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黑热病是危害我省人民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大力开展对黑热病的防治工作,于1950年成立了黑热病防治所。除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省黑热病的流行情况外,并研究了对它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八年来共训练县、区、乡医务人员八千余名,在全省建立了防治网,治疗黑热病患者25万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黑热病在印度的一些邦流行。1958年在流行区内大量喷洒二二三抗疟,使孟加拉、阿萨姆和比哈尔等邦的黑热病消失,但仍有皮肤黑热病的散在发生,这些病人可能起了传染黑热病的保虫宿主作用。当杀虫剂的残效消失后,媒介白蛉的密度就上升。1971年以来,黑热病开始增多,至1976年形成流行。1977年8月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比哈尔邦的4个疫区于当年1~8月约有7万例病人,死亡率约7%。据政府估计,比哈尔邦到1977年8月的病人数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1971~72年在意大利北部地区黑热病暴发流行时用利什曼抗原进行了皮内试验。因为意大利北部的黑热病具有地中海地区少见的特征(成人患者多,属急性毒力型,肝有上皮样肉芽肿),在西西里东部卡塔尼亚的黑热病典型流行区也进行了试验,以资比较。  相似文献   

4.
新疆喀什地区是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也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黑热病,降低黑热病发病率,作者于2005~2006年对黑热病疑似病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脾肿大)进行了血清学检查,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甘肃陇南地区2005-2013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黑热病流行的原因及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在2005-2013年期间,陇南地区黑热病总发病数为825例,年发病率为3.36/10万;黑热病年发病人数在2005-2008年期间有明显上升趋势,2010-2013年期间有明显下降趋势,2008-2010年期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P < 0.01)。结论 黑热病是陇南地区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汶川地震所产生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因此,本研究充分证明,地震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地震后黑热病应得到更加严格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正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1],也是一种致命性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20世纪50年代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的18个省525个县,全国约有53万黑热病病人,经过大规模的防治,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2]。但甘南藏族自治州自2005年至今,仍有黑热病病例报道,为了更有效的防控黑热病流行,现对2005~2014年发生的285例黑热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的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积极防治,1973~1985年仅查见11例病人。为全面评价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于1991~1992年对苏北4个市、14个县(市、区)、56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监测,所查地区无现患黑热病人,既往病人无复发,也未查见白蛉,人群免疫状况和黑热病基本消灭后的非流行区人群免疫状况基本一致。有理由认为:江苏省的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已由原来的流行区转为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陇南地区黑热病流行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热病在甘肃省主要流行于陇南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等10余县.做好黑热病防治工作,对我省控制黑热病流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最近刚到的1979年第4期印度杂志“J Commun Dis”是一期黑热病专辑,刊登了13篇有关印度比哈尔邦黑热病问题的论述和调查报告,现择其中部分内容简介于下。Sanysl RK等回顾了比哈尔邦黑热病的流行史,叙述了近年来该邦黑热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印度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于1890~1929年间黑热病流行严重,尤以比哈尔邦北部为甚,但该邦南部病人一直不多。1937~1939年病人由7万余人减少至一万余人。很可能是广泛治疗的结果。后因第二  相似文献   

10.
