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MAC和Steward苏醒评分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入全麻组(全麻组)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组),每组15例。患者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1),联合组硬膜外给予1.5%利多卡因10~12 ml,使麻醉平面控制在C_7~T_8。两组均采用异丙酚2.5mg·kg~(-1)和氯化琥珀胆碱2 mg·kg~(-1)诱导插管,用维库溴铵、安氟醚维持麻醉,两组术中安氟醚用量相同。手术结束时维持呼气末安氟醚浓度0.5 MAC 15 min,然后用快速洗出方法洗出体内安氟醚,记录睁眼时的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并进行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 全麻组清醒MAC为(0.40±0.06)%,Steward苏醒评分为4.20±0.04;联合组清醒MAC:为(0.25±0.05)%,Steward苏醒评分为4.80±0.06。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浓度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传统的氯胺酮静脉麻醉这两种小儿手术中的复合麻醉法的比较,探讨怎么样更有效和安全的对小儿手术进行麻醉.方法:200例小儿外科病儿用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PI组=100)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KT组=100),P1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再通过回路或加压面罩半开放吸入吸氧和异氟醚至手术结束.KT组用咪唑安定0.1-0.2 mg/kg,氯胺酮1-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睡后,再以0.1%的氯胺酮液,术中维持直至术毕前10分钟停掉.通过对麻醉时间,麻醉的苏醒时间,循环,小儿的呼吸,以及在小儿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对比,得出结论: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麻醉时间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麻醉时间相似.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静脉麻醉法的苏醒时间.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呼吸抑制比较明显,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在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明显比氯胺酮静脉麻醉法低.所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更适合应用在小儿手术中,它的安全性高,而且在小儿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异氟醚与氯胺酮麻醉诱导对婴儿唇腭裂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对208例1~12月婴儿全麻下行唇腭裂修复术的病例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麻醉诱导方法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异氟醚组(Ⅰ组),比较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送入恢复室的例数、恢复室停留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Ⅰ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送入恢复室的例数以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均少于K组,而Ⅰ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于K组.结论和氯胺酮诱导相比,异氟醚吸入诱导用于婴儿唇腭裂修复术有利于患儿术后的快速苏醒,但同时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注氯胺酮与吸入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期行疝气修补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七氟醚组,每组各40例.氟胺酮组鼻导管供氧后静注咪唑安定0.1mg/kg和氯胺酮2mg/kg;七氟醚组面罩吸入6%的七氟醚,氧流量为4L/min.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诱导时是否合作,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术中体动和知晓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与氯胺酮组组相比,七氟醚组能较好接受诱导,诱导、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呕吐等不良反应和术中知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入七氟醚麻醉具有诱导快速、平稳、呼吸系统并发症少、小儿乐于接受的特点,可替代目前小儿疝气手术中常用的静注氯胺酮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术中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对鼻内窥镜术术中异氟醚用量及术后短期内疼痛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鼻内窥镜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L组麻醉诱导前缓慢静注利多卡因1 mg/kg,给予2 mg·kg-1·h-1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两组均行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阿曲库铵和异氟醚吸入复合全麻.调整异氟醚的吸入浓度,保持BIS值45~55.观察并记录入室后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1、5 min、拔管前5 min、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术后2、6 h的血压、心率;术中异氟醚用量;拔除气管导管前后行躁动评分;PACU期间需芬太尼镇痛例数及拔管后30 min、术后2、6 h VAS.结果 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基本平稳.L组较C组术中异氟醚用量明显减少、PACU期间芬太尼用量减少、拔管时间缩短,术后2、6h VAS明显降低(P<0.05).结论 术中静脉持续泵注利多卡因在鼻内窥镜术中能减少异氟醚用量,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6.
