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价值观,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文明观的要求贯彻和执行,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的结合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真谛落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才能实现生态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所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理念与内容相契合。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主张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进一步挖掘哈尼族习惯法的当代价值,激发区域内成员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积极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积极主张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生态也是生产力,人是自然中多种角色的复合体。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权利的一种理性回归。因此,生态文明使发展理念有了质上的提高,成就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它内涵“五位一体”的框架结构和“十个坚持”的理论内容,包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的生态经济理论、“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与“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政治理论、“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论、“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的生态社会理论,以及“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生态治理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迈向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5.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重新厘定和审思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空场”关系,促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孕育、发展,并为高校德育由“人际关系”之“单向度”灌输向“生态德育”之互动实践范式的“突围”提供出路。基于此生态文明为理论的出发点,探讨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指出生态文明之于高校德育优化的“正能量”,并提出构建高校生态德育的创新路径选择,为高校德育建设路径的新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按照“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和“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方针,着重解决以下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文章论述了初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笔者从生态文明初级形态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并从高等林业教育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大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高等林业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社会结构中,生态结构是为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的层次,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外壳”。人类活动的积极的进步的成果在生态结构上的积淀和表现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独立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的一种文明形式,并对他们具有重大的制约性的影响。同时,生态文明具有自己的价值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治形态。总之,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式,社会的文明系统就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  相似文献   

10.
深化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和对立起来,应该从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维度,把二者看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当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实质理解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为指导的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应当区分“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的不同内涵,以及他们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和构建生态文明理论问题上的不同思路,厘清他们所属的不同理论谱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环境正义”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地反思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异化劳动现象,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将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克服劳动异化、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指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理论基石,汲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资源,以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源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整体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文明思想先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贯彻“两山论”的生态价值判断标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生态价值目标。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对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对河南省四县市“农家乐”业主和非业主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应用归纳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探讨“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直接参与“农家乐”业主的影响程度大于没有直接参与旅游的非业主社区居民;“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作用具有不均衡性,表现为对“物质文明”作用最强,其次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最弱,直接参与“农家乐”业主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较大,而“政治文明”方面的影响较弱;“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不同具体方面的作用呈现各自独特的特点。文章的研究成果对“农家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全面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把舵定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力求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命题从历史与实践出发,围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大理念,明确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引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6.
文明与家园     
【单元概述】《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本单元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7.
广义的生态文明与狭义的生态文明的划分是基于不同的文明分类标准的,它们指称的对象和涵义不同,不能混淆。一般地说,生态文明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列的文明,是人类有意识地、积极地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积极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四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并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在地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样式。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模式。面对我国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日益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徐茜  龚正华 《中国德育》2023,(23):43-47
生态文明教育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之际,需要厘清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明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对新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化、实践化、生活化的育人体系,筑牢生态育人根基;强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主力保障;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创新融合与驱动模式,助力角色联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相继写入党章和宪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有多处阐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沪科教版)教材在“生物与环境”模块深挖生态文明教育价值,有机融入古今中外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和成果,依托教材促进生态文明知识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