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栏港回淤计算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栏港潮流泥沙运动特性及水下地形的变化特点,建立了平面二维动边界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高栏港区港池、航道进行了回淤计算。并在模型中考虑了波浪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河口潮流泥沙运动及河床变形情况,水沙运动、冲淤验证成果基本能达到规范要求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杨芳  何用 《人民珠江》2010,31(2):14-18
针对广佛过江隧道河段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化,从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运动方程、不平衡泥沙输移方程及河床变形方程出发,建立了二维动床数学模型。以隧址附近河道典型实测水流、泥沙及河床冲淤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过江隧道河段在极端洪水作用下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与动床物理模型及实测资料河床演变的成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动床数学模型的可靠性,预测成果可为过江隧道的合理埋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南疆地区水库由于建库初期蓄水运行,库容快速淤损,虽然改变了运用方式,但库区仍淤积严重。以水流运动方程及经过作者修正的泥沙运动方程为基础,同时引入与实测资料相符合的水流协沙力、动床阻力、泥沙级配等计算公式作为补充方程,构造出适合新疆南疆地区水库泥沙一维数学模型,并采用新疆乌鲁瓦提水库原型观测地形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新疆南疆地区水库的输沙特性及河床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河中下游的水沙特点和水库泥沙的冲淤规律,建立了黄河水库-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模型在动床阻力、水流挟沙力、冲淤量的横向分配以及水流、泥沙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用三门峡水库漳关以下库区1974~1988年的实测水沙系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在冲淤总量、冲淤过程以及纵向冲淤分布等方面计算值与实测值均符合良好。应用模型计算三门峡水库在四种不同运用方案下库区的冲淤情况,计算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河道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以往黄河河道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成果,再以水流运动方程及经过作者修正的泥沙运动方程为基础,同时引入与实测资料相符合的水流挟沙力、动床阻力、泥沙级配等计算公式作为补充方程,构造出黄河下游河道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然后,采用1986年11月-1996年10月这10年长系列实测资料,开展了验证计算。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计算黄河下游河道一般洪水引起的河床冲淤变形,还能成功地模拟出大沙年下游处于强烈淤积时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史英标  潘存鸿  程文龙  李志永 《水利学报》2012,43(7):834-841,851
为数值模拟溃坝洪水作用下泥沙输移及河床变形,建立了无结构三角形网格的平面二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采用浑水流动方程,考虑了泥沙输移及床面冲淤变化对水流动量的影响;泥沙输移采用不平衡泥沙输移模式。模型数值计算格式采用守恒性较好的有限体积法,单元界面的对流通量采用基于近似黎曼解的Roe格式计算,扩散通量采用中心格式,不平衡泥沙输移方程采用坡度限制的二阶空间精度格式离散。模型经经典算例和小尺度瞬间全溃的动床实验资料检验,水面、床面及流速等计算结果与实验资料或解析解等比较吻合,分析了动床与定床水面及洪水传播速度的差异。在上述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动床模型对某河道型水库溃坝诱发的水沙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溃坝洪水下水流、泥沙及河床变形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采用水沙及河床变形耦合的数学模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伶仃洋海区二维不平衡非均匀输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峰俊  刘俊勇 《水利学报》2003,34(7):16-21,29
采用贴体正交曲线坐标下的水流运动方程及悬移质平衡输移方程等建立了伶仃洋海区二维不平衡非均匀输沙模型。其中泥沙输移的非均匀性采用分组粒径法来模拟,根据实测的泥沙级配资料,模型将泥沙分13组。针对河口泥沙双向交换的特点,对泥沙冲淤函数作了改进。并采用最新的实测地形资料和洪、枯两组水文组合条件对伶仃洋海区主要水文站点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其水流、泥沙运动验证精度基本都能达到规范要求,海区含沙量分布与遥感图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8.
曹娥江船闸引航道冲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娥江船闸引航道冲淤面貌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和泥沙实体模型进行研究.两种模型均采用与船闸引航道内水流、泥沙运动特性相类似的陶家路闸下引潮沟现场冲淤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9.
平面二维溃坝水沙输移动床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数值模拟溃坝洪水作用下泥沙输移及河床变形,建立了无结构三角形网格的平面二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采用浑水流动方程,考虑了泥沙输移及床面冲淤变化对动量的影响;泥沙输移采用不平衡泥沙对流扩散方程描述。模型数值计算格式采用有限体积法,单元界面的对流通量采用基于近似黎曼解的Roe格式计算,扩散通量采用中心格式,不平衡泥沙输移方程采用坡度限制的二阶空间精度格式离散。模型经经典算例和小尺度瞬间全溃的动床实验资料检验,水面、床面及流速等计算结果与实验资料或解析解等比较吻合。在上述检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动床及定床模型对浙江省某河道型水库溃坝诱发的水沙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动床下的溃坝洪水的传播速度快于定床,动床与定床的水位、流速差异很大,这说明溃坝洪水下水流、泥沙及河床变形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采用水沙及河床变形耦合的数学模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黄河小北干流一维分组泥沙冲淤数学模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梁国亭  张仁 《人民黄河》1996,18(9):37-39
本文对河道水流挟沙力,河床阻力及断面形态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龙门、华县、河津、状头至潼关河段非均匀泥沙冲淤计算的水学数学模型。模型不仅分别模型黄河干流、渭河、洛河的河床变形,同时还能反映粗、中、细各级泥沙部淤调整的规律,经过验证计算,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动刚盖法"处理自由表面边界,结合水库坝前水沙运动规律导出坝前局部床面泥沙边界条件及泄流初期河床滑塌变形的判别条件,通过坐标变换建立坐标系下水库坝前冲刷漏斗形态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分别利用正向和侧向底孔泄流条件下冲刷漏斗水槽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泄流方式下底孔附近三维水流结构、横断面、纵剖面及平面形态特征等均与实测资料基本一致,模型关于自由表面边界、近底泥沙交换条件、河床纵坡、横坡滑塌处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泥沙在水与河床演变中起到纽带作用,因粒径不同,其运动形态、运动规律以及对河床的作用等不尽相同。因此,研究河床演变就不能轻视泥沙的运动特性,尤其是黄河内蒙河段这种水沙异源的河道。根据实测和实际钻探采样资料,分析了该河段悬移质和河床质的泥沙组成。并以此为基础,从起动扬动、悬浮高度、挟沙能力等角度探讨了主要粒径泥沙在一定水流条件下的运动形态与规律。通过能量和功率方程求得黄河内蒙河段的推移质输沙率。结果表明,内蒙河段悬移质基本上由粒径小于0.080 mm的泥沙组成,而河床质主要粒径为0.100~0.500 mm,其中粒径为0.100~0.250 mm的泥沙活跃于冲淤过程。推移质输沙率的分析表明,来自黄河内蒙古河段上部的粗颗粒泥沙不易被水流长距离挟带,大部分淤积在三湖河口上游。  相似文献   

13.