1985年4月中至5月底共施行异氟醚复合麻醉20例。麻醉诱导采用快速插管。观察组在维持时吸入0.4~0.8%异氟醚+50%N_2O同时静滴1%普鲁卡因、0.1%琥珀胆碱混合液,术中作控制呼吸。对照组为吸入1~1.5%安氟醚,余同上。采用氟烷蒸发器替代异氟醚蒸发器,因吸入异氟醚浓度较低,大大节省异氟醚用量,更主要的是增加了麻醉的安全性。异氟醚麻醉期间血pH及气体改变不及安氟醚那样明显。本组显示pH轻度下降。PaCO_2变化不大。提示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术中应作恰当的控制呼吸,  相似文献   

7.
腹部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腹部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情况。方法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组(S组)及异氟醚组(Ⅰ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诱导后吸入纯氧,氧流量2 L/min,30min后调整为1 L/min。手术开始前,调整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为1.0 MAC。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30%。缝皮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纯氧流量调整为5 L/min。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计时)及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记录吸入麻醉药用量。结果与Ⅰ组比较,S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吸入麻醉药的总用量和单位时间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氟醚比较,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8.
术后恶心呕吐 (PONV)是安定 -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隆乳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麻醉诱导时应用氟哌利多 (Droperidol)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现结合病例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女性 85例 ,年龄 1 8~ 42岁 ,均施行硅胶假体隆乳术 ,ASA分级Ⅰ~Ⅱ级。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先期安定 -氯胺酮麻醉(按药名字头简称DK组 )3 5例为对照组 ;后期氟哌利多 -安定 -氯胺酮麻醉(简称DDK组) 5 0例为实验组。手术时间 (4 7± 2 8)分钟 ,麻醉药用量分别为安定 1 0mg;氯胺酮 (2 2 6± 42 )mg;氟哌利多 1 .2 5~2 .5mg。1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颅内动脉瘤夹闭前后血中S1 0 0B蛋白含量 ,研究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 3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异氟醚降压组 (n=1 5 )和异氟醚非降压组 (n =1 5 )。非降压组术中吸入 1MAC异氟醚维持麻醉。降压组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 ,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 30 %~ 4 0 % ,夹闭动脉瘤后降低异氟醚吸入浓度 ,终止降压。分别于切皮前、动脉瘤夹闭后即刻、2、4h、术后第 1、2天取血测定S1 0 0B蛋白含量 ,并于术后 1周随访病人 ,记录有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  (1 )异氟醚降压后 30min平均动脉压由诱导前的 (95 2± 1 2 3)mmHg降至 (5 8 8± 5 4 )mmHg ,停止降压后 30min血压回升至 (75 1± 8 3)mmHg。降压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加速度下降 ,但心率及心输出量均无显著性变化 ;(2 )异氟醚降压组与非降压组间同一时间点血中S1 0 0B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降压组术后第 1天及第 2天血中S1 0 0B蛋白浓度均显著升高 (F =2 94 4 ,P =0 0 1 8)。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可能加重了术后脑损伤 ,不利于病人围麻醉期脑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七氟醚吸入麻醉在非住院患儿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在非住院患儿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头颈部、四肢、下腹壁会阴非住院手术患儿40例,ASAⅠ或Ⅱ级,采用泵注七氟醚入麻醉机环路输出端方式进行吸入麻醉诱导维持,术中辅以相应局部麻醉,术毕停药观察至患儿完全清醒。监测及记录患儿BP、HR、SpO2、PETCO2、吸气末七氟醚浓度(C1)、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观察诱导时患儿反应、术中情况、苏醒质量和不良反应;记录患儿诱导时间、初醒时间、清醒时间、七氟醚用量。结果麻醉诱导满意、平稳占90%,另10%改其他麻醉方式。行七氟醚麻醉患儿,麻醉诱导时C1为(5.6±0.7)%,CE为(3.5±0.5)%;麻醉维持时C1为(2.7±0.8)%,CE为(2.0±0.7)%;BP于诱导时有所下降,余生命体征较平稳。