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2005-2007年360例黑热病发病因素做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对全省2005-2007年报告的黑热病病例做现况分析。结果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5个县(区),流行区未见明显扩大,主要发病年龄段为婴幼儿,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犬利什曼病感染率高、新入疫区人员增多、气候变化和白蛉杀灭工作停滞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能力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采用问卷方式调查甘肃省5个黑热病主要流行县、13个一般流行县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46名疾控机构防治人员6项调查内容显示,"本地是否有黑热病流行、传染源、传播媒介和主要治疗药物"的知晓率分别为71.7%,60.9%,69.6%和63.0%.对于"犬是传染源(x2=10.932)、主要治疗药物(x2=17.700)、常用检测方法(x2=16.364)和病犬主要症状(x2=5.976)"4项内容,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防治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50名县级医疗机构医生,"黑热病治疗药物和病原学检测方法"知晓率分别为90.0%和66.0%,对"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区、主要症状、免疫学检查方法、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和治疗耐药后替代药品"的知晓率分别为42.0%,34.0%,10.0%,58.0%和20.0%,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医生对"甘肃省主要流行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0,P<0.05);96名调查对象,42人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结论 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专业人员防治知识和医生诊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黑热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防止疫情扩散,提高医疗机构人员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消灭黑热病后的白蛉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中北部曾是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据疫情报告,1954年发病率为8.3/10万,经过全面的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此后,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媒介白蛉,多次抽查、考核,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于1997~1998年开展了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传播媒介白蛉进行调查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我国有 1 6个省、自治区流行黑热病 ,各流行区在地形地貌、流行程度、患病年龄、白蛉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有无动物保虫宿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管立人等 [1 ]根据这些差别将我国的黑热病分为 3种流行病学类型 :平原型或人源型、山丘型或人犬共患型、荒漠型或动物源型。通过大力防治 ,平原型的重流行区在 50年代后期便已取得很大成效 ,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等省的黑热病分别于 70年代和 80年代终止流行 [2~ 4]。 80年代以来 ,国内的黑热病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和新疆 3省、自治区。甘肃、四川属山丘型黑热病 (亦称犬源型 )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黑热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讨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并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12月确诊的11例黑热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10例来自黑热病流行地区,6例初诊时血清球蛋白升高,9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细胞因子谱检测到IL-10异常增高,2例合并EB病毒感染,1例合并干燥综合征。经8周治疗后,通过噬血细胞综合征疗效评估,6例达完全缓解(其中3例使用了芦可替尼治疗),5例达部分缓解;所有患者均未检测到利什曼原虫;血小板计数、铁蛋白、纤维蛋白原三项指标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接诊来自黑热病流行地区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需警惕黑热病可能。分子生物学筛查对黑热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芦可替尼治疗或可提高黑热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疗效,血小板、铁蛋白、纤维蛋白原可作为重要的疗效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黑热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65例黑热病病例,了解黑热病在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结果人口流动对黑热病流行影响较大,此病误诊率高达67·69%。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上控制黑热病,建立及时的会诊和转诊制度,降低误诊率,采用WHO推荐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1黑热病俗称大肚子痞,危害严重,在山东广泛流行。'大肚子痞缠了身,阎王拴着脚后跟'、'大肚子痞、快仨月、慢三年、不快不慢治半年'、'得了大肚子痞,十患九人死'。这些流行于民间的歌谣,充分说明黑热病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极大危害和人民群众对黑热病的恐惧。防治工作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所长王兆俊研究员为首的黑热病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普查治疗黑热病病人喷洒灭蛉药阻断传播途径。初步查明库车县黑热病性质与媒介白蛉种类和栖性。方法通过对出现的所有病例进行确认,发现新的病例,人工捕集白蛉了解其种类。用利什曼素皮试对当地黑热病流行程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普查2 050人,查出新发病人1例,杀虫剂(大灭)喷洒灭蛉50户。当地1996~2006年6月共发现黑热病病人26例,死亡3例。皮试78人,阳性13例。捕获白蛉54只,除1只为吴氏白蛉外,其余53只均为长管白蛉。结论库车县三区(乡)黑热病特点与喀什周围地区黑热病相同,应加强防治工作。同时应当深入调查库车县黑热病的流行范围,使防治工作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黑水县在黑热病流行中止近 4 0年后的复燃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防治。方法调查黑热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密度 ,调查保虫宿主家犬的利什曼原虫感染 ,宣传黑防知识和加强现症病人的管理。结果 1 995 -2 0 0 1年共发生黑热病 32例 ,发病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下游沿河河坝或坡地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广泛分布的传播媒介 -中华白蛉 ,有主要的传染源 -内脏利什曼病病犬的存在。结论黑水县目前具备黑热病流行的条件 ;通过宣传黑防知识 ,宣传禁养家犬 ,采取查、灭病犬等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阻止了疫势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5-2008年黑热病的流行状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全州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开展了大面积喷洒灭蛉和普查、普治的综合性防治工作,1983-1994年,连续11年没有黑热病疫情报告。2005-2008年仅对黑热病的传播媒介采取控制措施,发病人数由防治前的15例下降至2007年的6例。结论在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灭蛉和普查、普治黑热病患者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地理分布及流行特征亚洲:在印度原来的黑热病流行区内,近年来皮肤型黑热病仍较多见(Lal等1976,Girgla等1977),并且还有鼻咽损害的黑热病病例发现(Naik等,1978)。据时代周刊新闻社1977年8月11日报道和法新社新德里1977年8月12日电讯,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负责人证实印度有一次黑热病的流行。病人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西孟加拉,古吉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