沙质河床二维粗化数值模拟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质河床冲刷过程中河床变形、冲刷深度、悬移质含沙量恢复及床面级配等沿时空的变化与河床粗化紧密相关,只要对河床粗化机理和特性有较深认识才会对河床冲刷现象有较好的定量模拟。本文依据ADI算化原理,在交错网格上建立了非耦合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的平面二维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的计算方法和混合层计算模式。依据该模型所做的数值实验表明,模型能从定性上较好地模拟上述因素随时间沿纵横方向的变化,具有二维性,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反映了数学模型能模拟河床冲刷过程中诸因素变化规律的潜力,并充分表明,正确预测冲刷河床变形的关系在于较好地模拟河床组成的粗化过程,对此,均匀沙模型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4.
推移质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个模拟推移质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水流运动方程中考虑了河流弯曲处环流所引起的动量交换,推移质运动方程中则考虑了推移质运动的随机性、床沙粗细颗粒的相互影响及床沙级配沿河宽的调整。利用连续弯道清水冲刷河床变形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在定床及动床水面线、流速沿河宽分布、冲刷过程中水位下降过程、河床的平面变形、出口断面推移质输沙率及其级配、床沙沿纵横向的分选等方面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分蓄洪区水沙演进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采用有限体积算法,建立了分蓄洪区水沙演进数学模型.模型网格能很好适应分蓄洪区复杂的边界条件,应用了DEM数字模型插值技术,能快速获取计算域的地形数据,实现了洪水演进过程中泥沙输移和河床冲淤变形的同步模拟.模型中还对网格划分、数值离散、动边界及干河床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针对黄河河口河道水沙潮波的特点,从水流连续方程、运动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补充了潮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黄河河道河口二维数学模型。以1982年实测资料,从潮位过程、流速大小和方向及海底冲淤变形等方面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水沙条件下黄河河口泥沙运动规律的模拟研究。其结果揭示了黄河河口清水沟所处海域的潮流潮汐特性和泥沙输移规律。这些成果与实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全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交坐标系下,建立了能较好拟合长江口边界的平面二维潮流和全沙数学模型。应用1996年洪、枯两季大、中、小潮水文泥沙资料和1995年、1996年地形及8310和8615台风暴潮引起的南北槽淤积资料,对长江口的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特别是南北槽的地形变化和航道回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全沙数学模型较好地复演了长江口流场、含沙量场和地形变化。  相似文献   

18.
高含沙水库泥沙运动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红艺  杨明  张俊华  邓洪亮 《水利学报》2001,32(11):0020-0026
通过修正泥沙运动基本方程,并采用水流挟沙力、河床糙率、异重流计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起高含沙水库泥沙数学模型。通过选择黄河三门峡水库及巴家嘴水库的泥沙观测资料进行仿真计算,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并应用该数学模型模拟泾河东庄水库泥沙淤积及排沙规律,取得了与泥沙模型试验结果相接近的计算成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模拟高含沙水流运动、溯源冲刷、泥沙级配变化、异重流运动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潼关高程抬升成因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门峡水库建库后,库区冲淤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和潼关上游来水条件的改变是库区冲淤变化的潜在原因;潼关上游来沙条件是造成潼关高程上升的唯一根源,但它与潼关高程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它是介于水库运用方式和来水量之间对潼关高程起调节平衡作用的淤积体供应源;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产生影响的实质是,通过抬高水流侵蚀基准面,降低水流比降和水流冲刷力,使潼关高程在年内得不到有效的冲刷而使潼关高程保持持续上升状态;潼Dian段河床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直观的、外在原因,它的作用就是根据库区冲淤变化,通过自身的调整,使其上游河床得到调整;潼Dian段的累计淤积量及Dian(土夺)高程对潼关高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是影响潼关高程升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河口地区,波流相互作用下紊流边界层的泥沙起动输移规律非常复杂,深入探讨其泥沙运动规律很有必要。该文基于波浪边界层的控制方程,引入了时均水流压力,通过波流相互作用下的摩阻流速反映波浪与水流的夹角,用标准k-ε模型封闭方程,建立了波流叠加的紊流边界层内的弱耦合水流模型,分别讨论了波浪速度振幅、时均流速等的分布情况,与实测数据对比得到了较好的模拟结果。其次,基于水流模型建立了泥沙模型,采用对称振荡流和波流相互作用两种情况下的泥沙实测数据验证了泥沙模型的正确性,讨论了不同分布规律的涡黏系数对于模型的影响,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