诱导时间、初醒时间、清醒时间分别为(10.0±2.9)、(12.5±3.6)、(15.0±3.8)min,七氟醚用量为(9.9±3.6)ml。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具有诱导平稳、起效迅速、清醒快而完全等优点,可应用于非住院患儿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25例,A组用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2 mg/kg行全麻诱导。B组于全麻前于T8~9椎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4 cm。用2%利多卡因做试验量,确定硬膜外麻醉平面后,按A组方法行全麻诱导插管,两组插管后麻醉机维持呼吸。VT8~10 ml/kg,RR 12~14次/min,I∶E=1∶2,麻醉维持:A组术中1%~2%安氟醚吸入,间断静推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B组经硬膜外导管给予1%利多卡因8~10 ml不等,并用0.5%~0.8%安氟醚吸入,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记录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药量、术毕清醒时间、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吸入空气SpO2达90%的时间,两组患者诱导前(T1)、CO2气腹前(T2)和CO2气腹后5 min(T3),放气后5 min(T4)的MAP、HR和PETCO2。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安氟醚吸入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维库溴铵用量只有A组的52%,B组术毕清醒只需13 min,和A组24 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MAP,HR,PETCO2与T1比较,A组在T3时MAP,HR显著增高(P<0.05)。而B组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A组T3时MAP,HR显著高于B组同时点(P<0.05)。两组T3时PETCO2显著高于T1时(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激反应,使各项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萍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2):265-266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诱导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80例ASAⅠ级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诱导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和氯胺酮肌注诱导复合骶管阻滞组(B组)。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体动、呛咳、术后躁动、恶心呕吐(PONV)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清醒时间。结果 A组术中体动、呛咳、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均较B组明显减少,A组清醒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诱导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优于氯胺酮肌注诱导复合骶管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先天性膈疝(CDH)患儿七氟醚诱导维持与氯胺酮诱导复合异氟醚维持对呼吸循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53例CDH患儿分为七氟醚诱导维持(S组,37例)与氯胺酮诱导复合异氟醚维持(K组,16例)。比较两组诱导前后HR、SBP、SpO2及麻醉苏醒时间;分析术前吸入不同的氧浓度与术后长时间(≥24 h)机械通气的相关性。结果与诱导前比较,两组诱导后SpO2均升高(P<0.05);S组诱导后HR减慢(P<0.01),但K组HR稳定;术后入ICU后的患儿中,S组诱导后及手术结束时HR减慢(P<0.01)。S组苏醒时间短于K组(P<0.01)。术前氧浓度需求≥33%的CDH患儿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构成比高(P<0.01)。结论两种麻醉方案均能维持CDH患儿呼吸循环稳定,七氟醚能缩短患儿的苏醒时间;术前维持SpO2≥90%吸入的氧浓度可能是预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报告咪唑安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颅脑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22例择期开颅手术患者被随机分成咪唑安定-异氟醚组(I组)及单纯异氟醚组(Ⅱ组)。对比观察两组在手术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及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血压均未见增高,且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I组异氟醚吸入浓度明显低于Ⅱ组,降低 27%左右(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咪唑安定 0.2mg· kg-1/h持续静滴维持麻醉可降低异氟醚MAC,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术中麻醉平稳,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5.
