娠第4天上午皮下注射米非司酮,每只0.08 mg。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于妊娠第5天腹腔静脉注射1%浓度的Trypan Blue 0.3 mL,观察10 min,取出子宫,观察蓝染点,计算胚泡着床位点数。结果中药高、中、低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胚泡着床位点数均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治疗组、西药组小鼠着床位点数明显提高(P<0.05)。结论保胎液能够增加着床障碍小鼠的胚泡着床位点数,从而有利于胚泡的着床,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取孕 1 3~ 1 4d小鼠的子宫腺细胞区 ,经细胞分离和蛋白提取获得颗粒子宫腺细胞 (GMG细胞 )中的活性蛋白。将注入活性蛋白的 1 0只孕 3d小鼠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 1 0只小鼠给予PBS。注射后 5d取子宫观察胚胎着床情况并计算孕胚数。结果 :实验组有 9只可见胚胎 ,胚胎数为 1 1 2个 ;对照组有 7只可见胚胎 ,胚胎数为 87个。提示 :GMG细胞中的活性蛋白对胚泡着床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大鼠妊娠第1 d 或第1、2 d 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着床的影响和用药后不同时间子宫内膜和卵巢黄体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 (1) 大鼠妊娠第1 d 皮下注射米非司酮10 m g/kg 可完全抗着床; (2) 妊娠第1 d 或第1、2 d 给予米非司酮致妊娠第8 d 子宫内膜、黄体呈现不同程度空泡变性; (3) 完全抗着床剂量用药后36 h 子宫内膜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米非司酮对大鼠具有较强的抗着床作用,用药后子宫内膜细胞变性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能是米非司酮抗鼠孕卵着床作用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线粒体移植(MIT)对年老小鼠植入前胚胎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影响。方法6~8周龄雌性昆明种小鼠经超排卵、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及培养液空注后形成的胚胎为A组,12月龄雌性昆明种小鼠经同样处理后形成的胚胎为B组,12月龄雌性昆明种小鼠经超排卵、ICSI及MIT后形成的胚胎为C组。比较植入前各阶段3组胚胎的△Ψm以及各组胚胎植入前各阶段△Ψm的变化趋势。结果在二细胞期和桑椹胚期,A、C两组胚胎△Ψm均高于B组(P<0.01),而在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和囊胚期,A、C两组胚胎△Ψm亦均高于B组(P<0.05)。3组中,桑椹胚和囊胚△Ψm均高于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和八细胞期胚胎(P<0.05),而前两者间以及后3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母细胞MIT可明显提高年老小鼠植入前胚胎各阶段△Ψm,且不改变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双酚A(BPA)对囊胚发育和植入的影响。方法 对妊娠鼠进行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100、300、600 mg/(kg·d)BPA组和对照组,将BPA处理组的孕鼠从妊娠的0.5~3.5 d灌服100、300和600 mg/(kg·d)BPA,着床点染色,统计胚胎的着床数和着床率,检查植入前囊胚的发育和孵化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孵化囊胚的卵裂球分布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的表达。结果 300 mg/(kg·d)BPA显著降低了孕鼠的着床点数和着床率,而600 mg/(kg·d)BPA处理的孕鼠未观察到着床点,抑制了胚胎的植入。不同浓度的BPA对妊娠第4天囊胚发育率和囊胚总细胞数无影响,但300和600 mg/(kg·d)BPA显著降低了囊胚的孵化率,提高了孵化囊胚中凋亡细胞的数量。结论 高浓度的BPA损伤了附植前囊胚的发育,影响了胚胎的植入。  相似文献   

18.
补肾安胎方及其拆方对着床障碍小鼠胚泡着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安胎方及其构方中补肾组分、益气活血组分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胚泡着床位点数的影响。方法:将妊娠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安胎组、补肾组及益气活血组。妊娠第3、4天,正常组小鼠每天2次皮下注射麻油0.12ml,其余四组皮下注射吲哚美辛油剂0.12ml,造成小鼠胚泡着床障碍的动物模型。分别收集妊娠第5、6、8天小鼠子宫,计数着床位点个数并比较其大小形态。结果:补肾安胎组小鼠着床位点数与模型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补肾组和益气活血组小鼠着床位点数较模型组多,但无统计学意义;补肾组和益气活血组小鼠着床位点数较补肾安胎组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第5、6天着床位点胚泡,正常组和补肾安胎组左右两侧子宫分布均匀,胚泡大;模型组胚泡分布明显不均,且比正常组及补肾安胎组小;补肾组和益气活血组胚泡分布尚均匀,比正常组及补肾安胎组稍小。妊娠第8天正常组和补肾安胎组胚泡大而且各胚泡大小均等,形状规则,胚泡间界限清楚,无相互融合现象;模型组胚泡大小形状不一,各胚泡之间发生融合;补肾组和益气活血组胚泡大小较均匀,但有融合现象。结论:集补肾和益气活血为一体的补肾安胎方可以明显提高小鼠着床位点数,改善胚泡的形态和宫内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人芽囊原虫(B.hominis)人工感染昆明小鼠后在肠道内寄生、自然病程和治疗情况,观察肠道内环境对其寄生的影响。方法: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培养人芽囊原虫,昆明小鼠分为接受免疫抑制剂处理组、非免疫抑制剂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经口人工感染不同数量的人芽囊原虫。感染后第2天粪便检查观察感染情况,感染第6天处死各组2/3实验鼠,各肠段分别取肠内容物涂片镜检虫体寄生情况,观察各段肠腔内环境(pH值、肠道菌群)。观察剩余实验鼠的自然病程,2周后对未愈小鼠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粪便检查人芽囊原虫检出率为83.3%(75/90)。剖杀后观察pH值在6.5~7.5的肠段有虫体寄生,回盲部(pH7.04±0.16)和盲肠(pH7.1±0.15)部位多见,主要寄居在肠腔和/或附着在肠粘膜表面。各组实验鼠肠道菌群没有差别。68.4%(13/19)的剩余阳性实验鼠多在7~10天内自愈,2周后仍未愈者甲硝唑治疗100%(6/6)有效。结论:人芽囊原虫主要寄生在小鼠回盲部的肠腔和粘膜表面,肠道pH值对人芽囊原虫寄生有影响,甲硝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