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刘完素的代表作,是一部着重探讨病证病机的临床理论著作,其对病机的论述始终未离五脏六腑,是全面而深入的脏腑病机论。从比物立象归类脏腑病证、亢害承制论述脏腑病机、六气病因到六气病机的转化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3.
《医宗必读》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2004,21(4):299-301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辨证理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密切,温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为三焦所属脏腑的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在具体的辨证过程中,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纲,以脏腑为目,从而明确特定病程阶段的证候病机.  相似文献   

5.
金元医家张元素开创易水学派,著《医学启源》,回溯脏腑辨证学说之源《内经》,承《中藏经》、钱乙、刘完素之说,结合用药心得,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从脏腑寒热虚实、五运六气之化、五脏苦欲、药物气味厚薄阴阳讨论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从而建立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是结合实践发扬创新理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崔迪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32-1435
晚清温病学家雷丰在时病论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作《时病论》全面反映了雷氏治疗时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雷丰在《时病论》提出时病发病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时病治疗方面他提倡以理气之法给邪气以出路,大清体内邪热的同时重视阴津的保护。在用药上其主张慎用汗法,强调慎用滋腻之品,防止闭门留寇,邪气内陷。分析《时病论》中的特色治疗方法并对现今疫病治法的梳理可以发现,现今疫病的治疗与雷丰的治疗思路有诸多相通之处,提示我们《时病论》中有关时病的论述对现今疫病的研究和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及其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脏腑辨证在金元基础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皇甫中就于《明医指掌》中大量运用脏腑辨证。皇甫中所运用脏腑辨证有如下特点:1)脏腑辨证,五脏为主。2)五脏辨证,肺居其首。3)脾胃病证,辨析详备。4)抓住病本,辨证入微。5)不囿成说,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8.
易峰  杨进 《中医药通报》2010,9(1):38-39
《医门法律》是清初著名医家喻昌所著。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府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县)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故其晚年自号西昌老人。喻氏成年习儒,攻举子业,然仕途不顺,遂削发为僧。出家期间,兼攻医术,悉心研究。后蓄发还俗,游历苏浙皖赣等地,定居于江苏常熟虞山脚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作为两门学科开设,重习雷氏之见,对建立外感病学新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雷丰,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医学理论精深,临床经验颇丰,所著的《时病论》,崇尚《内经》之学、群览诸家之书、引申触类、渐有心得,现举要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 ,属中医学咳喘范畴。其临床特点为 :患儿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咳嗽 ,各项检查无特殊发现 ,常规应用抗生素和镇咳药治疗难以奏效。笔者于1994年1月—2000年12月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 ,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本科门诊治疗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男36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5岁 ,最大12岁。随机分为中西医组30例 ,西医组30例 ,平均年龄8 6岁。所有病例的病程均超过1个月。两组年龄、病程比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吕美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6):326-327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从活血化瘀、补肾助阳、益气补血、疏肝宁心等方面进行论治 ,通过活血补肾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高凝状态 ,消除病灶 ,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3.
浅议《伤寒论》因势利导治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势利导”指顺从正势,扼制邪势,以驱除病邪,使邪气从外、上、下而解,促使机体阴阳自和,走向痊愈的治疗原则。病邪在外,发汗以散邪;病邪在上,涌吐以祛邪;病在半表半里,疏解以祛邪;病邪在里,攻下以祛邪;热邪郁里,清透以宣邪;邪气郁滞,清导以利邪。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5.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提出一般性辨证论治和复杂性辨证论治的理念。可用"知常达变"概括,"知常"体现的是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达变"体现的是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主要包括变法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整体性辨证思维、相对性辨证思维、逆向性辨证思维等。《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大的特点或曰精髓就是"述变",亦即阐述复杂性辨证思维。本文以变法辨证思维和动态辨证思维为例,结合《伤寒论》的病脉证治和临床医案,探讨了复杂性辨证思维的表现形式、运用特点和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伤寒论》辨证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 《河南中医》2004,24(10):1-2
《伤寒论》全书始终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思维过程,主要表现在:重点抓“证候群”,但不忽视“部分证候”;重点抓主症,处理好次症兼症;注意类证鉴别;总结失治误治变证。  相似文献   

18.
崔书克 《河南中医》2020,40(4):487-489
六经辨病思维即先诊断疾病,分属六经病范畴,再辨别方证,寻找方证对应线索。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凡外感风寒邪气,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见疾病早期,为表证,与肺脏有关。阳明病多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证候,故其关键在于里热实证,多与胃肠有关。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因其既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其关键在于半表半里,多与肝胆有关,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提纲,其关键在于里虚寒证,多与脾胃有关。少阴病关键在于里虚证,多值六经病后期危重阶段,与心肾相关。厥阴病见于六经病末期,病情复杂而危重,其关键在于寒热错杂,多与肝脾有关。六经辨病甫定,即可于病中筛选方证,方证判出,方剂药物则定。六经辨病应与脏腑、经络、气化、病位等有机结合,综合研判。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情况,总结出其日服次数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等9种情况,以日三服占多数,这一服量方法较现代多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早晚服二次"更为合理;每次服量有1升、1.5升、8合、7合、6合、5合、8.3合、6.7合、7.5合等。张仲景对服量的控制方法有"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不效加量""以知为度、逐渐变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几种,充分体现"随症施量"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六经各有表里寒热变化,又各有不同所主的观点出发,系统分析和归纳了《伤寒论》中所涉及的各种寒热夹杂证的辨治内容,界定了它们的六经归属与病机特点,进一步提升了六经理论对杂病辨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