诱导复合吸入异氟醚对减轻插管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插管反射所引起血压、心率骤升是全麻诱导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为减少这种危险性 ,我们采用复合吸入异氟醚有效减轻了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 4 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诱导用药先静注咪唑安定 0 15~ 0 2 5mg/kg ,同时面罩紧闭吸氧 ,继而静注氟芬合剂、维库溴铵 0 1mg/kg ,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 ,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异氟醚组 :诱导静脉用药与对照组相同 ,开始诱导同时开启异氟醚挥发罐 ,插管时异氟醚浓度为 (1 0 1± 0 11) % ,插管指征 :意识消失 ,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3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吸入1·5~2·0MAC的异氟醚,Ⅱ组吸入0·5~1·0MAC异氟醚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20min、手术90min、术后60min、术后1d和2d5个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红细胞PFK、G-6PD和AR活性及膜流动性。结果Ⅰ组患者术后1d红细胞PFK活性显著下降,G-6PD活性明显上升,AR活性也明显升高(P<0·05);Ⅱ组患者的PFK、G-6PD和AR虽与Ⅰ组患者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与麻醉前值相比,各时点无明显变化。两组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单纯吸入异氟醚全麻后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红细胞糖酵解通路受抑制,另两条糖代谢次要途径活跃;异氟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较好地抑制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17.
儿童扁桃腺摘除术应用全身麻醉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等在30例4~14岁扁桃体摘除手术中以氯胺酮5~6mg/kg肌注,待患儿进入麻醉状态,以羟基丁酸钠50~80mg/kg静注诱导,1%丁卡因表面麻醉下插入气管导管后接麻醉机,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达一定深度,放入开口器开始手术,术中基本保持较弱自主呼吸+辅助呼吸。术毕前5min停止吸入麻醉,待患儿清醒肢动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胸科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Ⅱ组)。Ⅰ组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Ⅱ组先采取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稳定后全麻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于术前30 min时、术中10 min时、术后10 min时记录患者的SBP、MAP、DBP、HR、SpO2。术毕记录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并记录气管导管拔管即刻(T1)、拔管后5 min(T2)、10 min(T3)及20 min(T4)的RSS镇静评分。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术中及术后10 min时SBP、MAP、DBP和HR降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显著缩短,T1-4时RSS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气管表面麻醉或/和硬膜外阻滞能否降低全身麻醉时异氟醚的使用量.方法 上腹部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联合气管表面麻醉组(GL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全身麻醉联合气管表面麻醉和硬膜外阻滞组(GLE组).各组术前及诱导用药相同,术中异氟醚维持麻醉,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根据病人生命体征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比较各组术中异氟醚的使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G、GL、GE、GLE四组呼气末异氟醚MAC维持值分别为(1.01±0.11)、(0.89±0.07)、(0.63±0.06)和(0.51±0.08);异氟醚消耗量分别为(12.9±1.8)、(11.2±1.7)、(6.7±1.2)和(5.3±0.9)ml/h.GLE组术后不良反应最少,无一例病人发生术中知晓.结论 气管表面麻醉或/和硬膜外阻滞明显降低吸入全身麻醉时异氟醚需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静脉异丙酚和异氟醚吸入全麻复合胸部硬膜外麻醉时,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的变化。方法 24例ASAI-Ⅲ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静脉异丙酚组(GP组,n=12)和异氟醚吸入组(GI组,n=12)。两组均以0.5%罗哌卡因行胸部硬膜外阻滞。连续监测MAP,MPAP,CO,ECG,HR,SPO2。调整异丙酚输注速度或异氟醚吸入浓度使脑电BIS维持在44~55。分别于清醒仰卧位,侧卧位双肺通气30、单肺通气5、15、30、和60、再次双肺通气30min,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侧卧双肺通气后肺内分流均明显增加(P<0.01)。单肺通气5min后,肺内分流进一步增加,GP组15min达到高峰[(31.1±4.2)%],GI组30min达到高峰[(33.5±7.8)%」,GI组在30min和60min[(33.1±7.1)%」时肺内分流率显著高于GP组[30min:(28.4±4.6)%;60min:(28.4±3.6)%」。两组单肺通气时PaO2较双肺通气明显下降(P<0.05),至15~30min时达到最低,但两组间PaO2差异无显著性。除GI组 MAP略低于GP组外,两组间PvO2、MPAP、CVP、CI和 HR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胸部硬膜外阻滞下,静脉异丙酚麻醉比异氟醚吸入全麻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影响较小,但对PaO2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