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和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1-3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老年科和神经外科病区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3623人次为对照组(活动前);2012年10-12月在老年科和神经外科病区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3772人次为观察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管理活动小组,对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前后的高渗性药物发生输液外渗及静脉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高渗性药物中心静脉使用率由28.82%上升为55%,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8.41%降为8.85%,静脉炎发生率由6.73%降为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前后通过自制“圈员自我评估表”测评,圈组成员在品管圈应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及责任荣誉6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进一步规范高渗性药物的输液途径,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确立“降低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对活动开展前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1),一次穿刺未成功率低于活动前(P〈0.01),留置针使用率高于活动前(P〈0.01);护士静脉输液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活动前(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技能水平,降低了患者外周静脉外渗的发生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杨方芬 《当代护士》2016,(10):179-180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管理应用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中,分析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活动效果。结果应用品管圈管理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为5.8%,显著低于应用前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开展品管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可有效地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同心圈活动小组,以“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提高留置针输液质量”为主题,调查品管圈现状,寻找输液外渗原因,设立改善目标,落实对策.结果 活动实施后,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率由15.1%下降至6.5%,目标达成率为97%,进步率为56.95%,10个圈员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留置针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留置针输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法对输液外渗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输液外渗的再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用自行研制的调查表随机进行横断面调查,对2012年1~6月输液外渗24例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于2012年7~12月输注高渗性营养液和细胞毒性药物时,采取输液前预防、外渗后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跟进的三维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输注高渗性营养药,护士选择输注工具和部位正确率明显提高,输液外渗明显减少。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了输液外渗病例,达到预期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品管圈方法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药物外渗率。[方法]由8名圈员组成,以“降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为主题,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过干预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由每周9.5件降低为每周5.75件。[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静脉输液药物的外渗率,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老年科2012年1—3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623例为对照组(活动前);2012年10—12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772例为观察组(活动后)。2012年4—9月以"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8.41%降为8.85%,静脉炎发生率由6.73%降为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显著提高(P0.05)。活动后圈组成员在品管圈应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与责任荣誉6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规范临床高渗性药物的输注,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静脉药物输液药物外渗及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静脉输液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QCC活动,记录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评估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静脉药物外渗、静脉炎、感染、针头脱落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活动前护理质量评分相当(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输液渗出率的变化。方法科室10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静脉输液渗出率"为活动主题,记录活动前静脉输液渗出的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对策。结果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静脉输液渗出率由6.24%降至2.07%。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静脉输液渗出率,提高了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药物静脉输注是临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患儿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新生儿静脉细如缝合线,且缺乏皮下脂肪的保护,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治疗过程中常会发生静脉药物或静脉液体外渗现象,新生儿表皮组织薄弱,一旦发牛液体外渗现象,较成人的外渗程度更快、更严重。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皮肤用药护理,将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环节质量管理在控制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评价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实施环节管理模式前后新生儿输液外渗发生率、输液外渗发生程度以及发生输液外渗后护士主动上报率进行分析。结果 在新生儿输液外渗中运用环节质量管理,能有效降低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提高护士输液外渗的主动上报率;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显著意义 (P﹤0.01)。结论 在控制新生儿输液外渗中合理运用环节质量管理,能提高新生儿静脉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为临床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规范化输液外渗管理模式在新生儿输液外渗防治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建立规范化药物静脉外渗管理体系及快速有效的跟踪处理系统,成立输液外渗管理小组,建立输液外渗评估及告知模式,规范操作流程及输液外渗后的规范化处理、报告及跟踪流程.结果 观察组患儿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普外科输液患者传呼器呼叫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普外科输液患者传呼器呼叫率为活动主题,分析影响普外科输液高峰期传呼器呼叫率居高不下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实施活动后输液相关红灯呼叫频率降至29.84%,显著低于活动前52.92%(P<0.01),静脉输满意度为93.5%显著高于活动前78%(均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输液相关红灯呼叫频率,提升了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增强了护士的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性,输液外渗发生率高达23%~63%[1]。绝大部分的输液外渗是暂时的,而且没有明显后遗症,但一部分输液外渗因为药物因素、肿胀程度以及患者本身状况,会发展成皮肤组织坏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方法处理新生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冠蓉 《上海护理》2007,7(6):37-38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外渗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新生儿,因不能自主表达主诉,自制能力缺乏,加之血管细小,能见度低,输液严重外渗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和其他小儿,又因新生儿皮肤及皮下组织薄而嫩,疏松,相同原因引发的外渗局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成人和其他小儿。如不及时恰当地处理,会发生皮下组织坏死。我院小儿科2003年起对新生儿输液严重外渗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1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小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严重输液外渗50例,2001年—2002年入院的患儿28例为传统组,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方法 2014年5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小儿静脉穿刺药液渗透率”,通过定期组织圈员会议全面查找导致静脉药液外渗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比较开展活动前后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及其他相关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的理论、操作水平。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3个月后,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不成功率为1%,药液外渗率为3.3%,较开展前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非常有益,值得长期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品管圈降低精神科患者静脉输液复穿率。方法开展以"降低精神科患者静脉输液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病房进行患者静脉输液复穿的现况调查,群策群力,运用品管手法,分析原因,查阅文献制定对策,实施对策并不断检讨与改进。比较改善后效果,最后制定标准化流程。结果精神科患者静脉输液复穿率,由改善前20.60%降至改善后9.35%。同时,品管活动后,圈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制定精神科患者静脉输液流程,能降低精神科患者静脉输液复穿率,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总结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重注率的效果。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重注率为活动主题,对门诊输液患儿重注率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重注率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通过品管圈活动,门诊输液患儿重注率由15.12%下降到7.74%,同时提高了护士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化疗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方法在科室成立品管圈,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化疗患者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拟定对策,通过实施对策,运用PDCA循环对化疗患者采取输液护理干预,并将干预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由2.48%降至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同时提高了圈内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综合能力,加强了科室团队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